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段紅梅
近年來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模式也隨之發生轉變。居民除了基本的疾病治療需求,養生保健康復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兒童衛生保健指標是衡量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兒童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我國人口素質[1],優質的兒童保健可以促進兒童身體、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等全方位的綜合發展。目前發達國家已建立了適合自己國情的兒童保健體系,在家庭、門診以及住院期間均可為兒童提供完善的保健服務[2]。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底我國的兒科醫生數約為12.1萬,占總執業醫師的4.3%,而全國共有2.34億名0-14歲兒童,每千名兒童僅擁有0.55位兒科醫生。由此可見,我國兒童醫療資源緊張與分配不均的問題較為嚴重。
兒童保健服務的開展,可以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起到緩解兒童就醫壓力的作用。兒童中醫保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小兒推拿、情志療法、穴位貼敷和飲食調護等中醫療法對兒童進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具有便于操作、效果顯著、副作用小及兒童依從性高等諸多優勢。本文將圍繞兒童中醫保健的優勢、內容及其適宜技術進行闡述。
1. 兒童中醫保健適用范圍廣
兒童中醫保健是對兒童進行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在內的全方位、連續的健康管理。其豐富多樣的非藥物療法如情志療法、飲食調護和小兒推拿等項目,可拓寬現有兒童保健的適用范圍,從而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在疾病預防、慢性病康復和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等多方面,兒童中醫保健均可發揮重要作用。
2.兒童中醫保健在慢性病保健康復上優勢顯著
兒童慢性病的治療與康復一直是臨床工作的重點與難點。以兒童支氣管哮喘為例,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曾三次對我國城市0-14歲兒童的哮喘患病率進行調查,1990年、2000年、2010年哮喘累積患病率分別為1.09%、1.97%、3.02%,呈逐年上升趨勢[3]。杭州、上海、長沙、遼寧、貴陽、東莞等地區性調查顯示兒童哮喘的患病率在1.82%~10.2%間不等[4-5]。在患病率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推廣中醫兒童保健相關適宜技術對減少哮喘發病、減少哮喘復發以提高兒童的生命質量有重要意義。
哮喘是一種異質性疾病,與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中醫治未病思想與哮喘的發病機制、疾病演變及其病情防控規律非常契合,它強調有較大可能患有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兒童可通過一些小兒推拿等適宜技術進行預防;已經患有哮喘的兒童可以通過穴位貼敷等技術控制病情發作,減少激素用量。研究表明通過穴位貼敷、小兒推拿等中醫技術能有效降低血液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前列腺素濃度,從而改善兒童肺功能,減少疾病的復發。同時穴位貼敷、小兒推拿等保健技術與糖皮質激素、β2 受體激動劑等藥物相配合應用可明顯提高哮喘治療的有效率[6]。因此,哮喘急性發作期應用西醫治療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緩解哮喘癥狀,而中醫藥療法在哮喘緩解期的康復護理和防控中可發揮顯著優勢。
3.兒童中醫保健依從性較高
兒童中醫保健療法多為非侵入性,相對于口服藥物與靜脈穿刺等治療方法,兒童對中醫保健的依從性較高[7]。同時家長及兒童通過學習保健知識后可以在社區或家庭內開展,以確保兒童保健與兒童生長發育的動態連續性相適應。
兒童中醫保健有多種療效確切的特色療法,根據施治部位和治療形式的不同可將其概括為外治法與非藥物療法兩大部分。在實施前應對兒童進行準確辨證,針對兒童的個體差異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1.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是指將藥物施用于皮膚、孔竅、經絡、俞穴等部位,以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解毒化瘀和扶正祛邪等作用的治療方法。臨床以熏洗法、穴位貼敷法和涂敷法等較為常見。
(1)熏洗法:熏洗法是利用中藥的藥液及蒸氣熏洗人體體表的一種治法。如夏日兒童出現高熱無汗的癥狀,可用中藥香薷煎湯進行熏洗,可起到發汗退熱之功效。藥理研究表明香薷中檸檬烯、芳樟醇等揮發油具有抑菌、驅蟲的效果。中藥熏洗可促進血液循環,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陰陽等功效,促進兒童成長同時減少罹患皮膚疾病的風險。同時此法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吸收,在兒童骨折后期恢復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8]。
(2)穴位貼敷法:穴位貼敷法是用蜂蜜、姜汁等介質對配伍后的粉狀中藥進行調制,貼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過藥物吸收和經絡刺激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根據中醫的冬病夏治理論,穴位貼敷通常選在三伏期間進行。本法多用于防治哮喘、鼻炎等慢性過敏性疾病。研究發現與單一的激素治療相比,常規治療配合穴位貼敷后可使哮喘的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92.5% vs 77.5%),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激素治療產生的副作用[9-10]。穴位貼敷通過調控腸道菌群的構成,可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同時通過調控肺內氣道上皮中辣椒素受體的表達,可以發揮抗哮喘氣道高反應性的作用[11-12]。針對呼吸道疾病,常選擇進行貼敷的穴位有肺俞、天突、膻中、膏肓、腎俞、脾俞等。通過辯證選穴常能起到更好的療效,如兼脾陽虛加氣海、太溪;兼肺氣虛加足三里;兼痰熱者加尺澤等[13]。穴位貼敷療法有著外用安全、有效、價廉、易于操作等優點,是臨床開展最為廣泛的中醫療法。
2.非藥物療法
非藥物療法副作用小、療效確切,針對多種兒童常見疾病與癥狀具有治療與保健作用。小兒推拿、飲食調護、艾灸療法、情志療法是其主要代表。
