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榮卜 楊城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戶縣農民畫是中國農民畫的代表,是陜西民間藝術中一個獨特而珍貴的存在,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畫面夸張變形、色彩對比強烈、貼近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反映時代變遷,記錄著當地農民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的生活場景、思想感情及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村出現了獨特的民間藝術產物——農民畫,而在此之前,人類藝術史上,無論中外都沒有“農民畫”這一概念。何衛平在《戶縣農民畫》一書中指出“農民畫是中國當代文化機制運行的產物”,同時也是“以農民為被輔導對象和創作群體的特殊業余美術創作現象”,其屬于通俗畫的一類,是自我欣賞的一種繪畫,內容上體現出農民自身日常生活與個人情感,形式上自由隨意,不拘于專業標準,故而呈現出一種質樸、明朗、稚拙的藝術風格。
20世紀50年代,基于當時農村掃盲的大環境,黨的政策方針與宣傳路線多采取板報繪畫的方式,中央提出“培養社會主義新的文藝人才,改造舊的民間藝人”,全國各地如江蘇邳縣、河北束鹿等地的壁畫活動被廣為宣傳,“墻頭壁畫化”直接催生了戶縣農民畫,大規模的農民畫運動從此興起,1988年至今,國家文化部先后命名戶縣為“全國首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戶縣農民畫不斷發展并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畫家隊伍和創作數量日益龐大,近萬件作品在國內外刊物公開發表,多幅農民畫作品成為國禮,多位農民畫家先后出國訪問、展覽、交流,一些作品還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
題材豐富。戶縣農民畫以其自身樸素、平實、夸張的繪畫特點,詳盡而生動的展示了壯觀的農村勞動生產的場面,贊美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帶來的巨大變遷。
其一,戶縣農民畫注重表情達意,注重對生活中細小事物的描繪。在表情達意方面,典型的就是用最耳熟能詳、最為常見的畫面場景,傳遞最為通俗的情感語言,這些畫面場景中,往往有著生活中許多極為常見的細小事物,這些食物往往是采用人們熟悉的雞、牛等禽畜,將這些事物表達在畫面中,更像是作為吉祥物而進行的民俗藝術創作。比如農民畫《雞防疫》中,就是以普普通通的雞作為創作主體,鮮紅的雞冠和雪白的羽毛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畫面的鮮活吸引人關注,進而將主題自然地傳遞表達出來;再比如農民畫《秦韻秦風秦川人》中,則借助畫中的三頭牛來表情達意,牛在中古文化中代表著勤勞、辛苦、執著和力量,也是與中國民眾最為親切的朋友,通過牛的形象刻畫,深刻地表現、傳達了勤勞致富和吉祥安居的寓意。
其二,戶縣農民畫緊緊圍繞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統節日在中國民眾生活特別是農村生活中的意義非同一般,年節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不僅是現實中的意義,更多是對農民畫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支撐。比如農民畫《鬧花燈》中,形式各異的動物花燈,既是人們在節日中最為常見的物件,又通過畫中畫的形式,將花燈的狀貌予以精確地刻畫,活靈活現地描繪了節日的氣氛與孩子的童趣,加深了畫面內容的深度和藝術意義;再比如農民畫《鬧元宵》中展現出戶縣的特有民俗——耍社火,社火表演本來是動態的畫面場景,如何在靜態的畫面中展現出應有的感覺,考驗的就是農民畫作者的功力,也通過觀賞者來檢驗農民畫作品是否能夠展現出熱烈活潑的節慶場景。
其三,戶縣農民畫對土地和生產場景的應用生動而精彩。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關鍵因素,農業勞作是農民階層的專屬工作,故而生產勞動的素材是農民畫的又一大重要支撐,對土地的描繪,需要加入許多的內容,將原本普通的沒有生命的土地,展現出活力與生命,就需要對生產勞動過程加以刻畫。比如農民畫《農家中耕忙》中,描繪了春天到來農民群眾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場面,將土地元素與生產元素有機結合,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意、一場熱鬧鮮活的人文景觀、一個生動的農家故事,便在畫面中表現了出來;而《油坊》這幅作品,則是對制油工坊及當中人民群眾生活場景的描繪,對油坊工人的這種特殊勞作方式的生動體現,傳遞了基層農村群眾生活的不易。
