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林
(湖北博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黃石 435000)
在養殖企業,母豬是豬場經濟效益增長的核心,有人稱母豬為豬場發動機,提供豬場運轉的動能,這充分體現豬場母豬群的重要性。產仔率高低、斷奶重大小、初生重均衡度等均是母豬繁殖性能的體現。面對高標準的指標,母豬的健康狀況就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母豬群出現亞健康狀況是豬場生產過程中最為普遍的問題。解決母豬亞健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母豬亞健康。
母豬亞健康是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是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是已有潛在發病的消息,處于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失衡狀態。一般來說由4個要素構成:豬群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間狀態或疾病的前狀態;在生理和心理上適應能力欠佳;與豬日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衰退狀態[1]。
被毛粗亂、易折,毛色發黃、干枯,無光澤;皮膚干皮、死皮結痂較多(見圖1);背表多出現潮紅、出血斑點(見圖2、圖3);經常流淚、眼睛潮紅或結膜炎(見圖4);食欲不佳或時好時壞,精神差,尿液發黃、經常便秘呈球狀(見圖5);個別豬極易出現石灰尿。
經產母豬產后不發情或發情延遲,屢配不孕,空懷率高達30%以上。母豬產后虛弱、子宮、乳房炎癥持續久(見圖6),乳汁不足,哺乳期仔豬極易腹瀉。母豬易出現流產、死胎、木乃伊胎(見圖 7)。
母豬的健康主要靠氣和血的滋養,氣在中獸醫學中,是指構成動物體及維持動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要素。中西醫都認為血是一種運行在血管中富有營養的紅色液體。不同的是,中醫認為血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在脾胃中運化的水谷精氣。水谷精氣在動物體的運行和轉化與臟腑、經絡關系密不可分,是關系健康與否的關鍵。
肝不養,在中獸醫理論中,肝藏血,腎藏精。肝血的滋養,使淚從目出,故淚為肝之液。一旦肝臟出現病理狀況,常常引起淚液的分泌異常,如肝之陰血不足,則淚液減少,兩目干澀;肝經風熱,則兩目流淚生眵,出現臨床上常見的淚斑,甚至嚴重的出現赤紅色淚斑。
肺不養,在中獸醫理論中肺主氣,表于皮毛,肺失養則氣不實,氣不實則母豬表現貧血,毛長,皮裂、蹄裂等癥狀。
心不養,中獸醫認為心主血脈,藏神。 由于心的主血脈和藏神功能起著主宰機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 心主通明,因此,心失養則豬表現沒有精神。
脾不養,脾主運化,脾失養則脾虛,出現運化失職,不能升清,導致營養成分在胃腸道存留時間較長,持續刺激胃分泌胃酸,食糜并持續摩擦胃黏膜從而導致胃潰瘍,引起嘔吐和厭食癥狀。
腎不養,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納氣、主生殖,主骨生髓,腎失養則生殖系統不能充分發揮功能而出現不發情、返情、難產等一系列問題。
綜上所述,五臟不養,則母豬氣血不足,體質差,易生病,生病后氣血更弱,體質更差,更易生病,這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們要想打破這個循環,就需要對母豬進行氣血的補充,就要讓脾的功能運轉開來,脾的功能一旦運轉開來,就像機體的發動機[2]。
中獸醫認為,氣是一種至精至微的物質,源于秉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氣和后天攝取的水谷之精氣與自然界的清氣。氣有三重性,即物質性、運動性和生命性。氣屬陽,主動,主煦之,貴運行有序而不亂。基于“氣本一元論”之說,畜體之氣可分為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先天之氣為元氣,后天之氣包括分為宗氣、營氣、衛氣,其中營氣和衛氣隸屬于宗氣。氣對母豬的代謝和功能起著推動和調節作用,氣能夠為母豬提供充足的營養和動力[3]。

