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鋒,蔣寶華,許國峰,李洪寅,王艷麗,宋有維,張前進 (河北省遷安市人民醫院,河北遷安064400)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在全部腦血管疾病中有較高的占比,每年罹患率為12/10萬~15/10萬人[1]。其病理機制較復雜,常見病因包括高血壓、顱內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等,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常見。腦出血起病較急,預后普遍較差,部分經及時妥善診療后能夠避免死亡,但仍可能遺留各種后遺癥狀[2-3]。因此,重視對腦出血恢復期患者的治療與干預,對促進患者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同等重要。2015年1月至12月,河北省遷安市人民醫院在收診的部分腦出血恢復期(氣虛血瘀證型)患者中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西醫康復治療,實驗結果較滿意。
1.1 一般資料本組80例實驗對象為2015年1月至12月在河北省遷安市人民醫院接受系統診療的腦出血恢復期患者。入選條件: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4]以及《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相關的診斷依據,屬氣虛血瘀證型[5];②生命體征穩定;③已同意參與此次實驗觀察。排除條件:①處于腦出血急性期;②伴嚴重心內科疾病;③精神異常或昏迷;④惡性腫瘤;⑤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疾病,如肝腎功能異常、呼吸系統疾病等。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為48~76(平均62.1±3.8)歲,病程跨度 1~6(平均 2.1±0.4)個月,平均出血(42.8±6.5)mL。 出血部位:①基底核36例,②皮質下25例,③丘腦13例,④小腦6例。按隨機數表法劃分患者為對照組(n=40)和實驗組(n=40),各項基線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適合統計分析。
1.2 方法對照組單純接受西醫康復治療,在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壓、控制血糖、使用他汀類藥物調脂等治療下,由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合理擺放患肢,以防出現異常問題,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根據患者肌力狀況指導其進行肌力訓練或牽張練習,練習坐位與站位平衡、坐-站轉移、肢體負重、步行及上下樓梯等動作。每次持續60 min,每日練習2次,共4周。
實驗組在上述條件下接受補陽還五湯(黃芪30 g,赤芍 15 g,川芎、桃仁、紅花及當歸各 12 g,地龍、甘草各10 g)溫服,取上述中藥(合1劑)水煎,每日服用2次,總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1.3 評估項目以《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6-7]為參照,擬定臨床療效。①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測結果較前降低,且下降幅度超過90%;②顯著進步:評測結果較前降低,且下降超過45%但低于或等于90%;③進步:評測結果較前降低,且下降超過17%但低于或等于45%;④無變化:評測結果較前有所下降,但降低在17%以下;⑤惡化:評測結果較前提高。
觀察記錄兩組不同治療時段的神經功能缺損評測結果、Fugl-Meyer運動功能(FMA)評測結果以及Barthel指數,其中FMA量表包括上肢坐位、下肢坐位、下肢站立位、下肢仰臥位等幾大項目,采取100分制計分,評測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恢復越明顯;Barthel指數從患者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及如廁等項目方面評測,總分100分,評測結果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越顯著。
1.4 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分析,經 χ2和t檢驗,由%和的方式描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對臨床療效的優化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在臨床療效的優化方面更顯著,總有效率提高至85.0%(34/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治療對臨床療效的優化情況 [n=40,n(%)]
2.2 兩組治療對神經功能缺損評測、FMA評測及Barthel指數評測結果的影響治療前,兩組在神經功能缺損評測、FMA評測及Barthel指數評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在神經功能缺損評測結果上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在FMA評測、Barthel指數評測上較對照組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治療對神經功能缺損評測、FMA評測及Barthel指數評測結果的影響 (n=40,x±s,分)
腦出血是由高血壓病等各種因素所引發的一種腦實質出血,是一種非外傷性腦出血,罹患率在近些年不斷攀升,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腦出血可對腦組織造成血氧供應障礙,出血后形成的血腫塊可對局部組織造成壓迫,使腦內靜脈回流受到影響,并最終導致顱腦功能改變[8];急性起病期患者通常需絕對臥床,同時及時進行脫水、營養神經與降顱內壓等對癥處理,以防再出血[9]。經過系統治療后腦出血患者雖可脫離生命危險,但恢復期仍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后遺癥,表現為偏癱、言語障礙及口眼歪斜等。相關資料顯示,針對腦出血恢復期患者實施以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為主的一系列康復治療,對重建中樞神經突觸,修復病變區組織的代償能力有明顯作用,能夠有效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但單純的西醫康復治療效果仍不理想。
祖國醫學中,腦出血通常被歸于“中風”(或“出血性中風”)的范疇論治,起因多與陰陽、氣血失于調節有關,陰陽不調、氣血瘀滯,則上逆犯腦,故治療當重視調和陰陽、補氣益氣、活血逐瘀。補陽還五湯是中醫理血劑,出自《醫林改錯》。方中重用黃芪,有補中益氣、健脾固表的功效,是為君藥;臣藥中,當歸可養血活血、化瘀止痛;川芎、赤芍等幾味則是活血祛瘀的常用藥,而地龍可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并引藥歸經,直達經絡,由甘草佐之,全方可共奏補氣活血、逐瘀通絡之功。現代藥理證明,補陽還五湯中的黃芪、當歸諸藥還具有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功能,修復腦細胞,抗氧化等多種作用。本組實驗中,在西醫康復治療下向腦出血恢復期患者提供補陽還五湯溫服1個療程,同時設單純接受西醫康復治療者作對照,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在臨床療效方面有顯著性的提升,總有效率高達85.0%,優于對照組的62.5%;并且,通過觀察記錄兩組的其他幾項臨床指標,可見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在神經功能缺損評測結果方面顯著降低,而FMA評測、Barthel指數評測結果則有明顯提高,進一步說明了該中西醫聯合方案在腦出血恢復期患者中的實施可行性,與上述研究看法也大致相同。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恢復期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西醫康復治療有確切的臨床效果,并且對減輕神經缺損程度,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明顯的幫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