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燕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宣傳部)
氣息一詞詳解中有呼吸、聲氣、訊息、氣味、習氣、風格、氣惱等意味,其中有關藝術方面的內容亦涉獵諸多。
氣息一詞運用于藝術,風格一釋最為多見。清阮元《與友人論古文書》: “是故兩漢文章,著於班范 ,體制和正,氣息(風格)淵雅,不為激音,不為客氣?!保?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自是而后,凡為文者,語必因人,句不自造,其構思不遠,而氣息(風格)益臻薄弱,不復上擬古人矣。”
視覺語言在轉換中,藝術作品氣息的表達于視覺閱讀中氤氳,提煉視覺積累與視覺理解力等因素形成一個綜合體,讀者依賴自己獨有的視覺體驗對藝術闡述不同的見解,形成相似或不同的關于藝術氣息的視覺感受,藝術作品本身的內涵價值在此刻與讀者共鳴中升華為視覺積累。
以此為基礎,我們往往可以解釋,地域性何以對基本相同的美感形成共識,也同時可以解釋繪畫作品何以以地域、種族、國家、年齡等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并且也可以延伸的假設,越來越多的不同的視覺體驗會創造出更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感受,從而分化出更具個人特征的對于視覺語言的藝術氣息的理解力。
視覺的感受力如此,便可推測,培養一個人視覺的感受力,以教育為題,必然是有所收益的,也一定是可以以某種視覺所特有的信息內容灌輸給不同的人群以相應的藝術教育,從而達到不同的人群卻又有相近的視覺感受這一目標。
從這點出發可以了解到:藝術的感受力越強的人群,視覺的廣度更深遠,視覺的地域性與視覺的廣度契合得越緊密,視覺的讀者或觀眾的理解力就越高,這種視覺的契合度又與視覺的相同體驗度成正比。
個人的視覺語言所具有的氣質,也可以上升為既有地域性又有個人獨特性合二為一的藝術氣息,一個種族也會因此而形成獨特的不同的藝術語言與藝術氣息的表達方式,國家亦然。我們經常會看到的一個現象,同等年齡的不同國籍、地域、種族的同齡人會因為生理成長的相近性偏好趨于相同,從而年齡的不同,視覺藝術的感受力和內涵會出現微妙的變化。
就這種契合度而言,不同的視覺體驗分化成不同的視覺感受:西方素描繪畫中對光的理解與表達,東方繪畫中對筆墨的運用與處理,西方文字的裝飾性處理與東方書法的飛白美感截然不同,都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視覺集體感受,更是不同的視覺契合度的集體烙印。
東方的藝術氣息表達或含蓄或奔放,或儒雅或內斂,都與東方審美標準及遠古的東方哲學人文思想相連接;西方的藝術氣質與西方的歷史緊緊相扣,這些東西方不同國家與種族之間的藝術氣息的表達成為我們永久璀璨的藝術明珠彌久珍貴,依然光彩照人。
基于這種不同的視覺感受,繪畫藝術建立在原有視覺體驗最常見到的感受之上,與最為接近的體驗為基礎,視覺語言最容易滲透與解讀吸收,也更容易引發共鳴,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不同的人會因為某一幅畫從不同的地方匯集到世界各地的某一個博物館或某一個地方,哪怕不遠萬里。
藝術的氣息,正是具備了這種聚集能力的一個法寶:它不同于最初的原始的氣與息,卻在不同的人群中由于視覺的儲存積累種下種子,而在某一個時刻與自己契合,令觀眾陶醉;在某一個時刻或某一個地點去探尋熟悉或陌生的有關視覺藝術的另一種表達的另一種可能性及路徑,獲得視覺語言的認同感,不斷汲取精神的養分。
交互領域更催生藝術氣息的發展與交融。藝術氣息的表達基礎是有教育因素的趨同性,按照現有藝術教育和現有教育資源的分配狀況,在之前的許多年,畢加索之類的藝術大家會橫向、豎向的把藝術的觸覺向東方靠攏,東方的藝術家們也積極的活躍在世界級的博物館和東西方繪畫藝術的交流中。從這種互相學習的過程會有不同的感受,東方的藝術家在這場交流中或更像西方繪畫靠近,或更走回傳統,在繪畫中尋找更符合自己心靈要求的藝術氣質,通過交融在藝術氣息中尋覓自我與永恒。
藝術氣息的傳播與表達在當代的各個行業,交互滲透服務于各個領域,從最初的宗教藝術至當代,文明的累積成為各個流派爭相斗艷的另一個平臺,科技的發展已為藝術氣息插上翅膀,交互運用讓藝術植根到各個領域,我們面對的世界給藝術打開壁壘,期待無限發展的空間。
明珠璀璨的東方藝術氣息、中國傳統文化中保有的視覺語言的認同感是建立在同等的全世界視覺思維高度的層面,這種高度的建立源于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無論從文學作品或繪畫作品中就有很好的例證:
“中國點燃意大利文藝復興之火”(孟席斯語 [釋1]),因為“在西方文藝復興的背后,屹立著東方”(霍布森語[釋2]);
“中國人是至高的真主所創造的生靈中,最擅長雕刻與繪畫的。一個中國人可以用他的雙手制做出大地上所有居民都做不出的東西。” (艾布·斐達語[釋3])“盡管文藝復興是以古典(希臘)的面孔出現,但充斥著東方的影響因素,常常被加以掩飾,其根源幾乎從未得到承認。” (邁克爾·愛德華茲[釋4])
