孫忠英
(中共鎮江市委黨校,江蘇 鎮江 212003)
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規模的大小,而在于品質。縱觀國內外,被國際公認的宜居城市、幸福城市、魅力城市等并非是那些經濟總量大的城市,而恰恰是一些經濟體量小而生態環境美的中小城市。鎮江這座城市正好適合現代城市人的新觀念、新品位。鎮江地處蘇南,人少、地小是江蘇最小的一座城市,其特點就是生態環境優勢。近十年來鎮江通過積極參與國家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精心打造山水花園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今后,鎮江應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以生態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品質的提升。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鎮江山水資源豐富、自然稟賦得天獨厚,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溫暖濕潤、四季交替明顯,是全國獨特的山水濱江城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重塑自然-經濟-社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加快形成新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鎮江建成環境優美、生態安全、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現代山水花園城市。
鎮江是國家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走出了中國低碳發展的“鎮江模式”。推進低碳城市建設,要注重“兩手抓”,做好加法和減法。減法即減少碳源,減少工業、交通、建筑領域以及生活和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加法即增加碳匯,增加林地、綠地,提高森林覆蓋率、城區綠化率,增加碳匯資源儲備吸收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確保到2020年鎮江率先在全國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
一是以提高空氣質量為目標,加強大氣污染源的監控和治理,構建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提高城市空氣優良達標率,讓藍天白云、清新空氣成為城市天空的常態。二是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目標,保護好長江母親河,保障飲用水安全,以“一湖九河”為重點加快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提高水環境質量,讓清水綠岸、魚蝦回游成為江河最美的景象。三是以改善土壤環境為目標,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成為鎮江市民的福祉。四是以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為目標,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讓田園風光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精心打造人居環境。以生態系統觀為指導,把鎮江的山水林田湖草看作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建立全覆蓋的規劃管控體系(空間、形態、色彩、廊道、保護帶、天際線等)。實施“多規合一”,強化規劃剛性約束,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精美城市,實施精細管理。
(二)積極營造宜業環境。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引進一位人才,有可能帶來一個團隊,催生相關產業鏈,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加大吸引人才力度,營造宜業良好環境,既要創造條件吸引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幾所在鎮高校的學生留下來在鎮就業、創業;同時要為吸引外來人才就業、創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和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
(三)提高宜游吸引力。深度挖掘鎮江真山真水真故事的資源,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將全市作為一個大景區打造,開發特色旅游路線,建立特色鮮明、配套齊全的旅游產業鏈,提高城市的美譽度和吸引力。
(四)打造智慧健康養老城市。鎮江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座適宜養老的城市。鎮江醫療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促進醫養結合,精心謀劃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2],把鎮江打造成最適宜養老的城市。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居住在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3]。習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反復強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要按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原則建設生產發達、生活舒適、生態優美、功能完備、交通便利、社會和諧的現代城市。在建設“強富美高”新鎮江的實踐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