此外,農業大豐收是農民畫的又一重大素材,在戶縣農民畫中占據了重大篇幅。
藝術特征。戶縣農民畫的表現手法有著鮮明而獨特的地域特色,樸素稚拙的風格描繪出畫鄉戶縣的風土人情,充分地展現了當代民間藝術的特點。
其一,戶縣農民畫表現形式夸張,構圖飽滿,主題真摯,且主要是以漫畫的形式為主。比如在李乃悌的作品《玉米棒大無邊》中,將人們熟知的玉米棒這一普通事物的刻意放大,畫面以夸大豐收的手法,體現對政治運動的積極呼應和盲目贊揚,側面反映出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寫實性和記錄性意義明顯;而《三史展覽》這幅作品則又警醒人們不能忘本,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雖然是簡簡單單的漫畫,卻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意義。
其二,戶縣農民畫創作主題以為社會主義生產建設為主,畫面追求人物造型準確精煉。大量作品滲透了憨厚、勤勞、智慧的農民氣質,農民畫家利用自身所積累的美術積淀,畫出了有故事、有情節、有場景、有畫面感的作品,反映了農民生產、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歷史畫卷,折射出中國農民的強烈感情色彩。
其三,戶縣農民畫本身具有張力,特別是個性化發展促進創作的原生態藝術價值。劉群漢曾說:“農民畫必須揚長避短向民間藝術發展,要畫自己對生活的特殊感受。”戶縣農民畫注重發現農民畫家自身的優點和特點,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描繪,傳達農民畫架對自己生長生活的過程、場景的理解,這類農民畫作品比較注重發揮畫家的個性特點,不搞藝術上的“模式化”,且較為注重突出個人風格和個性特色,提倡多樣并存的多種風格,使得農民畫原生態藝術價值得以凸顯。
劉知貴《爺孫仨》。劉知貴《爺孫仨》是一副較為經典的農民畫作品,也是寫實農民畫的典型代表。畫中一共有三個人物——坐在藤椅上搖著蒲扇的爺爺,蹲下來在為他洗腳的兒子,以及穿著紅肚兜、虎頭鞋拿著毛巾給他爸爸擦背的小孫子。環環相扣的人物形象,整個畫面質樸自然,和諧美好,意趣盎然,神情之間流露出了小人物背后的大情感。此外,包括畫面中的配角——兩只大公雞和一群小雞,它們也有著同樣的象征意義,除了表現出質樸的農村場景外,母雞帶著小雞吃食,小雞都在學習,也同樣有著代代相傳的寓意。
這幅畫令很多人聯想到央視播出的公益廣告《媽媽,洗腳》,據了解,這則公益廣告恰是取材于戶縣農民畫家劉知貴的作品《爺孫仨》,這幅作品也已被“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選中,街道、車站宣傳牌上隨處可見,作品既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散發出戶縣農民畫正能量的一面。
劉志德《老書記》。畫面中的老書記挽著褲腿,背后掛著干活用的草帽,坐在大石塊兒上,身邊放著大錘鋼釬,面前是將要抬起的巨石、杠子和鐵鏈,在勞動休息期間,認真地看著腿上那本已經看了大半的書,作品通過精妙的藝術語言深刻的體現了干部勇于參加勞動實踐,以及勤于讀書的好習慣。“老書記”既是作者心里崇拜的干部領導,又是作者本身的真實寫照。這幅作品的細致描繪顯然是成功的,得到了各界的認同,不管是專業的美術畫家,還是新聞媒體都贊不絕口,細膩的人物刻畫、豐富的色彩搭配以及鮮明的創作意圖,對于當時的農民畫來說,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樹立了一個標桿,到達了難以企及的高度,廣受人們好評,可以毫不謙虛地說,《老書記》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典型作品。
戶縣農民畫的出現,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中就是一個奇跡,它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人民。樸實的農民畫家能夠在政府的召集、支持與資助之下,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畫出的一幅幅作品,就地取材,豐富取材,廣闊的農村天地和火熱的農村生活,給予這類作品創作以無限的靈感源泉,而這些農民畫也就像是一部歷史紀錄片,用一幅幅簡單卻又深刻的畫面,詳盡地記錄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方,從舊時期到新時代激情拼搏的印記,展示了無數普通百姓擁抱幸福的時刻,用平實的繪畫語言記錄著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遷和絢麗多姿的民風、民俗,因此這樣的創作也使得原生態藝術價值在農民畫及農民畫家群體這里得到較好的發揮,成為中國藝術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特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