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成本主要包含飼料成本、防疫、環保成本、人力與資金成本等。如何降低養豬成本,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成了困擾很多養殖戶的問題。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養殖大戶徐長鶴為了解決豬糞的去向,承包流轉土地1萬多畝,通過建造沼氣池的方式,治理糞污,沼液沼渣再還田,種植的玉米加工成飼料喂豬,這樣的種養結合模式讓他的養豬成本降低,增加了養豬的利潤。
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膚、深邃的眼神、厚重的鄉音讓人感受到他為人的樸實和坦蕩、對事業的執著和堅定,這是天長市銅城鎮瑞鶴家庭農場負責人徐長鶴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幾天一直在忙著烘干糧食和加工豬飼料,我養的豬不愁賣,因為我是自己種植的玉米加工飼料,當地人都知道。 ”
“我從2010年就開始養豬了,當時流轉土地沒這么多,但是隨著養豬場規模越來越大,達到年出欄生豬1萬多頭的時候,糞污治理就是頭痛的事。”為了解決豬糞的去向,他流轉土地達到1萬多畝,想用種養結合的方式解決糞污的問題。為此,他投資上百萬建造了沼氣池,豬糞經過發酵成了沼氣,供農場和周邊農戶使用。沼液沼渣則還田,成為種植糧食的優質肥料。徐長鶴說,他從不外購飼料,都是自己種植玉米,這幾年都是穩定在4000畝左右,玉米加工成飼料喂豬,要比外購飼料每噸降低成本最少800元,這樣養豬的成本就降低了。“每斤6.4元的收購價,我出欄一頭生豬還有60元的利潤,如果是外購飼料,早就虧本了。”由于當地很多銷售商都知道徐長鶴是自己種植的玉米喂豬,豬肉品質比較好,都愿意和他簽訂銷售協議,這么多年他從未遇到銷售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