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婧宇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
高校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而高校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組織形式,具有社會組織的基本特點,通過榮譽體系建設引導學生正確的成長方向、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完善高校榮譽體系也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國家榮譽制度,形成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然而,就目前高校學生榮譽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1],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榮譽設計的目的不明確、高校榮譽管理的標準不科學[2]、高校學生榮譽管理權威性缺失[3-4]等。
針對我國高校榮譽體系構建的學術研究雖起步較晚,但相關研究正在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關注重點。王麗萍(2008)通過問卷調查及建立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現有榮譽體系和擬設定榮譽體系進行量化分析,提出了新的高校學生榮譽體系[5]。曲莎莎、向輝等(2015)認為高校應在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的評價機制基礎上建設學生榮譽激勵體系[6]。
本研究結合我國大學的學生榮譽體系發展的實際,通過理論層面構建高校學生榮譽體系的評價方式,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獲得一手信息,從學生榮譽認知、學生榮譽體系總體評價和細分評價的角度分析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學生榮譽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提升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績效。
通過對文獻的搜集整理,以及與學生工作人員的訪談,本文認為高校榮譽體系的構建應該做到——明確發展目標的多樣性、重視榮譽表彰的過程性、注意激勵手段的豐富性、了解學生群體的獨特性、確保評定程序的公正性。本研究選取中國農業大學進行實證調查,并通過R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現行中國農業大學學生榮譽制度的實施狀況。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歸納出中國農業大學學生榮譽制度現存的關鍵問題及其不利影響。為保證調查的客觀性和合理性,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采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利用網絡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在總共113名調查對象中,男生38名(占33.63%),女生75名(占66.37%);本科生39名(占34.5%),研究生72名(占63.72%),博士生2名(占1.77%)。
在學生對各種素質重要性的主觀認知分析方面,軟素質與硬素質不匹配。通過調研“請你根據大學期間應培養的素質進行排序”排序后發現,得分最高的是道德品質(5.31分),其次為學習科研,得分最低的為學生工作,僅2.19分,比排名第六位的文體心理低0.79分,這與學生干部經歷調查中97.35%的學生干部參與率極為不符,說明學生群體參加學生工作可能缺乏正確的成長動機,另外,創新實踐和文體心理的得分也較低,反映出學生對創新和實踐的關注度相對缺乏,同時忽略了對文體活動的鍛煉。
在學生對自身具備素質的評價方面,思想政治的參與度名實不符。通過“在大學期間,您在哪些方面比較突出”來分析學生對個人素質的自評情況,學生對個人素質的鍛煉往往與個人認為各素質的重要性密切相關,學習科研、學生工作、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的自評率達到40%以上,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名相關性較強,而創新實踐的參與度最低,僅為23.01%,其次缺乏對思想政治類素質的培養,自評率僅為32.74%,與調研群體中50%以上黨員及預備黨員覆蓋率明顯不符,學生思想政治覺悟有待加強。
