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志瓊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農村中學生因迷戀網絡而出現的問題較為常見。根據北京師范大學王玉龍等對全國中小學生所做的抽樣調查顯示,來自城市、縣城和鄉鎮學生的網絡成癮發生率分別為5.7℅、8.1℅和8.9℅。農村鄉鎮學校學生網絡成癮發生率明顯偏高。[1]對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現在農村學校、家長和政府等對網絡成癮的科學認識和矯治方法都還有待提高。
開學第一天,初二學生張平(化名)在奶奶的陪同下來到辦公室,我一看其著裝和神態—拖鞋、短褲、頭發又臟又亂、一副萎靡不振卻又不屑一顧的神態。經驗告訴我這個學生有點“麻煩”。一個星期過去了,班上“平安無事”,我暗自慶幸,肯定是我開學打的“預防針”—班規起作用了,問題學生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嚴重。誰知第二周一上課就發現班上缺一人,張平未到。我打電話問其奶奶,他奶奶說張平前一天就來上學了,我趕緊在班上打聽情況,其中一名學生告訴我張平可能在網吧,我于是叫上學生在網吧找到了張平。我把他帶到辦公室對其進行教育,但張平保持沉默,不肯說話,我也就網絡的危害、學生的職責等對他進行了“洗腦”,同時按班規,我扣了他3分操行分。可是3天過去了,張平又未上課,而且我一打聽,他前一天晚上沒有在學校住。不出所料,又在網吧里。這一次我打算一定要壓住性子,好好和他談心。不談學習,從他生活瑣事談起,一則想認真了解下他的家庭情況,二來我知道他對談學習不感興趣,還好,他和我說了很多我不了解的東西。我感覺這次談話還是愉快的,并且張平有悔改表現。好景不長,接下來不到三周,張平三次曠課進網吧,其中第三次騙我說是回家了,還給我借了20元錢做車費。我感到絕望了,怎么會有這種孩子?真是朽木不可雕!但轉念一想,既然是受教育者,就要允許他犯錯誤,于是我決定著手用心轉化這個孩子。
萬事皆有其因。我決定認真了解情況、分析原因。我準備從他的家庭背景、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入手。
家庭背景。張平的父母離異,現在由其父親撫養,而其父長期不在家,所以基本上是他奶奶照看,而張平奶奶的責任是努力讓他不餓著,至于教育自然談不上,平時也就任他自由自在,生活在家庭教育管教的“真空”中。從小無人管教,放任自流,形成了張平紀律性差,不服管教。同時無人關愛,精神生活空虛,也是他上網成癮的主要因素。
學習情況。張平學習成績一直不好,我翻看其先前的學籍檔案。進初中時語文52分,數學54分。初一學年統考,主要科目平均成績不到45分。老師對其評語是“該生學習不用功,愛進網吧,成績差,建議轉學”。顯然,成績差容易讓他自暴自棄,老師和同學也從不說他好,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而網絡卻能給他彌補一些成績上找不來的自信
個性特點。正常的人際交往是任何人所需要的,學生也渴望同學之間的友誼,能以誠相待。張平性格較為內向,不太喜歡和同學交往,由于成績不好,其他同學也不主動和他接近。從我和他的交談中,我也了解到網絡對于張平來講,好像是個自己的朋友,網絡上的很多東西好像填補了自己日常生活中友情的缺失。
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自信。為了能讓張平找回點自信,我特意把他安排和一個成績較好的同學坐。一方面讓他在同學中找回點自尊,另一方面讓他在同學面前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在設計課堂提問時給他一些不太復雜的問題,一段時間以后,張平也敢在課上回答問題,并且不交作業的現象也減少了。同時,我還安排他的同桌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張平解決學習上的一些困難,讓他逐漸克服對學習的畏懼感。
轉移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張平這個學生也不是一無是處,他體育成績還可以。為了轉移他的注意力,不再天天想著網絡,我不但不反對他和其他同學參加體育活動,我還支持鼓勵他多參與。為此我常組織一些課外體育活動,如打籃球、乒乓球之類的,學校組織的籃球賽也讓他積極參與,為班集體爭取榮譽。同時,通過這些活動,鼓勵他和其他同學交往,建立友情。
尋求家長配合。我把家長請到學校,讓家長、孩子和我達成“三方協議”。家長每天給孩子打個電話,關心其學習和生活,在孩子身上傾注更多的愛。孩子每天給家長匯報學習和生活情況,答應逐漸減少上網,除周末以外平時不在上網,最后做到不進網吧上網。我的任務是監督孩子和父親看誰做得更好,并同意只要孩子有轉變,期末給孩子發獎狀并全班表揚。