(1)小兒推拿:小兒推拿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為基礎,應用特定的手法,在小兒體表相應的穴位上,按照一定頻率、時間、方向等進行推拿操作。小兒推拿可調節和增強全身臟腑功能活動,通過調節陰陽平衡、調整經脈與氣血運行,達到增強體質、扶正祛邪的目的[14]。小兒推拿流派眾多,著名的有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及北京小兒捏積流派等。各流派雖在推拿手法、辨證選穴上各具特色,但其推拿思想仍遵循中醫的基本治療原則。推拿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與復式手法?;臼址ㄓ型品ā⑷喾āL法、摩法和搖法等多種手法。復式手法指具有特定動作與步驟,特定名稱和主治功用的一類手法,通常在一個或幾個穴位上進行操作,如黃蜂入洞、水底撈明月、二龍戲珠等。小兒推拿作用廣泛,臨床研究證實對嬰幼兒進行穴位按揉以及捏脊等推拿操作,具有增加奶量攝入、促進身長頭圍增長、促進消化功能完善等作用[15]。小兒推拿對于兒童常見病具有治療保健作用,在小兒哮喘慢性持續期進行推拿干預,可將治療有效率提高至90.8%,對兒童急性腹瀉的治療痊愈率可達75.6%。推拿選穴上,小兒腹瀉常選擇脾經、大腸、闌門、臍、腹、上七節骨、龜尾、脊柱、足三里等穴位。同時根據不同兼癥選擇相應的穴位與手法,如兼嘔吐者配板門穴;風寒瀉配推三關;濕熱瀉配退六腑,傷食瀉配中脘、天樞穴等[17];針對慢性持續期小兒哮喘可進行清肺經,補脾、肺、腎經,揉天突,揉定喘,分推擅中,揉肺俞等操作?,F代研究表明小兒推拿療法可能是通過上調巨噬細胞Toll 樣受體 (toll-like receptors,TLR)的多種亞型TLR1、TLR2 和 TLR4 的表達水平來改善小兒哮喘的臨床癥狀[18]。在治療厭食癥、延長嬰幼兒睡眠時間和緩解小兒疝氣疼痛等方面也可發揮一定作用[19]。
(2)兒童飲食調護:飲食調護是根據食物的性味和歸經,將其合理搭配并進行加工烹飪的保健方法。飲食調護對增強體質、防病治病以及養生康復有重要意義。相對于現代醫學的兒童營養學,中醫兒童飲食調護主要側重于對抵抗力低下、易于發生厭食及消化不良兒童的干預。針對兒童厭食癥,可以在膳食中添加具有健脾開胃作用的山楂,山藥,砂仁等食材;體質虛弱的兒童可添加具有健脾補氣作用的黨參、黃芪、薏苡仁、羊肉等藥食同源的食材。
(3)情志療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兒童照顧者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常忽視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監管和護理;同時照顧者自身的負性情緒亦可引起兒童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中醫情志療法是根據五行學說的基本原理,利用不同情緒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患者實施不同的情境刺激,以喚起、誘導或激發患者的某種情緒反應,消除和控制患者不良的情志狀態,從而達到恢復正常情緒狀態的目的[20]。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通過正確的情志引導,使兒童的不良心理情緒得到宣泄,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目的。除此之外,近年來中醫的“五音療法”在心理干預上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家長可在醫師指導下為兒童播放合適的音樂,有助于兒童平復心情,提高睡眠質量?,F代研究表明音樂療法能夠一定程度上增進兒童的溝通能力,降低兒童的抑郁程度,促進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21]。同時音樂對人的物理刺激,能夠促進 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遞質分泌,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改善血壓、呼吸、心跳,減慢腦細胞的衰老,緩解緊張,提高興趣,解除壓抑憂慮等不良心理情緒[22]。
(4)灸法:灸法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歷史悠久,艾灸具有溫陽通經,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兒童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身柱、三陰交、風門等,身柱穴具有鼓動陽氣、促進血液運行的效果,可增強兒童的免疫力;三陰交可調節肝脾腎三臟,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風門具有祛風通絡,解表宣肺的作用,可預防呼吸道疾病。灸法除對小兒腹瀉、消化不良等癥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保健作用外,在促進慢性病康復和提高視力上也可發揮一定的效果。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過下調肺中神經生長因子 ( 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含量,從而減少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神經激肽A(neurokinin-A,NKA)、神經激肽B(neurokinin-B,NKB) 等神經肽類物質的合成,減輕神經源性炎癥反應,降低氣道狹窄及其高反應性,從而達到防治哮喘復發的目的[23]。艾灸也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新陳代謝,通過調控兒童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達到治療兒童弱視、改善視力的保健作用[24]。
兒童中醫保健憑借其療效顯著、實施簡便等優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重視發展兒童保健服務也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隨著臨床實踐項目的不斷積累和拓展,兒童中醫保健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除了傳統的小兒推拿、穴位貼敷之外,近年來情志療法、音樂療法也得到了發展與重視。衛生保健人員可根據兒童自身的健康狀況、經濟能力、區域醫療水平提供相應的保健措施,從而充分發揮兒童中醫保健的靈活性和延續性。通過在基層醫療單位和家庭開展相關保健項目可以緩解當前兒童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減少兒童及家長就醫過程中的焦慮與擔憂。
總體而言,部分兒童中醫保健療法雖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檢驗,但尚缺少對相關機制的深入研究,亦缺少證據等級較高的文獻支持,不利于它的推廣和發展。為了促進中醫兒童保健的規范化,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有助于兒童中醫保健服務推廣。另外,應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并著重強化在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以使兒童中醫保健能夠得到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并走向國際醫療保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