穆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古老文明為我們帶來西方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與《荷馬史詩》,東方的敦煌與青瓷文化氣息,這些文化藝術的大餐,表達的氣息輝煌而高貴、典雅而圣潔。

圖1 《花神芙羅拉》龐培壁畫,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畫中女子身著輕盈的絲綢服飾

圖2 《諸神之宴》貝里尼 (1514年)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藏,畫面中央和地上有三件明顯的青花瓷器
在這些交相呼應的氣息中,東方氣息,東方所特有的藝術氣息,追溯到中國人文思想精髓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美學修養中的氣韻生動、人文素養、藝術的表達早已滲透到精神里,從不同的層面詮釋東方氣息的人文全球自信。
在藝術的層面,藝術的中國表達方式應該才剛剛開始。東方與西方的藝術氣息日益交相輝映,為科技點亮新的交匯點??梢钥吹?,藝術追隨新科技發展的平臺,藝術的氣息表達的方式正在全球以更深層次的拓展、提煉為精準前提,地域性的藝術更具有國際性的元素氣息突顯,藝術的氣息更因為科技的融入賦予新的手段,也會因介質的改變更具有地域性和多元化。
藝術氣息又優于語言的地域限制諸多限制的表達,通過視覺的廣闊性、延展性,通過地域、國家、種族、年齡等等因素,通過視覺快速的積累,氣息滲透的速度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藝術氣息所具有的東方氣質在視覺與精神層面的優勢,決定了東方內涵的國際性。
中國語言、中國元素與中國氣息共同講述中國故事的時代正待開啟,中國氣息上升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更高標準的要素之一。中國藝術氣息正在備受矚目:從中國商品日益受到重視到寶馬的最新中國元素款的推出,數年前肯德基中國餐廳及中國形象店,文化娛樂領域中影視形象東方面孔的大賣說明了一個現象,中國氣息、中國聲音、中國味道已成為本世紀新的時尚靚點。
中國藝術氣息需要提煉成為藝術表達的更高級形式與國際范圍各語境對話,中國與東方藝術氣息的表達需要更高層次的探索。最新的時尚產品寶馬最新款已請到中國的設計團隊做中國元素的頂級設計,使寶馬具有中國氣息,從而定向定位贏取中國市場。從這點來看,各個國家及地域之間,藝術氣息的提煉必將在當代和未來發揮更大的商業及人才優勢,頂級商業與頂級設計的合拍是一個全新的組合,未來的智能語境中,中國氣息的視覺表達意義非凡。
藝術氣息滲透的探索途徑,藝術氣息領域拓寬從商業的角度是具有逆向性的特點,即各自的藝術氣息的傳達必須融入對方的因素才容易被接納,藝術氣息的研究必須具有世界級前瞻性性的眼光去兼容并蓄才真正具有國際級別的競爭性和發展性。讓中國氣息走向國際舞臺,前提首先是了解、理解和接納對方。要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情感,傳播中國聲音,國際性的前瞻性的平臺與眼界必不可少。
綜上所述,藝術氣息與表達正在成為國際競爭更細化的定位要素之一,探索中國氣息與國際間不同地域、種族、國家、年齡等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豐富的文化遺產以及相對應的文化藝術氣息的研究日益重要,國際語境的地域性藝術氣息的提煉與視覺表達已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和講述他國故事的更高標準之一。
注釋
[1]孟席斯 ,(英文名Robert Gordon Menzies)(1894.12.20~1978.5.15)澳大利亞總理(1939~1941,1949~1966)。生于維多利亞州杰帕里特,卒于墨爾本。曾就讀于墨爾本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著有《澳大利亞憲法研究》(1933)、《澳大利亞聯邦的中央政權》(1967)和《戰時的法制》(1977)等。
[2]霍布森(1588-1679),英國政治思想家,經濟學家。畢業于牛津大學,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積極投身于英國社會改良運動,主張促進了英國“ 福利國家 ”政策的制定。
[3]艾布·斐達(Abū al-Fidā 1273-1332)阿拉伯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此句出自艾布·斐達《人類史綱要》第1冊,第96頁。
[4]邁克爾·愛德華茲:紐約塔帕林出版社1971年出版《東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