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彥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昌吉分院)麻醉科,新疆吉昌831100]
甲狀腺切除術分為大部分切除術和全切除術,而手術后患者在全麻恢復期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繼而誘發術后出血,所以需要有效的藥物以穩定患者全麻恢復期的血流動力學,以減少躁動、嗆咳等并發癥的出現,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甲狀腺手術中采用右美托咪定進行持續靜脈注射對患者全麻恢復期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昌吉分院)接受甲狀腺手術的患者85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n=42)和實驗組(n=43)。實驗組:給予患者右美托咪定持續靜脈注射。對照組:給予患者生理鹽水持續靜脈注射。其中實驗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25~58(平均41.5±16.5)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齡24~59(平均41.5±17.5)歲。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手術前均不給予患者藥物使用,進入手術室之后為患者建立好靜脈通道,同時對患者的MAC、BIS、SpO2、HR 以及 BP 進行監測,并給予患者靜脈推注 3 μg/kg 舒芬太尼、2 mg/kg 丙泊酚、0.6 mg/kg羅庫溴銨行麻醉誘導,然后給予患者氣管插管之后給予患者間歇正壓通氣,并且維持患者的PETCO2在35~40 mmHg之間,給予患者吸入0.6~1.2 MAC七氟醚,并持續泵注瑞舒芬太尼0.1 μg·kg·-1·min-1以維持麻醉,同時維持MAP的波動幅度低于誘導前水平的25%,維持BIS為35~55,當患者的 HR>100次/min,靜脈注入1 μg/kg舒芬太尼,待TOF出現第二個肌顫搐三次以上的時候,給予患者靜注0.05 mg/kg順式阿曲庫銨[1]。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開始前10 min和手術完成前30 min給予10 mL生理鹽水的持續泵注;實驗組患者手術開始前10 min和手術完成前30 min持續靜脈注射右美托咪定 0.3~0.5 μg·kg·-1·h-1,注意緩慢輸注,輸注時間超過10 min;手術完成前30 min不給予患者追加順式阿曲庫銨或者是舒芬太尼,手術完成時停止給予患者瑞舒芬太尼和七氟醚,改為給予患者靜脈注入阿托品和新斯的明,維持患者氧流量為8 L/min,若患者可按照指令睜眼,且可自主呼吸,吸空氣SpO2大于95%,VT≥6 mL/kg的時候則可拔除氣管導管,給予患者面罩吸氧十分鐘后送到PACU[2]。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鎮靜、鎮痛、嗆咳以及躁動評分。
嗆咳評分總分3分,分值越高表明嗆咳程度越嚴重;躁動評分總分4分,分值越高表明躁動程度越嚴重;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的鎮痛效果,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采用Ramsay評分評估患者的鎮靜效果,總分6分,分值越高表明鎮靜效果越好[3]。
1.4 統計學處理將本研究中的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鎮靜、鎮痛、嗆咳以及躁動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評分指標
由于甲狀腺的血供較為豐富,因此在甲狀腺手術后一旦發生出血現象,容易對周圍的血管、氣管、神經造成壓迫,情況較為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患者呼吸、心跳消失以及窒息,對患者的生命造成較為嚴重的威脅。在甲狀腺術后患者可能會由于突然的嗆咳導致甲狀腺上極殘端隨著甲狀軟骨出現突然的上提,致使環甲肌出現部分撕裂脫落并導致上極縫扎或者是結扎出現松脫,導致患者出現動脈性大出血,從而在短時間內引起患者的頸部出現對稱性腫脹疼痛、心率加快甚至是窒息,因此給予患者有效的鎮咳是關鍵所在[4]。
以往臨床上通常采用心血管活性藥物、鎮痛及鎮靜藥物、深麻醉狀態下拔管等措施進行鎮咳,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同時還會產生相應的藥物不良反應,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在手術完成前單次給予患者右美托咪定,其可在半衰期內發揮抗交感、鎮痛及鎮靜等作用,以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并減少患者的嗆咳,同時還能起到減少躁動以及鎮痛、鎮靜的效果。且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鎮靜、鎮痛、嗆咳以及躁動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甲狀腺手術中采用右美托咪定進行持續靜脈注射,可減少患者的應激反應,且不良反應率較少,值得在臨床上大力的推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