在學校榮譽體系設置的評價方面,學生榮譽公平性和影響力的作用突出。通過分析“學生榮譽制度應具備的條件”,以每個指標選擇人數的比重作為榮譽要素重要性的衡量標準,其中重要性最高的指標是“評審過程公平規范”,重要性達到84.07%,其次是“規格高、影響力大”,重要性為76.99%,而其他指標相比之下重要性明顯下降,“功能價值高”、“評選標準高”和“獎勵高”僅分別為57.52%、50.44%、40.71%。認為學生榮譽稱號不存在問題的有86名(占76.11%),認為存在問題的有27名(占23.89%)。
在學校榮譽分配情況的評價方面,榮譽分配過于集中。被調查者所獲榮譽四次以上校級院級獎勵的,占到41.59%,獲得三次、四次的校級院級獎勵經歷的所占比分別為13.27%,7.08%,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有16.81%的被調查從未獲得任何榮譽,而獲得四次以上榮譽的學生占2/5,反映出學生榮譽授予不均衡。
在學校榮譽供給情況的評價方面,榮譽供給與訴求不匹配。通過調研“學校為您提供的榮譽評價項目主要有”發現,學習科研和學生工作的相關榮譽的主觀認知度較高,而僅有約1/3的學生認為有能力申請創新實踐、問題心理或綜合素質類榮譽,僅有1/5群體認為有能力申請思想政治類和道德品質類榮譽。因此,從榮譽供給與榮譽需求角度來看,道德品質和學生工作兩類素質都存在榮譽供給與學生主觀需求的不對等,雖然學生對學生工作類素質的鍛煉訴求較低,然而學生工作類獎勵為學生提供了過多的激勵效果,降低了學生參與其他素質鍛煉的積極性。與此相反,學生對道德品質類素質的鍛煉訴求較高,然而學生認為這類榮譽獎勵的供給不足,不能滿足成長需求。
多數榮譽類別的激勵改進空間較大。為獲得各類榮譽體系的綜合評價分數,本部分結合各影響因素的權重(各類學生榮譽的分指標評價相關題目計算獲得),對每個二級影響因素進行加權平均,將該指標與學生主觀認為的重要性進行標準化處理后,構建“需求—績效”坐標系。第一象限為理想區域,說明學習科研類獎勵是學生想獲得激勵的素質,同時也得到了較好的激勵,而第一象限所處的素質較少,說明目前我校學生榮譽體系待改進的空間較大。第二象限為激勵不足區,該區域的特點為學生群體對素質的需求高,而榮譽激勵不足,在該區域越靠近右上部的點說明激勵缺口越大,道德品質類缺乏合理的激勵手段和宣傳策略,同時思想政治和學生工作也存在較大的激勵改進空間;第三象限為弱勢區域,該區域的榮譽類別為文體心理類,表現出需求缺乏,激勵不足;在第四象限中,表現出榮譽的激勵過度現象,相比之下綜合素質類榮譽的需求較低,而學校提供的榮譽制度激勵較明顯。
改進學生榮譽評選模式,保障榮譽評選的權威性。我校的學生榮譽評選中部分采用自下而上的評估方式,以學生和老師的推薦為主,往往還有名額限制,這種學生評優模式稱呼為“推選式”。在民主的總體原則下,當榮譽評選制度實施到院級和專業一級,評選程序會出現名額分配的現象,缺乏既定的評選程序,這一現象直接導致了廣大學生群體對評選過程不信任。學生榮譽授予作為激勵學生的重要精神放松,學生榮譽授予可以給學生帶來持久的激勵效益,因此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的權威性,因此,評選參與者中應盡量避免裙帶關系,從而保證榮譽體系的評選權威、榮譽內容具有充分的公信度。
明確學生專業發展的目標,完善評選標準。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往往具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在滿足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榮譽設計應強調激勵的針對性,即能夠滿足專業發展的目標。而對于發展目標的明確性方面,合理的標準制定成為重中之重,首先就要具備清晰的設計,對考察學生素質的內容進行界定;與此同時,提高高校榮譽稱號的精確性,即學生在了解相關榮譽名稱時,可以很好的理解榮譽的激勵內容;另外,在榮譽評選內容中包含合理的量化手段,一方面可以保障榮譽在宣傳過程中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各個學院在評選方法設計過程中存在偏差。
完善學生榮譽后管理制度。現行的高校學生評價制度大多是強調選拔的過程性,缺乏對在校學生的榮譽后期管理。為強化榮譽管理的反饋機制應該做到:制度上增加事后評估;避免現行榮譽制度終身制;強化對獲獎學生的指導和管理,充分發揮模范作用。我國的學生榮譽制度是以學生過去或現在的成績為導向,而不是學生將來能獲得的專業發展。因此,先要避免學生的榮譽評價的重復性,增加評選范圍,使榮譽在群體中實現合理分布,讓榮譽在學生群體中分配公正。其次,定期考察榮譽獲得者的發展動態,通過群體抽查和個人發展情況調查的方式,了解榮譽獲得學生的最新動態,從而避免榮譽獲得者自滿自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