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琪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理工大學)
周保中的一生,充滿了光輝與傳奇,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他遠赴東北領導抗戰,九死一生,經歷了完整的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并且看到抗戰獲得最終成功和新中國成立。
在東北抗聯的十四年苦斗中,中國共產黨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領導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與日本侵略者對抗到底,書寫了一部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斗爭史,并帶領人民群眾取得最后的成功。在東北抗聯的十四年斗爭中,周保中等一大批共產黨為抗日戰爭的最后成功,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毛澤東對周保中給予高度評價:“保中同志在東北十四年抗日救國斗爭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詩篇。”[1]
周保中,白族,云南大理人,由于家境貧寒,早早就輟學,在目睹了封建軍閥和地主欺壓貧苦百姓,他敢于挺身而出,聲張正義。1917年周保中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參加了“靖國護法戰爭”。此時的周保中在思想上形成共產主義,他的腦海里充滿著“軍國主義”、“從軍出頭”的想法。直到 1919 年,周保中的思想悄悄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對現實政治不滿。究其原因,是當時軍閥割據混戰,環境復雜,廣大勞苦群眾被剝削和壓迫,周保中開始渴望渴望民主自由、獨立解放。“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新的蘇維埃制度也在鼓動著我。”[2]1926年7月周保中參加國民革命第六軍,在北伐期間參加并指揮了許多斗爭,如攻打長沙、占領南昌、突襲雨花臺等,積累了豐富的戰斗指揮經驗。1927 年 4 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肆意屠殺共產黨人和一心向黨的革命群眾,大革命走向低潮。三個月后,汪精衛發起“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這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國民黨開始在全國各地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大量意志不堅定的共產黨人退黨、退組織,以求活命,在這種緊急、危險的關頭下,周保中卻在第六軍的政治指導員郭德昭的介紹下,義無返顧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 年,黨中共中央遣派周保中赴蘇聯的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軍事理論,在蘇聯學習時期,周保中不僅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理解,還在黨內的多次斗爭中選擇了正確的路,禁受住諸多政治考驗。在1930年的反托洛茨基斗爭和“清黨”運動中,周保中被打成“托派分子”,并被革除黨籍,送到工廠勞動,但他并未屈從,堅決不妥協,同王明宗派的錯誤觀點做斗爭,上書斯大林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申訴,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沉冤昭雪,取得平反。
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野心蓄謀已久,在1931 年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大規模入侵中國,短短幾個月之內,東北地區的主要城市落入敵手,東北人民掀起抗日浪潮,周保中在中共駐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回到祖國。中共中央發表聲明,嚴厲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誓將維護民族利益。并提出組織東北人民開展游擊戰爭、共御外侮。周保中具有豐富的革命戰斗指揮且受到過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是一名意志堅定的革命戰士,中共中央軍委決議將他派往東北戰場,去領導和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所以說周保中來到東北,這是一種現實選擇,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游擊戰爭。
