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海彬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
林軍是延安時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延安整風運動和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林軍的藝術創作有直接的影響。林軍的木刻版畫從現實出發,關注社會生活、為政治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主要歌頌了革命戰爭中的英勇事跡,歌頌了人民大眾的辛勤勞作。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思想是當代藝術創作的楷模和典范,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林軍,1921年7月出生,版畫家。1943年畢業于延安魯藝美術系,先后任抗大分校文工隊美術組長、晉綏軍區《戰斗畫報》編輯、西南軍區《西南畫報》副主編。[1]林軍是革命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版畫家,一生為中國革命的宣傳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林軍木刻藝術的成就集中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其作品更多表現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他深入生活、宣傳革命、服務人民,緬懷先烈的藝術思想對當代的藝術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類的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就在這一年,林軍從魯藝畢業參加了八路軍。隨后被調到軍區政治部,編輯《戰斗畫報》。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對延安革命根據地的藝術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指明了文藝創作的方向。延安的藝術創作從現實出發,為革命服務。而版畫適應了當時的宣傳革命、服務大眾的現實需求成為革命根據地美術創作的主力軍。林軍從魯藝畢業后在根據地主要以版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林軍從現實出發,關注社會生活,創作的作品適合時代的需求。《講話》確立了藝術創作為政治服務的原則,宣傳是主要的目的,通過藝術的宣傳教育功能在革命根據地進行整風運動,鞏固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基礎。林軍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社會生活,一是宣傳革命,歌頌身邊感人的英勇事跡,二是歌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林軍畢業后參加革命,作為一名宣傳工作者宣傳身邊的感人事跡是他的責任,這讓他更加關注戰爭中的感人故事。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影響他一生的創作。解放后,他創作的作品《不朽的戰士》流傳最為廣泛,是林軍根據戰爭中的鮮活事跡創作出的優秀作品。林軍還創作了許多勞動的場景,歌頌人民的辛勤勞動。在解放后,林軍創作了一批以苗族人民生活的作品。對社會生活的關注是林軍版畫藝術的基本思想特征。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確立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原則,在革命根據地進行整風運動。毛澤東強調:“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因此,黨的文藝工作,在黨的整個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確定了的,擺好了的;是服從黨在一定革命時期內所規定的革命任務的。”在革命根據地,老澤東敏銳的觀察到斗爭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反抗侵略的軍事斗爭,二是思想斗爭。為了團結力量,鞏固思想陣地,在延安革命根據地開展了整風運動,毛澤東《延在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延安整風運動的一部分,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明確的創作要求。延安時期的文藝創作很好的為政治服務,鞏固了思想。延安整風運動在中國革命中意義重大,為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林軍在革命根據地既是一名藝術家、是一名戰士,更是一名宣傳工作者,更準確地說林軍是一名宣傳戰士。作為一名宣傳戰士在根據地自然的選擇了版畫這種老百姓和戰士們能欣賞便于流傳的藝術形式。在革命根據地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為政治服務,取得革命的勝利,為革命進行政治宣傳。林軍的木刻版畫為革命根據地的政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事也為解放后的政治建設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林軍創作的《不朽的戰士》在1949 年第一次召開的文代會上被放在櫥窗中展示,隨后還被裝訂成書,并三次印發。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藝術創作是林軍的宗旨。共產黨代表著無產階級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在延安革命根據地還存在著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的殘余。毛澤東明確提出文藝要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為政治服務,為人民服務。在《講話》精神的指導下,藝術家門的藝術創作有了明確的方向。他們的作品宣傳革命,批判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歌頌革命英勇事跡,歌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鞏固了無產階級的先進思想,鼓舞了戰斗氣勢,讓人民大眾對黨和軍隊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林軍選擇版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是藝術為人民服務的體現,木刻版畫便于宣傳和印刷,能夠大量的進行復制,更好的宣傳革命,更好的在人民大眾中進行傳播。另外,在艱苦條件下,繪畫材料貧乏,木料可就地取材,對宣傳沒有更多的限制。現實主義題材的版畫創作表現的是身邊的先進事跡,要么是革命戰爭的場景,要么是身邊的英勇事跡,要么是勞動場景的表現,老板姓喜聞樂見,能夠欣賞藝術家的創作。這些平易近人的版畫創作很容易被人民大眾所接受。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至于對人民群眾,對人民的勞動和斗爭,對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政黨,我們當然應該贊揚”。在革命根據地,團結群眾,鼓舞革命氣勢,在全社會形成對革命思想的正確認識,傳達和宣傳黨的先進思想是緊迫的革命任務。毛澤東在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明確要求,對延安時期的文藝作出中重要指導,在革命根據地形成了符合時代需要的正確文藝思想,為延安整風運動作出了貢獻。在革命根據地歌頌英雄是革命的需要,是藝術家的責任。林軍參加了革命,在延安與大家并肩作戰,身邊有無數為革命而犧牲的感人故事。林軍在解放前后一直將歌頌英雄的先進事跡作為自己創作的主題。林軍取材革命先進事跡一是革命宣傳的需要、黨的政策的需要,二是自身對戰爭的情懷。林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何大慶為國捐軀的事跡為藍圖進行的創作《不朽的戰士》,當時林軍刻出了 21幅連環畫《不朽的戰士》。作品剛完成便在《晉綏日報》上連續發表,甚至連軍隊中也發行了。[2]
林軍是延安時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延安整風運動和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林軍的藝術創作有直接的影響。林軍的木刻版畫從現實出發,關注社會生活、為政治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主要歌頌了革命戰爭中的英勇事跡,歌頌了人民大眾的辛勤勞作。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思想是當代藝術創作的楷模和典范,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