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驥
(作者單位: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
《資本論》中的價值論、勞動力論以及生產規律理論,無疑都強調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符合其科學規律,反之將適得其反,不僅不能獲得好的效果,也會帶來致命的麻煩,高校教學改革的創新需要遵循改革創新之繩,把握規律的尺子,因此,馬克思《資本論》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提供改革靈魂。最后,方法論下的教學改革創新。千年偉人馬克思在研究和撰寫《資本論》的過程中,對待相關理論與文獻均采用辯證法來看待事物,對待正確的理論持積極肯定態度,對待無誤的理論絕不辯駁,理性的指出其錯誤,并佐證自己的批判觀點,在《資本論》的理論論述中大量運動了唯物辯證法,這是《資本論》為我們高校教學改革留下的寶貴財富,馬克思通過大量運動歷時唯物主義辯證法,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規律,預見了共產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其論述的方法論占據了資本論的核心,因此,方法論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方法追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格局正處在加快演變的歷史進程之中,產生了大量深刻復雜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課題。高校作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單位,試待需要加強對《資本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度把握新的了歷時時期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變化和本質,深化《資本論》對規律的認識,進一步通過把握資本論科學方法論、辯證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歷時唯物辯證法武裝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為教學改革創新開辟新思路、新思維、新方法。
對教學改革創新的時代性的指導。《資本論》來源于1867的年馬克思時代,又遠遠超越于馬克思時代,其歷史巨作開創了理論先河,開辟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其理論輝煌成就必然成為我們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理論源泉與素養,其理論深度揭示了科學規律,對資本主義產生、存在以及未來走向做出了科學預見,預見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可持久性,共產主義將替代資本主義,在闡述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與可能滅亡的理論和方法中,資本論其理論邏輯無疑深度體現了時代性,同時有超越了時代性,分析資本主義時代與共產主義時代的時代特征,其理論闡述方式、方法論時代性以及《資本論》邏輯架構的時代性為我們高校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指引,我們的教學改革既要僅僅跟著時代步伐走,但是又要區別于不同時代的特點,既要體現改革創新的普及性,又要體現教學改革創新的個性化。教學改革創新的終極歸宿是體現時代性,又要超越時代性,為未來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對教學改革創新的人性化的指導。從分析商品的二重性開始,以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為軸心,從理論上邏輯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資本論以剩余價值為中心,闡釋了資本主義是以榨取剩余價值為目標,攫取更大的利潤,在實現生產的循環往復,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對剩余價值攫取的方式實際上就是對勞動者勞動力價值的剝削剝奪,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的發展規律,違背人性原則,因此在闡述勞動價值,尊重勞動力的方式來改變資本主義剝削剩余價值的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生產發展,《資本論》在第一卷中系統的闡述了勞動價值論,提出了勞動而重性學說,商品涵蓋了價值與勞動的二重性,缺乏人的勞動價值的商品都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交易的商品,市場沒有不涵蓋勞動價值的商品,剩余價值是通過攫取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而形成的。這實際上強調了人作為勞動主體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主題地位,馬克思強調勞動價值論,提出人的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價值,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生產生活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在遵循生產規律、市場規律與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同時,需要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者的價值,才能激勵和促進勞動者獲得感,進而促進其積極勞動。從這一理論出發,對我們高校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指導,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改革終極目標,培養人才。
對教學改革創新方法的指導。《資本論》對人類文化遺產的繼承,當然不是無條件地兼收并蓄、全盤肯定和接受,而是批判地繼承,是揚棄,是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其提供的豐富理論以及采用的方法論,馬克思《資本論》提出的方法論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方法指導,其實我們準確認知世界、了解世界、進行生產實踐以及檢驗真理的重要方法論,為我們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在我們的教學改革創新過程中,我們非常遵循科學的方法論,對于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期,對學科專業的教育教學應該自覺的使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研究高校人才培養、專業發展以及教育教學個改革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正如馬克思強調我們不能用一般的理論直接去說明具體的現實現象,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論是辯駁和論證理論與現實,找到符合現實發展規律的真理。
《資本論》既是強大的理論武器,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是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百科全書,雖面世至今眾百年歷經經濟、社會、歷史、哲學、經濟學等領域的考驗,然經久不衰的成為各行各業進行生產生活的理論、方法論和實踐指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奠定基礎,在全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馬克思批判的繼承了英、法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近200多年的研究成果,創立了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革命性變革,這部巨作集中的揭示了現代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規律,其辯證唯物注意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觀、方法論,在揭示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市場經濟的運動規律是,對我們高校的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實踐啟示。
培養符合時代創新人才為終極目標。新時代高校需要把培養符合時代創新人才為終極目標,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與科學教育的集合,從《資本論》的勞動價值觀能夠為我們找到方法,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價值和價格之間的有機關系的形成,來源于在確立生成規定的對象運動的連續性,把價格歸結于價值,把價值歸結于勞動。讓我們從生產規律中把握生產和分配, 馬克思強調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所謂的勞動價值理論體系的出發點。注重對勞動者的培養,才有助于推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因此,馬克思理論的深度意涵彰顯了新時代,高校只有培養符合時代創新人才,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
注重教學改革創新成果的在實踐中應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以及國家交流的重要組織,其人才培養的效果直接關涉是否有效推動社會發展,如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缺乏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應用,具有現實不可操作性,其改革創新的內在價值和意義顯然不合時宜,會最終導致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現實發展脫節,難以發揮高校育人的效果,高職院校其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根據市場行業、崗位要求,培養其具有一技之長,能夠在行業和崗位上謀生,進而進行發展,《資本論》提供的科學理論與強調的方法論,都是用批判的眼光、方式正確的吸收正確的理論、實踐,然后用批判的方式辯證的看待社會事務,強調所有研究都要符合科學規律,符合現實發展,只有能夠運用于實踐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改革。
《資本論》下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體系以及馬克思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并廣泛應用于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中,用于課程、學科以及專業化建設,需要從以下著手,一方面,理論觀點掌握是基礎,掌握資本論的研究方法是重點,掌握方法往往能夠使學生學習事半功倍,找到規律,同時,方法能夠指導師生在教育教學中科學的分析、研究和批判理論,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理性解釋社會存在,才具備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才能堅定歷時唯物主義視野;另一方面,《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包括歷史分析方法、辯證分析方法、邏輯分析方法、抽象分析方法等,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學習、掌握并用以研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對于高校教學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構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理論指導,更需要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的總結。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價值體現在實踐本身,通過指導實踐,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實現和體現其價值。因此,高校教學改革創新一定要以促進實踐發展為目標,進行完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