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麗 高 娟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馬克思不僅要對以往法哲學(副本)進行批判,而且還要對市民社會(原本)進行批判。馬克思《哲學的貧困》對蒲魯東社會有機體思想中經濟學體系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哲學基礎進行批判,初步揭示剩余價值的來源。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從工資入手,接近于完成“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理論,逐步形成社會有機體理論為根本內容的唯物史觀。
《哲學的貧困》馬克思對蒲魯東社會有機體思想中經濟學體系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哲學基礎進行批判,初步揭示剩余價值的來源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蒲魯東為了解決當時古典經濟學家的勞動與價值的矛盾,憑空提出了“構成價值”說。從而解決勞動與價值的矛盾,實現和平改造社會的幻想。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的“‘構成’價值是經濟矛盾體系的基石”[1]。指出蒲魯東將商品價值與勞動價值混為一談,認為工資是產品中包含的勞動量,就是等同于勞動價值。可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本身也是商品,馬克思認識到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與自己出賣勞動而取得的報酬之間存在著差額,這個差額就是剩余價值,也是資本家財富的源泉。馬克思此時還未將勞動與勞動力區別開來,但是已經知道,商品的“勞動”的價值并不是“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由此分析,蒲魯東是按照他自己的邏輯順序和理性觀念進行排列經濟范疇,不是按照現實存在的社會經濟關系去分析。蒲魯東的經濟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他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基礎上,也科學的建立了自己在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政治經濟學。《哲學的貧困》里的政治經濟學思想也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逐步走向科學奠定了基礎。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提出了“社會機體”的概念,他批判蒲魯東不懂得社會是一個運動著的、有著各種聯系的有機體。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對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對范疇進行了更為精確的表述。馬克思此時高度評價了生產力在社會有機體歷史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與決定作用,認為生產力是某一時期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基本標志。生產關系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的產物,也是物質活動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其他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用了“生產關系”這個統一的科學概念,替代了先前的“交往關系”、“交往形式”等術語,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進而決定一切社會關系。馬克思的這一二者辯證關系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生產關系)的發展,是馬克思這一社會有機體理論做到了內容與表述形式的科學統一。
由此看來,社會決不是個人意志的產物,而是基于生產力一定發展水平的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一切社會關系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在《雇傭勞動與資本》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依據。
馬克思先從工資入手,呈現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實質。馬克思分析到,“他的活動的產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動的目的。”[2]工人的勞動對資本來說已是雇傭勞動。資本家通過雇傭勞動獲取工人的勞動力,資本家補償的工資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余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的利益和雇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資本已成為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它以剝削雇傭工人的勞動為基礎的實質是不會改變的。這時的馬克思已非常接近于完成“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理論。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指出,在物質生產活動過程中,人們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人與人之間為了生產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了社會關系。每一個處在某一階段的社會都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社會形態按照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依次更替著,每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形成一個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
隨著“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重大發現,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越來越清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就越發的科學。至此,馬克思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規律及社會形態學說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較之前更進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