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波蘭特派記者 于洋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丁廷立 柳玉鵬
波蘭以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為由逮捕華為公司員工的做法不僅引起中方不滿,也讓很多波蘭民眾失望,認為是“對美國的妥協”。近些年,波蘭政府將自己與美國捆綁在一起,導致它與其他大國的關系不時出現問題,它反對德國與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項目、看不慣“德法軸心”、拒絕接收中東“移民配額”……這些舉動自然也引起歐盟的不快。在俄羅斯眼中,波蘭已經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一塊“飛地”。就連美國“政治”網站都刊文說:“波蘭將如此多的雞蛋放在美國的籃子里是一項充滿風險的戰略。”
“歐盟老八”跟定美國
因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幾乎從世界地圖上被抹去的波蘭1918年恢復獨立。但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波蘭依舊處在被侵略、被控制的處境之中,這使得波蘭人對德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居有極其復雜的情感。對“已恢復獨立百年”的波蘭來說,2019年不僅是大選年,還將迎來多個“紀念日”:3月12日加入北約20周年、5月1日加入歐盟15周年。此外,波蘭還是加入申根協定的國家。波蘭2004年加入歐盟后,經濟表現良好,被世界銀行等評為2005年以來營商環境改善速度最快的歐盟經濟體。波蘭的經濟總量近兩年已可排“歐盟老八”。波蘭與歐盟有過蜜月期,但雙方在發展、改革、環境、防務支出、中東外交和全球治理等問題上的分歧日益嚴重。
相反,波蘭精英層面和普通民眾對美國的感情卻很特別。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美國影視文化受到波蘭人追捧。去年底,美國在線影視巨頭Netflix專門推出一部波蘭語電視劇在波蘭很受歡迎,該劇講述的是冷戰時期發生在波蘭的故事。波蘭民意調查中心兩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波蘭人對美國的好感度達46%,高于德國的37%。當然,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波蘭人還是會強調說:“波蘭首先是一個歐洲國家,與歐盟國家搞好關系遠重要于與美國。”
波蘭裔美國人被認為是波美關系的推動者,美國歷任總統的對波政策都會考慮這部分選民的訴求。目前在海外的波蘭人或波蘭裔有2100萬,其中近1000萬在美國,是美國華裔總數的兩倍。僅在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諾伊州,波蘭裔就有180萬左右,這一數字超過華沙市的登記人口數量。
波蘭地處歐洲中心的戰略地位也使得美國非常重視與波蘭的關系。波蘭被視為美國打進歐洲的一個楔子:向西可以干涉歐盟事務,牽制歐盟決策,向東可以遏制俄羅斯勢力,形成威懾力量。2017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首訪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就是波蘭。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時曾“單獨”贊揚波蘭:“在波蘭,偉大的人民正堅持其獨立、安全和主權。”
近兩年,波蘭在各方面配合美國的經濟、軍事、外交政策。在軍事方面,大量購買美國的軍事裝備,并承諾愿意出資20億美元,為美軍在波蘭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波蘭總統杜達甚至開玩笑說美軍基地可以命名為“特朗普堡”;在經濟方面,波蘭反對德國和俄羅斯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與美國簽署長達24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在外交上,作為本屆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波蘭,在聯合國要求美國撤回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定的決議案上,成為少數投棄權票的國家之一。近日,波蘭又宣布將在華沙舉行由美國牽頭的“反伊朗峰會”,引發伊朗的強烈不滿。
“美國優先”能讓“波蘭再度偉大”?
