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一捷
(作者單位: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201306)
勞動,作為人類的本質活動,在人類歷史發展不同階段,對勞動內涵等的理解迥然有別。對勞動內涵理解上的差異性既是勞動者在社會關系中現實處境差異性的體現,也是勞動者本質力量顯現方式差異性的體現,更是勞動者在社會歷史不同階段自由程度差異性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以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使命,在勞動內涵上進行理論創新,揭示了新時代勞動的鮮活內涵。一是勞動是勞動者追逐個人人生夢想、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路徑。二是勞動是勞動者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徑。三是勞動是勞動者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一個社會如何評價勞動的意義,設定什么樣的評價勞動意義的社會價值標準,成為社會成員能否正確理解勞動價值,以及樹立什么樣的勞動觀的風向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深刻理解和把握勞動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價值意蘊,深刻闡釋了社會主義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廣大勞動群眾當家作主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對于勞動者自身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建設的深入推進等方面所具有的價值意蘊。其一,勞動對于新時代勞動者實現自身發展的價值意蘊。其二,勞動對于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價值意蘊。其三,勞動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意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
首先是在思想認識上,勞動教育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開展,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師生要對“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勞動教育的基礎性、綜合性等特點形成共振、共鳴和共識。第二是在教育主體上,要充分發揮勞動教育過程中高校多元主體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當前高校開展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學生更多被看作是活動的對象,而非活動的參與者。把學生作為“對象”,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與他們身上所蘊藏的巨大能量。要將學生作為活動的“參與者”,不僅要在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實施等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力量,同時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讓更多學生通過身體“在場”的勞動體驗,實現由“身”到“心”知行合一的勞動教育,充分調動“活動對象”在其中的感知、思考以及行動。
勞動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脫節目前,學術界在勞動教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高校在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做得還不夠。學生對勞動精神內涵的理解還比較淺顯有一定關系。高校要將勞動教育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經驗,以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為載體,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體驗式的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從空間地域的限制中走出來,讓學生通過動手練習,去校驗知識,去進行思考、論證與操作。通過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相結合,使在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感受勞動精神的真諦,體會勞動教育的成果。
勞動教育實踐組織和平臺欠缺。當前,我國在中小學開展了一些全國性或地方性的勞動教育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勞動平臺和勞動組織,開展的勞動主題的活動較少,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尚未落到實處。我們需要健全勞動教育組織,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培養勞動意識、勞動情感,這既是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對勞動教育理念認識不足。由于勞動教育缺乏科學、系統、可量化、易操作的考評機制,高校對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多未形成自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大學生學習、就業壓力較大,競爭意識較強烈,他們更愿意將時間用于準備考研或考證復習上。于是,在校大學生出現了勞動積極性不高,勞動動力不強等問題。面對這樣的現實,高校需要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缺失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制約作用。
將勞動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中去。一是將勞動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去。高校要積極組織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講座、論壇,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攝影比賽等活動,傳播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定期舉辦勞動技能競賽,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勞動的快樂;組織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大一學生走進企業關注一線勞動者,倡導大二學生赴經濟發達地區感受和諧勞動關系,倡導大三學生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倡導大四學生選擇去基層就業。提倡“做中學”和“學中做”,手腦并用、知行合一。二是將勞動教育融入志愿服務中去。不斷深化以勞動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積極打造關注一線勞動者的社團,通過開展勞動支教、勞動快閃、知識宣講、慰問演出等志愿活動,倡導青年學生關注勞動群體,不斷加強勞動教育落地生根。同時積極創作勞模故事匯、勞模事跡巡演、青年勞動之聲等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優秀網絡文化作品,不斷壯大網絡正能量。
積極探索建立專兼職結合的勞動實踐教育教師隊伍,發揮勞動技術等專業教師的作用,聘請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擔任兼職教師,完善評聘、考核、培養制度,保持勞動實踐教育教師隊伍的穩定與發展。在班級增設勞動委員,加強勞動教育與日常養成教育相結合,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會、報告會等。在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組建勞動品牌社團。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發揮勞動教育真實場景的作用,支持其情境建構和知識遷移的“專業功能”。做好校內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建設勞動技能室、數字化探究實驗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企業、工廠等校外活動場所,建立綜合實踐基地。利用街道、敬老院等公共服務資源,建立志愿者服務基地。
改革勞動實踐模式。在全校范圍內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記錄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勞動教育、技能特長、思想成長等八個方面的經歷和成果。同時將勞動教育納入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推動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支撐和推進作用。通過第二課堂成績單真實記錄學生勞動教育成長軌跡,客觀評價勞動實踐綜合表現,有效提升青年素質能力,促進青年健康成長成才,為學校培養一流人才提供多種活動平臺,豐富育人手段。圍繞中心,豐富內容設置。勞動實踐第二課堂課程內容設計應包括勞動基礎知識,勞動態度、勞動技能、信息技術、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勞動藝術教育等課程,讓第二課堂更有效、更充分地融入勞動教育總體格局。契合需求,創新模式管理。在選修學分的模式設計方面,可按次計分、自主申報、學時折算。對于一次性短時參與的活動,按次計分;在社會和家庭進行的勞動實踐,可自主申報;對于具有時間累積性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以時間累積學時為基本標準,折算成相應的學分。量化結果,探索高效運營。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創新工作,包括課程設計、組織方開課、學生選課、選課審批、學生簽到、學生評價、學分給予等閉環流程。教師、學生都可以通過平板電腦、手機進行操作,最終輸出個人的勞動教育成績單。同時通過網絡平臺對大數據進行收集分析,便于記錄和完善勞動實踐教育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