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戈涅

在齊美爾眼中,建筑物被賦予了高度抽象的哲思性。以橋與門為例,它們意味著兩重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客觀事物對我們具有兩重性,自然界中所有事物既可視作相互聯系,又可視作相互分離,物質的不斷轉化——譬如能量——將一個物質與另一個物質聯系起來。萬物轉化無窮才創造出宇宙。”因而,橋梁的美學價值在于,它使分者相連,它將意圖付諸實施,而且它已直觀可見——從橋上看,兩岸風景都可收入眼中。在統一與分離的關系中,門則偏向后者,它以幾何形式隔離了內外空間,閉合出某種“離奇的、自我局限”的生活。齊美爾所要強調的,是由建筑物所體現出的界限的意義和價值:出,可仰觀天地,退,可俯察內心。出于人的“心靈、精神上的性格”偏好,人與城、人與建筑達成一種和諧自足狀態。
但是,在當代理論界對身體的興趣呈井噴式爆炸后,對城市建筑的考察也打破了抽象哲思的“界限”,更使得肉體與建筑的和諧自足關系一變而為被操縱、被設計與被籌劃。一如《肉身與石頭》一書以眼花繚亂的方式所呈現出的——身體與城市(所謂石頭)形成互相鏡像的模式,無論是從伯利克里時期的雅典空間跨越到羅馬基于視覺時序的國家想象,抑或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城進入近代多元文化的中心紐約,城市與肉體的關系變為互相影響,互為烙印,手持通紅烙鐵的,卻是遠不可及卻無處不在的權力。必須首先厘清權力的概念,它是貫穿全書的核心線索——畢竟這本書,是福柯的、太福柯了。
權力觀念及其分析方法,是福柯思想影響最大的遺產。在《性經驗史》中,福柯完整地定義了“權力”的概念:“我不想把權力說成是特定的權力,即確保公民們被束縛在現有國家的一整套制度和機構中,”他也不建議把權力理解成一套普遍的控制系統,而是應該把權力理解成“多種多樣的力量關系,他們內在于他們運作的領域之中,構成了他們的組織……理解社會領域的格式,千萬不要在某一中心點的原初存在中,在唯一的最高權力中心尋找它,權力到處都有,這不是說它囊括一切,而是指它來自各處”。這種權力經驗如空氣般滲透入一切日常生活的縫隙。在其他作品中,他也自覺地以同一主旨的訴求構筑出統一的基調——無論是大至監獄成系統的規訓體制或是小至廁所的門板安排、寫字時握筆的規則;無論是借理性之名對瘋癲者進行的肉體規劃藝術或是在技術與疾病白刃相交時理性語言所照亮的醫學密塔——它們都滲透著權力的秘密。這意味著,社會所內嵌的各種各樣的實踐與組織形式、權力藝術的歷史悲喜劇都把目光投向了身體。身體不再是主體性的(如笛卡爾所堅信的),也不再有生產性(如德勒茲所認定的),它是終極權力水域所抵達的岸頭,被夾雜著編碼之沙的浪潮頻頻沖擊,它等待著權力的篡改、銘寫、矯正、宰治。一種新的歷史傳統就此生成:身體一臉倉皇,權力高歌凱進。
理查德·桑內特筆下的城市建筑,作為權力的世俗實在代碼,卻頗為詭異地稍微放松了對肉體的圍剿。他承認,“都市發展的過程中,統治階級的‘身體’意象常常以‘變形’的方式來界定建筑物或整座城市應該是怎么樣。”但是同時,肉體的特質因素也多少反射到了城市的規劃變形上,也就是說,理查德·桑內特從福柯的理論出發,靈機一動地又暗中將德勒茲招至麾下。德勒茲抽去了身體的具體內容,將其抽象為一種生產性力量、生產性欲望。因而,我們看到桑內特的身體,不僅是被生產的,也是生產的——當然,這生產的結果往往是消極的,它極為悖謬地助益了石頭對肉身進一步的規約。
理查德·桑內特對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猶太區的考察最具有說服力。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對猶太人態度真實地反映了其時居住于威尼斯的猶太人處境,中古名言“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在猶太人讀來卻頗顯苦澀,他們“可以在城市里做生意卻并不代表更多的自由。猶太人在交易時也許與別人是平等的,但在居住上卻被完全地隔離了。”德勒茲身體的生產性開始發揮效用,桑內特描繪到:“當威尼斯人把猶太人限制在特定的區域內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在隔離一種會傳染到基督教社團的疾病,因為他們覺得猶太人特別會有一種令人腐化墮落的身體邪惡。”猶太人被文化力量塑造出的身體不潔性引發了種族間的焦慮,商業上的一個小規矩可見一斑,基督徒完成交易是以握手或吻表示結束,猶太人卻只是隔著空氣鞠躬。這種身體引發的焦慮大肆蔓延,漸漸的,麻風病、梅毒、性病都被視作猶太人的種族病,身體固然產生了一種力量與欲望,卻是反方向地推動著基督徒進一步將猶太人圈在某個空間中。起源于鑄造廠(gettare)的猶太人聚居點演化成如今在猶太裔作家筆下頻頻出現的“閣都”(Ghetto),正是威尼斯城中這一由石頭力量堆疊出的新空間開啟了猶太人被絕對隔離并自生自滅的都市身體體驗。桑內特使我們頗為哀痛地感受到對德勒茲的反諷。
此外,通過對法國大革命中街道與人體交織關系的梳理,理查德·桑內特再度闡釋了福柯+德勒茲的雙重命題。醫學家哈維改變了人們對都市環境方面的期望與計劃,因為正是他于1628年發表的《心血運動論》引動了對身體理解的革命,他發現的血液循環、健康狀況引導出公共衛生上的新觀念。18世紀的啟蒙者便運用了這些觀念來設計城市。“設計者想讓城市變成一個人們可以在當中自由移動與呼吸的地方,在一個有流動的動脈與靜脈的城市里,人們可以像健康的血球一樣川流不息。”城市規劃面貌一新,從18世紀40年代開始,“歐洲城市開始從街道上清除塵土……街道下面,城市的‘靜脈’取代了淺陋的污水池,巴黎的下水道可以將臟水與排泄物運到新的下水道河。”如同啟蒙走向其背面一般,取自身體寓意的城市籌劃在接受了身體賦予的“生產性”的靈感后,卻倒打一耙,對身體產生了新的傷害。新的城市規劃與資本主義發展、個人主義滋生相伴相隨,靜脈與動脈的交錯繼承了威尼斯城市中“閣都”的歧視意味,只不過是將種族換成了階級,這一次,被劃分到規劃優良的城市空間之外的,是大批城市群眾——“在都市改革者關于公共衛生的論述中,城市群眾則是病菌的滋生原。”各種朝向文明優美的城市改革浪潮都設法將群眾“堵”在外面,宏偉是它的宏偉。它下面卻是挨餓、巴望著高價的糧食與受苦的肉身狀態。
城市與人的主題是傳唱不休的,但它的主題未必總令人感到寬慰。馬歇爾·伯曼早已有言在先,“虛構和現實的人的生活——一切都體現了一種充滿悖論和矛盾的生活。”他對第二帝國時期巴黎林蔭大道的考察、對欠發達的城市彼得堡中涅夫斯基大街的細描,把肉體與石頭的關系引向令人愛恨交織的現代性體驗上;而理查德·利罕對城市的觀測則指向了城市與文本的交界地帶,那里歧義叢生,啟蒙的遺產與詩人的詩行雙雙構筑著對“知識與文化的歷史”的考量——至于理查德·桑內特,他在福柯開創的譜系上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維度,卻并未使權力與身體的等級狀況有所轉機,德勒茲有關欲望政治學解放身體的策略如氣球般被一放而空,權力鐮刀過處,兵不血刃。

