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飛 歐陽雄光
我國經濟發展持續提升,而創新不足已經成為當前經濟技術增長的極大阻礙,由此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在全球性經濟、政治和軍事碰撞的今天,科技能力已經是我國核心競爭力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目前經濟新常態的情況下,我國是否可以保持經濟的增長,能否在科技上占據世界性的領軍地位與技術創新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關聯。目前我國為了能夠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在稅制改革上側重于降低企業稅收負擔以便提高企業的創新活力,不同領域對稅收機制革新的探索也更加深入。隨著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的不斷的深入改革,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也更加全面有效,雖然當前的稅收政策對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但是隨著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將迎來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新機遇。
稅收激勵通常采用多種具體的稅收優惠措施來實施,目前,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手段主要有優惠稅率、加速折舊和對投入的費用以及投資的抵免等。而激勵創新的各項稅收措施在企業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一個稅收響應的問題,不一樣的微觀主體對稅收激勵政策的反應是有一定差異的,是否能夠實現政府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所期望的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效果,仍然具備一定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所以,在進行稅收優惠政策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綜合的考察企業的異質性對稅收激勵效應的影響。這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主體進行運營模式、技術投入方式、成本構成和所處行業特點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解析,從而制定有效的能在特定范圍起到促進和激勵作用的措施和政策。
成效分析。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稅收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一直朝著支持企業的創新發展進行,對于稅收激勵政策的使用更加深入,同時也持續的組織了更加全面合理的稅收激勵系統。在政策激勵的作用之下,研發創新的活動頻率更高,并且成為了將企業作為主體,而市場為引導的科技創新系統。[1]
首先就是持續補充的稅收激勵政策體系,目前我國不斷的建構將創新主體作為主要對象的稅收激勵系統。這些政策一般來說都比較偏重高新企業,同時通過促進轉換科技成果,激勵科研人員,以及創業平臺的支持等來有效的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的能力。其次就是政策激勵的效果,持續補充的技術創新稅收的激勵政策能夠有效的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時也激發了市場的活力以及社會的創造力,并且給與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制度的保障。因為國家的創新驅動戰略的推動,激勵創新的政策能夠不斷的補充,并且更加全面,目前我國的探索以及投入相對而言增長較快[2]。
缺陷分析。一般來說,稅收的優惠較多針對國家戰略區域,對于某些企業來說,不能充分的享受國家政策給予的優惠。一直以來國家都在實施個別區域提前發展的戰略,可是創新技術在全國各行業都有所體現,政府選定的區域,和實際發展是有很大差別的,而區域限制讓很多的技術創新企業被忽視,不僅如此,企業的資質是根據一定政策認定的,這就使得很多非高新技術的企業進行創新卻無法獲取稅收優惠[3]。
很多稅收優惠比較直接,大部分的支持技術創新的政策都是按照優惠稅率或者減免稅等比較直接的優惠方式來設置的,而間接方式卻較為缺少,而通常情況下,能獲得直接優惠的都是一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創新成果的企業,而一些還處在發展初期或者中期的企業卻無法從國家稅收優惠中獲利。
另一方面,個人所得稅方面對于企業的科創人員的稅收激勵也是極為有限的。在企業的技術創新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人力資源,而目前實施的稅收政策對于人力資本來說卻幾乎沒有政策上的傾斜,不能夠有效的提升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此外,很多科技型的中小型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的時候仍然處于弱勢的地位。中小型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產業當中是中堅力量,為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往往卻處在了國家照顧和扶持政策的邊緣。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在行業的技術創新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國目前有很多知名的科技企業都是從中小企業發展而來,他們對發展我國科學技術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無論是資金支持還是稅收優惠方面他們都很難或者很少獲得扶助,其中有國家政策和程序設置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對政策關注或者了解不透徹的原因。
重新定位稅收優惠政策目標。利用稅收中性刺激經濟、社會發展的正效應,引導企業創新使企業做大做強。稅收優惠的基本原則就是對創新行為的激勵,所以對于一些有限的區域給予優待的錯誤理念的摒棄是極為重要的,必須限制各區域為了招商引資而設定的區域性的稅收政策,制定受眾范圍廣泛的、需要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才能享受稅收優惠的政策,只用技術創新產品的使用和升級,就能得到更加超額的利潤。同時也要有合理的判定和申請標準,使政策的實施能落在實處,即能使符合政策的創新企業獲得優惠也能防止騙取國家稅款的行為發生。
加大間接優惠幅度。間接優惠更側重于創新發展的投入環節和初始環節,比直接優惠的稅收政策更加有效和全面,加大創新環節的普惠激勵。比如放寬限額性扣除費用的標準允許雙倍扣除創新投入的相關成本、縮短資產折舊攤銷年限將重要設備折舊年限縮短至3年、延長虧損彌補期限將法定的5年改成8年等,這些政策的修訂能從根本上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
稅收優惠政策向中小型企業傾斜。提高對中小型企業的稅收政策的支持,能夠讓中小型企業在研發的過程當中處于一個更加合理輕松的環境,使其能夠全力進行創新生產,在根本技術上提升生產率,控制經濟結構的轉換。一般來說引入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是比較有效的方式,能夠合理的支持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一方面增加對中小型企業創新投入的稅收優惠,另一方面對新創立的中小型企業給予更長久的虧損結轉年限。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給予中小型企業貸款優惠,降低融資條件讓我國中小型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優化對于創新人力資本的稅收激勵機制。對創新人力給予更加足夠的補償以及更加有效的激勵機制。首先增加創新型工作人員個人所得稅的抵扣部分,比如讓創新工作人員自身以及家人的教育培訓費用在個人所得稅之中被抵扣;其次就是對于創新工作人員在技術方面的創新成果的認可,對于其技術服務的所得可以免稅或者加大抵扣幅度。再次就是讓企業能夠對于個人股東轉讓股份,并且給與技術人員一些合理的股權獎勵。除此之外,目前對科研人員的股權激勵的稅收政策,著重于稅款繳納方面的優惠,對股權持有的時間并沒有太多特殊的要求。但在目前知識產權的保障制度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的情況下,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穩定性對于企業的科技創新的投入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很多科技型的中小型的企業,其主要的創新技術以及市場競爭力都會被掌握在極少數的科研人員的手里,科研人員的流動很容易會讓企業的投入受到極為負面的影響。所以在對技術人員進行股權獎勵的優惠的時候,增加股權持有年限是比較重要的,這樣可以讓技術創新工作人員更加穩定,讓企業可以在創新技術投入更多[4]。
綜上所述,在企業的創新技術的發展方面,如果可以合理的科學使用稅收激勵政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對創新技術的積極性,也可以讓中小型企業的發展獲得更加穩定的保障,并且能夠讓創新發展的企業在市場上有更多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