正確對待反復。盡管措施采取了不少,張平依然在后來又出現了在上課時間進網吧的現象。但是次數和頻率明顯減少,為了更進一步轉變張平,我給了張平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老師希望你成才,不希望你進網吧!”,并要求他一要上網便拿出來看。一年之后,張平基本不再進網吧。后來還如愿考上了縣城高中。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但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的教育以及生活上的關心還做得很不夠。因此學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門要組織班主任進行培訓,因為班主任是學生心理教育的主力軍。可以請在這方面有實際經驗的老師分享其教育心得,或者把班主任送出去進行這方面的培訓,也可以請專家教授舉辦講座等。其次,加強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咨詢中心”。盡管教育部在1999年在《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小城鎮及農村中學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2]但據筆者了解,農村中小學在這方面缺乏人才,絕大多數學校沒有較為專業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引進心理咨詢方面的專門人才或鼓勵本校教師積極進修,學習心理咨詢知識并參加較為專業的考試如心理咨詢師考試等獲得證書。
加強網絡知識尤其是網絡道德的教育。目前農村中小學都已開設信息技術課,但大都還停留在傳授一些計算機操作知識方面。學校要利用信息技術課進行網絡知識學習,通過學校網絡傳播健康、科學的知識信息。要融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和科學性與一體。同時要利用學校網絡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網絡,如何選擇使用網絡,利用校園網絡抵御不健康內容對學生的污染。
另外,學校在對待網絡成癮學生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上網的學生包括打游戲的學生不在少數,但不能認為有這種愛好的都認定為網絡成癮。我國學者王文正陶然等對病理性上網制定了初步的標準,包含有癥狀標準、嚴重程度標準以及病程標準等。因此一定要區分正常上網和病理性上網。[3]二是要區別對待和分析導致網絡成癮的不同原因,找準切入點,對癥下藥。引起網絡成癮的原因較多,除了學生自己心里因素、學校、家庭等外,還有可能是生理方面的問題。生理問題有可能是先天的。如個體的遺傳特質。國外學者對成年網絡成癮者的調查顯示,有近95% 的調查對象具有精神病家族史,60%的研究對象一級及二級親屬中.至少有一位是由于物質濫用導致。[4]另外國外學者研究也表明,大腦某些區域功能失衡也會導致網絡成癮。生理問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網絡成癮者上網持續時間過長,使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這些改變可引起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在這些情況下,單純的心理干預恐難起到多大效果,就有必要服藥或者找專業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治療。
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和網絡成癮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網絡成癮傾向者與非網絡成癮傾向者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程紹珍,楊明等的研究也表明,家庭中家庭成員相互幫助、相互支持、鼓勵其他成員公開活動、表達感情,減少或避免相互攻擊、吵鬧行為,會大大減少孩子網絡成癮的概率。當然如果家長的過度保護可能使孩子個性脆弱、順從、依賴、自卑等,也容易導致孩子網絡成癮。因此家長或監護人要盡到監護責任,防止出現留守兒童放任自流的現象,家長盡管在遠方打工,也要盡到自己的養育責任。
應當看到,農村初中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僅沒有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他們他們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意識,這就需要學校做好相關工作。學校要利用家長會等對家長進行集中培訓。學校班主任、科任教師要主動和家長溝通,對其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