《世界建筑簡史:9000年的世界標志性建筑》
作者:蓋納·艾爾特南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定價:19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流淌于歷史間的思想和觀念,正是它們成就了現存的那些最重要建筑。正如溫斯頓·丘吉爾曾經說過的:“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建筑,此后,它們塑造了我們。”
這是一本容易理解而又循序漸進的世界建筑指南,它被劃分為不同的主題,并有著貫穿全書的各種特殊專題。專題包括許多偉大的建筑師,如印何闐和維特魯威、貝尼尼、依理高·瓊斯、克里斯托弗·雷恩、安東尼·高迪、勒·柯布西耶、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直至今日的明星建筑師們。
本書通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來講述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并探索建筑師們針對不斷變化的歷史需求而采用的不同建筑方法,是一份對歷代文明建筑富有灼見的指南。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
作者:安妮·梅西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定價:79.00元
【內容簡介】
從19世紀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一直到當今,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有關“新藝術”風格、包豪斯、現代藝術運動,“裝飾藝術”直至“高技風格”和綠色設計等主題的討論,書中提及的20世紀的每一室內設計風格都在這場涉及廣泛,影響深遠,不可或缺的批評中被提及。20世紀的室內設計出現的各種 變化——從專業的“室內裝潢”到“室內設計”的演變過程都在本書中被述及和討論。然而這種對室內設計的討論,無論是家居設計或其他的設計,都是被置于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背景之下來進行的。這次修訂、擴展和更新則形象地闡述了最新的實例,并提及了當今關于“綠色設計”的話題,新近熱門的“DIY設計”,以及新科技與技術對家居和辦公空間設計的重要影響。

《建筑師解讀伽達默爾》
作者:保羅·基德爾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2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定價:2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簡潔易懂的方式,重點關注伽達默爾哲學中對建筑師、建筑教育工作者及建筑理論家一直以來具有影響力的部分。伽達默爾的藝術哲理特別重視“游戲”這一行為,因為“游戲”發生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他的解釋理論,即“哲學釋義學”,提供了一種深刻的方法,可以理解過去對現今的影響,可以在不斷求新的方式中活用文化的歷史。伽達默爾的思想為建筑師、建筑理論家、建筑史學家以及這些領域的學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這個天地充滿了理解的可能性——以不簡單只是重復或者只是否定建筑歷史的方式,帶著建筑歷史去理解如何讓今天的建筑富有人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