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明月
2006 年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2012年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過程中的“三倡導”,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及個人層面上來倡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方向。所以,在論述湘西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方面也應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著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主要指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這與湘西州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很多內容存在相似之處,都是對未來生活的寄托和追求,帶有積極和樂觀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目標方面的契合,首先表現在對富強的希冀,我國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以及不易的過程告訴我們,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始終追求建立國富民強的國家。湘西州少數民族文化中同樣也有對富強和美好的追求,例如,2011年國務院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計劃,由此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成為了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這一舉措既與湘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和寄托相吻合,也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富強”這個首要目標。從民主層面來看,我國堅持發展民主社會,提倡發揚以人為本、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出人民的積極性和奮斗目標。在湘西州少數民族文化中,依然能夠體現出民主性該地區淳樸、樸素的文化風氣正是民主意識的體現。從文明層面來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和要求。湘西州少數民族普遍尊重知識,注重言行舉止合乎禮儀。從和諧層面來看,我國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明禮和諧一直是人們追求的核心和關鍵,和諧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其中包括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的理想和理念。如湘西州少數民族始終追求人和自然和諧共處,湘西州少數民族人民在農作時節,衍生了一系列的農耕文化,包括跳民族舞,祭天,唱民族歌曲等,這一系列的農耕文化都能夠體現出湘西州少數民族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他們信仰大自然,順應天時,追求天人合一。除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湘西州少數民族在人際方面也十分和諧,該少數民族人們的居住以大雜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共有民族40多個,少數民族人口200多萬,但各族人民之間相處和諧,相互幫助,不會產生較大的矛盾,更沒有出現民族宗教沖突。由此可見,湘西州少數民族在價值觀的構建中一種秉承著和諧的理念和目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這一層面,湘西州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之處在于對自由平等的向往、對社會公正的寄托、對習慣法的實踐。從自由層面來看,《共產黨宣言》中提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王菊蘋,張國祥,周蘭芳.胡耀邦三次視察湘西[J].湘潮月 刊,2015(2).]。湘西州少數民族文化中也有對自由的向往,具體體現在弘揚青年男女自由戀愛,通過舉辦的情歌對唱、“趕邊邊場會姑娘”等豐富多彩活動,體現出苗族男孩對心愛姑娘的自由追求行為。同時,湘西州少數民族之間、和漢族之間的自由婚姻更是當今湘西州少數民族婚戀自由思想的體現,能夠促進我國各民族和諧發展。從平等層面來看,湘西州少數民族對不平等的壓迫行為積極的斗爭和反抗,體現出他們對平等的追求,同時在家庭中,各個成員之間平等相處,也能夠體現出平等的理念。從公正層面來看,湘西州少數民族追求公正、平等的交往原則,他們在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并把公平正義、遵守法治看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從法治層面來看,法治觀念主要體現在通過使用習慣法,對傳統生產生活和公共秩序的維護。湘西州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歷程以及該地區所處的自然環境特征,使得該地區產生一種“款規”,用來對人們的日常行為進行管制和約束,有效的維護秩序。這一款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道光二十四至二十七年(1844-1847年)湘西苗民的合款起義,湘西州不同的苗寨之間組成不同的款,并且每個款推舉一個“款首”,由款首制定款規并監督大家共同遵守款規,用以保證社會的秩序與和諧。這些款規定雖然明確明確的文字規定,但經過當地人民的不斷完善和調整已經深入人心,深受人們的接受和維護,即便在沒有形成正式的條例前提下,人們也能夠時刻謹記和遵守,形成習慣。正式因為這種習慣法才能夠有效的解決當地人們的各種矛盾問題,得以延續至今。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個體層面的價值要求。湘西州少數民族與之契合的地方具體表現對愛國、敬業的傳統,對誠信的推崇,友善的美德。從愛國層面來看,湘西州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內容。我國歷史上遭遇了幾次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得我國人民深受戰亂的迫害和外侵的欺辱,在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對敵,保衛國家領土不被侵犯的戰爭中,湘西人民也積極參與其中,并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以彭德懷等黨員領導的平江起義取得了成功,奠定了湘鄂贛革命斗爭的基礎,推動了湘鄂贛邊界革命斗爭的發展,促進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湘西兒女為了國家的興亡英雄獻身,臨危不懼,懷著對祖國的崇高熱愛和對民族統一社會和諧的美好追求,一直戰斗在前列。從敬業層面來看,湘西州少數民族始終具備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美好生活報以不變的追求,一直秉持著勤勞、積極的思想,熱愛勞動,不斷的提高生產力水平,并建立起節儉的品德,該地區流傳著許多勤勞致富的諺語和歌謠,都能夠體現出該地區人民敬業的思想理念。從誠信層面來看,湘西州少數民族不管是在內部交易還是在邊貿交易活動中,都始終秉承著誠實守信的作風,建立起誠信的美好道德標準。例如,湘西地區從歷史傳承下來的趕場活動,到了約定的趕集日,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開展貿易活動,將自己的東西擺放在攤位上,不用稱重的形式而是攤在地上賣,以堆論價進行交易。體現出當地人民淳樸、正直的為人,以及誠信的光芒與友善的信號。從友善層面來看,湘西州少數民族之間的居住形式以雜居為主,各民族交往中十分的友好,相互尊重,互相幫忙,處處能夠體現出人們之間友好溫暖的舉動。例如,鄰里之間若遇到哪家有婚、喪、嫁、娶等大事,大家紛紛前來主動幫忙,若村中有孤寡的老人去世后,村里的公眾會義務幫助安排好其身后事,若有哪家遭遇天災,產生較大的經濟損失時,全村人們都會自主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幫助其渡過難關等等。
綜上所述,湘西州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很高的契合性。在新時代,隨著湘西州少數民族文化的不斷繁衍和傳承,其內容將會繼續進行深化及調整,并且將會不斷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內容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