周保中在總結游擊戰爭實際經驗基礎上,提出“小群游擊隊活動”和“游擊根據地之建立”的概念。“小群游擊隊活動”,是指我方軍事力量與敵方軍事力量相差懸殊,且強于敵方軍事力量時,可以采取普通意義上的游擊戰來攻打敵方的弱點,而當敵方軍事力量強于我方軍力量時,則可以運用“小群游擊隊活動”,這種游擊戰爭的方式十分靈活,在化零為整和化整為零中彼此相互轉換,靈便地應對敵方,開展斗爭。而“游擊根據地之建立”是周保中從實際狀況出發,認真研究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性質及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原始森林面積大的自然地理環境,兩方面相結合,對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具有指導意義。東北地域的抗日軍隊力量在不斷壯大,敵人的圍剿愈發頻繁,要想建立起長期的、穩固的根據地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游擊根據地”的特點就是:不固定,要從敵人的實際動向出發,偵查和判斷敵人的動向,一旦敵人向我方發動攻擊,及時撤離,敵動我動,建立起小塊、臨時的根據地。在后面周保中去領導吉東地區的游擊戰爭時,也同樣采取了這種戰略方針,使東北游擊戰可以長期堅持下去。
在抗日戰爭中,周保中注重對士兵的政治教育。在同盟軍各部隊中,設立了政治指導員制度,從制度上加強政治教育。在部分部隊里成立識字小組、政治研究班等。并建立了士兵代表大會、士兵委員會等組織,力求從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等多方面增強部隊工作。在周保中的不懈努力下,一方面使隊伍制度更加完整,另一方面提升了整個部隊的戰斗素質,使他們的革命態度更加堅定,矢志不渝的沖在抗日的第一線上。
此外,他經常教育士兵,要時刻保持氣節,隨時做好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準備,堅持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堅持革命的態度,時刻記住自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怕苦不怕難。在戰地日常生活中,周保中從不以長官的身份自局,不搞特殊化,以身作則,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他經常鼓勵士兵們,不要放棄,克服困難,爭取抗戰的最終勝利。
對于干部,周保中的要求更嚴格,主要進行軍事教育。為了提高干部的作戰水平,周保中經常進行戰略教育、戰術教育、射擊等。 1942 年 8 月1日,經共產國際批示,抗聯教導旅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在政治上,周保中帶領抗聯將士們開展文化知識學習和娛樂活動,如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游擊戰經驗教訓總結、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教育,促進戰士知識水平提高和政治學習進步。在軍事上,周保中會提前定制好訓練計劃,指導教導旅進行系統化、現代化的軍事訓練,同時注重細節方面的訓練,他要求抗聯戰士們學習射擊原理和法則,掌握步槍、手槍、迫擊炮等的內部結構和機能。周保中組織的軍事訓練比較全面,分普通訓練和特殊技能訓練。普通軍事訓練為偵查、射擊、爆破、刺殺、投彈等傳統基礎項目。特殊技能訓練,主要是跳傘和滑雪。周保中身先士卒,多次以普通士兵的身份親自參加跳傘訓練,起到帶頭作用。
1933年 1 月 26 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出了《“一·二六”指示信》,指示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傾關門主義的負面影響,指出由于日本侵略東北,東北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應當在東北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策略。[3]
東北黨組織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通抵御日本侵略者,建立起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盡最大可能推進東北地區抗日斗爭局勢的開展。
周保中作為東北抗日斗爭的重要領導人,他始終毫不動搖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克服黨內出現的困難,團結和爭取其他抗日力量,用宣傳的手段來激發東北地區人民大眾的抗日激情,共同抗日。
為了貫徹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戰略,周保中通過實際舉動積極聯結各方武裝力量。為此,他冒著生命危險,成功進入自衛軍內部,向自衛軍的頭領們提出切實可行的抗日政策,從實踐出發,分析自衛軍與敵人的軍事情況,提出主動出擊的建議。除此之外,并做了很多宣傳工作,極力修復自衛軍與群眾的關系,減輕民眾負擔,發動民眾抗日,實行統一戰線共同御敵。1932年7、8月間進入到救國軍后,周保中親自制定抗敵計劃,并率領救國軍在對抗日偽軍的作戰中取得了多次勝利,救國軍的戰士們清楚地認識到周保中堅定的救國決心、出色的軍事才能,而且他從心底關懷士兵、維護群眾,很快就博得了他們的信賴和擁戴,使共產黨在救國軍和人民群眾中的影響擴大。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有心分化和離間中,自衛軍與救國軍矛盾激化,而周保中在兩軍之間起“橋梁”的作用,做了許多聯結團結的工作,促進了兩軍在抗日的基礎上聯合起來,使敵人的陰謀瓦解,使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成功展開。
周保中在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東北抗日斗爭中,不忘初心,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并執行黨的路線,毫不動搖,始終擴大抗日武裝力量,以東北戰場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向結合,為東北解放奠定了基礎,并且為東北抗戰的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