韓國“國際政策文摘”網近日在談論“特朗普時期的美波關系”時表示,自蘇東劇變以來,波美兩國就保持著“互惠關系”——美國支持波蘭加入北約和歐盟,波蘭則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兵支持美國——但兩國關系并不僅限于北約、反恐、導彈防御,還涵蓋經濟增長、能源安全和在中東歐的地區合作等。
特別是從波蘭的安全視角看,2014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更具風險,這不僅因為波蘭與烏克蘭交界,還因為波蘭與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交界,而該飛地是俄在歐洲極具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塞”。對波蘭來說,如果不能成功威懾俄羅斯,那么發生在烏克蘭的那種中等程度沖突將輕松地蔓延到中東歐的北約成員國。
而在俄羅斯學者眼中,波蘭已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一塊“飛地”。俄政治局勢中心專家科諾瓦諾夫表示,波蘭人正努力將自己與美國捆綁在一起,但此舉卻惡化了與鄰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間的關系,這對波蘭來說得不償失,實際上目前“波蘭已成為美國的一塊飛地”。俄現代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索倫尼科夫稱,近年來,波蘭實際上在歐盟代表美國的利益,它不僅是美國在歐洲中心的“飛地”,更是美國遏制俄的前哨。俄戰略調查研究所專家涅梅斯基認為,想成為美國“特別盟友”的政策導致波蘭“成為一個被拋棄的歐洲國家”。
對波蘭想要打造“特朗普堡”,俄方的表態是:“如果該基地真的出現在波蘭境內,它將立即成為俄瞄準的目標。”就連一些美國輿論也不看好該基地。美“戰爭觸礁”網刊文說:“美國在波蘭永久駐軍是個壞主意。”此舉將帶來新的“安全難題”:一方加強防衛和威懾的行為必將引發另一方的強烈反應和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
美國“政治”網站編輯保羅·泰勒2018年10月以“波蘭危險的‘美國優先政策”為題,分析波蘭民族主義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新政。文章說,執政的法律與公正黨正在對其與特朗普之間的“化學反應”和親近下注,希望借此確保波蘭不受俄羅斯的侵犯,即便此舉正導致其孤立于其他歐盟國家。保羅·泰勒認為,“已樂享25年經濟迅猛增長和生活水平改善的波蘭人,或將為其政府日益挑釁歐盟而付出高昂的經濟和政治代價”。他同時表示,法律與公正黨現任黨主席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正在倡導所謂“讓波蘭再度偉大”的戰略,甚至考慮“波蘭脫歐”,但該戰略不僅冒犯其最大經貿伙伴德國,還同時因大打“歷史記憶和政治牌”而與鄰國交惡。
與美國“調情”,卻冷落歐盟
德國《世界報》去年12月31日在議論波美特殊關系時打了個比喻:“華沙與華盛頓調情,兩者正經歷一個新的春天,而華沙與布魯塞爾的關系持續降溫。”文章說,兩國政府都有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議程,華沙更相信美國人,而對德法倡導的“歐盟軍隊”沒興趣。特朗普相信波蘭的忠誠度,而波蘭總統杜達也表現出戰略技巧,用“特朗普堡”滿足美國總統的虛榮。同時,特朗普也需要波蘭對抗歐盟。
“德國人和波蘭人現在成了陌生人。”柏林歐洲政治學者奧利弗·福克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由于二戰的原因,德國對波蘭總是存在負疚感,會千方百計“遷就”波蘭。但波蘭仍不斷打“二戰牌”,讓德國感覺到不被信任。波蘭去年還向德國提出8500億歐元的戰爭賠償。
福克斯認為,波蘭歷史上有被大國拋棄或瓜分的歷史,因此,若想成為強國,首先要處理好與大國的關系,要懂得平衡政策。但他感覺波蘭“像一個容易沖動的青少年,做事不考慮后果,有時對歐盟、對俄羅斯、對中國都是如此”。
波蘭和美國之間也并非鐵板一塊,美國對波蘭一些國內政策時有指責。此外,波蘭國內的親歐派與親美派也一直針鋒相對。波蘭前總理、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多次點名抨擊特朗普,波蘭國內的在野黨也反對波蘭在外交政策上過分追隨美國,擔心波蘭因此在外交關系上處于被動。
在對俄羅斯的問題上,波蘭商人也很務實。2014年起,因波蘭追隨美國制裁俄羅斯,俄一度停止進口波蘭產品。俄羅斯《消息報》近日援引波蘭克拉科夫工業協會副主席西曼斯基的一番話,表露出波蘭商人有意與俄恢復經濟合作的心聲。西曼斯基說:“波蘭企業想與俄恢復到以前那樣的合作程度,但一些政治家培養的‘恐俄癥影響到商業領域,這是違背波蘭人意愿的。”
近年來,隨著保守主義和民粹勢力的抬頭,波蘭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高漲的趨勢,在反移民、反歐洲一體化等議題上與歐盟矛盾尖銳。在這一趨勢下,波蘭民眾對美國的態度也有改變。2017年7月,特朗普訪問波蘭時,歡迎他的人在廣場打出“讓波蘭再度偉大”的標語,反對他的人則在他下榻的酒店前舉起反特朗普和反美國軍隊的橫幅。去年9月,杜達彎腰站著和特朗普簽訂協議的照片引起波蘭民眾的不滿,認為“美國不尊重波蘭”。在本次華為事件中,也出現大量網民批評政府追隨美國的聲音。在波蘭財經網站上,有網民這樣表態:“這是波蘭對美國的妥協!”
對于波蘭和大國的關系,波蘭人也有反思。波蘭《論壇報》總編輯卡濟諾夫斯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波蘭人經常對過去的歷史作矯枉過正的修正,波蘭不能否定自身的歷史,而應從歷史中尋找經驗。波蘭能否處理好與德國和俄羅斯的關系是生存的關鍵,只追隨美國必然會迷失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