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通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訓練基地)
文職人員是我軍在新時代國防建設中成立的一支新興力量,這一力量必將成為我軍軍事力量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職人員的地位逐步提升,要求其能力與價值的貢獻相應增加。開展對文職人員的繼續教育是文職人員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其在崗位工作內驅力,有助于軍事素養、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不斷涌現的不二法則。
行動者網絡理論,本質是客觀事實,哲學是思想根基。其理論意涵在于通過不斷實踐中得出真理,并將世間所有萬物都視為關系網絡持續生成的結果。它將科學視為人類和非人類兩個場域,把非人類場域推至為更關鍵因素。它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與“自然”二元架構,填補了二者之間無法相互彌補的鴻溝。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行動者” 、“轉譯”和“網絡”三個核心概念之中。
行動者。拉圖爾所使用的“行動者”是廣義的概念,不僅可以指人,也包括所有非人的物體,甚至包括所有不因人的因素而產生的各種事物。這意味著他打破了人類和非人類的“壁壘”。一方面,人不僅作為主體會制造工具,而且也能被工具或更復雜的科技所生產和再造而成為客體。另一方面,非人類的存在和力量也能在行動者網絡之中轉換為“行動者”的角色而對事物本身產生差異影響。因此,無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都應被看做是網絡中的要素。
轉譯。“轉譯”是行動者隨著網絡中各元素之間在不同現象下的聯結,在聯結中無論出現改變、轉譯或者徹底轉變表達的意義或元素,使之成為嶄新的元素,再次進入網絡之中。“轉譯”包括中介者和轉譯者兩層含義。中介者類似于通道或橋梁,在轉譯過程中只是紐帶,轉譯著則在傳播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引起了事物的改變。二者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換。
網絡。“網絡”的含義是點與點之間的聯結,將存在于各處不同的點聯結并擴散。拉圖爾將人類行動者和非人行動者以同等的身份并入網絡之中。這是一種宏觀且龐大的關系網絡,即不同類型的元素可以跨越一切產生聯結,且聯結在不斷的運動,產生作用。這是不斷互動、流動、變化的過程,在無休止的運動中產生一切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因素。
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下,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構建的行動者可以劃分為核心行動者和非核心行動者兩大類。核心行動者既包括人類個體如軍校教員、基層部隊官兵、地方高校教員、其企事業單位的專家教授等,也包括由人類組成的機構如軍隊院校、野戰部隊、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等。非核心行動者既包括物質實體如建筑場館、訓練場地、裝備器材等,也包括意識形態范疇的文職人員條例等。文職人員姓軍為戰,軍人應是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的發起者與定義者,制定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的類型與邊界,與各方行動者達成一致目標。其次地方上在某一領域有較高學術建樹的專家教授,也應該定義為核心行動者。
根據以上標準,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模式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軍隊內部要以姓軍為戰為導向,著眼于現代戰爭需要,根據文職人員特色建立起長期有效的繼續教育機制,避免與地方成人繼續教育同質化。二是以地方高校的教育和培訓作補充,例如將通識課交給地方高校,將自身受限的專業輔導委托給本領域知名的地方學者,節省資源,從而完成共同目的。
強制通行點是行動者網絡核心行動者根據網絡發展的目標而設置的,能夠使其他行動者通過強制通行點消除困難,把利益和目標轉化與核心行動者一致。在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網絡中,強制通行點有以下作用:一是參與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各方面緊密配合形成網絡效應。二是開展文職人員繼續教育,軍隊與地方都有收獲。三是逐漸成效的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環境下吸納更多的行動者。因此,建立一個符合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特點的部門是解決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問題的有效手段。
設定核心行動者與強制通行點后,行動者網絡雛形形成,但是在構建行動者網絡階段,各方的行動者都會首先考慮自身利益,導致文職人員在繼續教育中出現不利。因此,核心行動者應不斷努力,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使各方行動者達到滿意,這就靠核心行動者的轉譯。
軍地出臺相關政策保障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權益: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網絡中,政策扶植作為非人類行動者是不可缺少的。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就會出現懈怠。軍隊內部應參考其他國家文職人員終身教育相關法律,建立文職人員繼續教育運行機制和質量保障體系,促進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持續有序發展。地方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將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安排在地方高校或企事業單位,并在受教育期間給予文職人員學習與生活的保障。
軍地高校齊力培育文職人員:軍地合力培育軍事人才是符合中國特色、符合現實需求、符合有關政策的新路徑,其可以充分利用軍、地教育資源,共同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文職人員普遍具有高學歷、高知識儲備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軍隊以培養文職人員為基本目的,在資金、訓練場地、軍事訓練器材上給予支持,在地方高校里培養文職人員,不斷提升個人知識技能。地方高校以學科專業領域為抓手,以實驗室、大型專業設備和先進教學設施建設為依托,建立相關重點實驗室,不斷擴展文職人員知識視野,提高科研能力,反哺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軍民融合發展是軍隊與地方高校共同培養文職人員的最佳契合點和最適宜承載體,也就是行動者網絡中的強制通過點在軍民融合發展框架下,適宜的轉譯行動者的利益,實現穩定聯結,和諧共生。
軍地企業孵化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成果: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的行動者網絡基本框架確立后,應不斷吸引新的行動者加入,充實與完善網絡。軍企、國企甚至私營企業都可以加入到文職人員繼續教育中來。大部分文職人員就職于高校、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繼續教育不僅應提升個人的知識儲備,更應該將知識轉化為成果,有利于國防工業發展,有利于實現軍事現代化目標。通過強制通行點,在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的框架下,吸納對黨忠誠的先進企業進入網絡,將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安排在企業中,以研代學,以研促產,將學習成果真正轉化為現代化軍事需要的產品,用實實在在的軍品推動國防事業不斷向前。
強制通行點是行動者網絡轉譯過程的“發動機”,確保轉譯過程的全面、準確。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尚屬摸索階段,建立相應機構有助于以文職人員發展為根本任務展開轉譯過程。
確定有效工作職能。有效工作職能的確定,是機構開展工作的前提,是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借鑒現役軍官繼續教育經驗,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機構應該具有以下職能:一是爭取軍委訓練管理部院校局等軍委機關的支持,編纂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大綱,確定教育類型,教育方式方法,統籌建立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檔案,規范相應法律法規。二是劃類別、劃職級、劃崗位吸收文職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根據文職人員崗位任職能力需求,一旦吸收便建立終身學習規劃。確定每一名文職人員的繼續教育課程表。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不同要求的文職人員分類型分批次參與學習。三是溝通協調教學場地,需要軍隊內部資源及時溝通,需要地方資源及時協調。與地方合作教學要承擔主體責任,加強教學、科研評估,組織完善有力,保障工作到位。
促進繼續教育落實。機構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卓有成效。由于文職人員工學矛盾突出,可以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在職培訓與脫產進修相結合等方式對文職人員繼續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相應線上課程,制作精品慕課或微課,以線上教育補充有限的課堂教育。定期舉辦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短期班、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等,讓文職人員拓寬知識面,掌握本專業最新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實操技能。有條件的文職人員繼續教育也可以批準脫產進修,重點培養其為學科帶頭人或科研骨干,通過高水平的專業學習,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國防建設需要。
綜上所述,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模式以軍人和地方專家為核心行動者,以建立文職人員繼續教育機構為強制通行點,在軍民融合的大環境下,構筑起整張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的生態網絡。此模式希望為文職人員繼續教育發展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