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中共白銀市平川區委黨校,甘肅 白銀 730913)
隨著我國的國力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也在穩步上升,貧富差距也正在慢慢的縮減,隨著習主席的上臺,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為的就是讓全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綠色農業模式,在發展綠色農業的同時發展農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們國家領導人站在民眾的角度上考慮所得出的政策方法。要想快速的完成我國的百年復興計劃,首要就是發展農村經濟,以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為目標。黨的十九大當中也對此有過相關指示,這是我們發展的首要動力。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不上去,部分地區不能脫貧致富,這是我國當前的首要問題,是我國能否全員小康的重中之重。雖然我國當前國力強盛,但是不可改變的就是我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拉近貧富差距,就要努力的發展鄉村經濟,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或者畜牧業。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為萬千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轉機。推進綠色發展也進一步地明確了現代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是保障農業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關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而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國力越來越強盛,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環境保護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進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休閑農業,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方式出現在了大眾的視線范圍內,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我國的鄉村建設和經濟實力有了大幅度的上升,雖然我國在鄉村建設當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還需要很大程度的改進,目前,集約養殖化的興起和保持足量的耕地資源等問題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同時,因為我國的國土面積大,各地區存在有較大的差異,土壤也分為不同的類型,土地的利用率也不盡理想,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農業大區,土壤質量相對較好,土壤的利用率也相對較高,但是一些偏遠山區,土壤的使用率就相對較少了。據相關報道[1],我國的土壤使用率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在土壤的利用上也不盡相同。部分地區耕地面積不夠用的問題也仍待解決。
目前,我國在耕地這一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由于土壤的原因,和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我國農作物的投入與收獲不成正比,目前儼然已經成為了農業的首要問題。據相關報道[2],我國化肥的利用率不超過33%,肥料的不完全吸收,既浪費了肥料,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高強度的化學污染也對當地的產地環境質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與惡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雖然近年來農村環境在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有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在環境方面,環境污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農田的生態功能隨著環境的破壞也有了退化的跡象。其中最主要的污染還是耕地土壤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由于化學污染的不斷積累,農田生態系統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功能,土壤養分也隨著有了退化的現象。其中,土壤環境的重災區多出現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城市地區,他們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這是極為不明智的選擇,環境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關鍵。為了我國的農村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振興計劃,就必須要突破農田土壤污染這一嚴重瓶頸。為了增長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程度,就必須要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繼續一昧地破壞環境,盡管人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改善,但是人民的生活環境將會面臨很大的破壞,這對人們的生活是十分不利的,為了人民的持續發展,我們一定不要過度的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只有環境問題得到改善,我們才能夠沒有后顧之憂的發展經濟,實現長治久安。
當前,我國的農業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了,只有實現農村的生態振興以及綠色農業的發展,改善土地的占用率和使用率才能更快速地促進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只有鄉村人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我國才能快速的實現偉大復興,目前,在鄉村振興這一問題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以環保為最低底線。且不能過分的破壞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我們要在環保的前提下改善農村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