圖1 被毛干皮、粗亂

圖2 被毛粗長、頸部出血點密布

圖3 背部被毛潮紅,出現出血斑點

圖4 眼結膜潮紅

圖5 母豬便秘

圖6 母豬乳房炎癥

圖7 母豬死胎、木乃伊胎
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營養、氣化等功能,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密不可分,在生命活動中互相促進,協調配合,共同維系著豬體的生命過程。在生產實踐中,母豬產仔率低,受精率低、受胎率低,包括不發情和返情率高,多因母豬元氣不足、腎精不足引起;母豬無乳或少乳,胎兒整齊度差、弱小,是營氣不足所導致;產程長、惡露不盡、母豬便秘是臟腑經絡之氣衰弱的表現;易感染圓環病毒、豬藍耳病病毒、垂直傳播或隱性帶毒,是衛氣不固的表現;心衰、呼吸不暢則是宗氣虛弱的表現;仔豬弱小、生長緩慢是由于先天元氣不足,影響后期生長[4]。
血是有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是一種含有營氣的紅色液體,正如《靈樞*決氣篇》所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5]。歸納起來血循行于脈內,是其發揮營養作用的前提和條件,血液沿著脈道循行于周身,為各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
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5]。只有氣血充盈,才能精力充沛、神志清晰。臨床中母豬血虛,則常表現出瘦弱、倦怠、四肢無力、被毛粗亂、口色蒼白、母豬不發情、屢配不孕、產仔數過少等。血虛與腎臟、肝臟、心、脾等均有相對應的病理變化。
我國母豬大多是引進國外選育的高產品種,抗逆性較差;母豬長期耐受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環境有害氣體、化學藥物、免疫接種、富營養或營養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另外,母豬缺乏運動、胎兒與母體爭奪營養、產后失血等因素也極易導致母豬發生“氣血兩虧”現象。尤其母豬妊娠期間,多因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供給不足而致氣血虛弱,或因脾胃虛弱導致消化吸收不良,或因年齡過大、衰老、五臟六腑功能衰退而致氣血虛弱,因此,產后疾病的發生非常普遍,產后發生各種各樣的疾病等使氣血虧損。在臨床實踐中,“氣血虧虛”使母豬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臨床外觀看不出典型癥狀,但經常出現流淚、眼眵、淚斑現象;不發情、返情,屢配不孕,受胎率低,產仔數少,流產、死胎、產弱仔,產程長;便秘,乳房水腫、無乳或少乳,四肢浮腫,低熱,產后不食,仔豬初體質量小、整齊度差、腹瀉、皮粗毛亂、生長緩慢、斷奶數少、斷奶窩重低等[4]。
肝臟是動物體內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具有隔離和消除入侵的和內生的各種抗原物質的功能。肝臟的肝血竇內有一些固定于竇壁的巨噬細胞,稱枯否氏細胞,負責吞噬和清除大部分從腸道來的抗原微粒,枯否氏細胞功能障礙可導致腸源性內毒素血癥[6]。主要是肝臟因毒素蓄積導致機體解毒功能減弱,使器官的疏泄功能降低引起上下臟腑不通,從而導致血液中有害物質難以在腎臟過濾,甚至對腎臟造成影響。臨床常見母豬紅眼、淚斑,母豬顆粒性便秘(外敷膜衣),被毛粗亂、產后不食、奶水不佳、仔豬奶源性腹瀉等。
母豬發生亞健康的核心問題是體內造血機能降低和免疫器官受到損傷,已經處于免疫抑制狀態[7]。按中醫辨證為母豬表里不和、氣血虧虛、陰陽失衡所致。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8]。“治未病”理論是緊緊圍繞著預防和保健開展的,重在對疾病的“防”而不是“治”。在養殖生產中“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控思路與其相通。
依據“治未病”中獸醫理念,利用中草藥調理解決母豬亞健康是當前未病先防的最佳方案。母豬亞健康的發病因素多與環境、管理、營養、疾病、免疫等方面有關,病因復雜,癥狀繁多,按辨證法可理解為母豬氣虛虧損(陽虛癥)。
中草藥制劑的主要功能表現在防病保健、提高生產性能等方面。首先是清熱解毒、清除體內病原體,健脾開胃,補氣活血,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防病治病目的。其次是調整母豬各臟器功能,提高母豬生產繁育能力[9]。
如臨床豬場常用的魚腥草、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柴胡、黃芪、穿心蓮、連翹、大蒜、黃連、黃柏、黃芩、甘草、夏枯草、白頭翁、射干、白花蛇舌草、防風、白芷、當歸、肉蓯蓉、蒲公英、紫草、虎杖、艾葉、苦參、女貞子、牛蒡子、丁香、百部、蒼耳子、大黃、仙人掌、茵陳、肉桂、桑白皮、石榴皮、地骨皮等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抗病毒、抗細菌、抗氧化的作用[10]。常見方劑多見熱毒克星(黃連解毒散)、驅毒靈(清瘟敗毒散)、茵陳蒿散、普濟消毒散等,用于疏肝排毒、清除毒素、減輕肝臟解毒負擔,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提高食欲及營養吸收等方面。臨床用于在母豬食欲不振、尿液發黃、便秘、淚斑、背部出血斑點等病理癥狀。
現代醫藥學研究發現,黃芪多糖(APS)、靈芝多糖、銀耳多糖、黨參多糖、香菇多糖、柴胡多糖、枸杞多糖、淫羊藿多糖、人參皂苷、三七皂苷、大黃素、黃芩素、黃連素、當歸、豬苓、茯苓、女貞子、杜仲、刺五加等能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增強機體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作用;促使 T 淋巴細胞和 B 淋巴細胞增殖、分化;以及解除免疫抑制與免疫耐受,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與抗病力的功能[10]。常見母豬補氣養血方劑益母生化散、參苓白術散、參芪散、泰山盤石散、六味地黃散等。臨床用于母豬發情不規律、返情、奶水不佳、產仔數低、免疫力低下等病理癥狀。中草藥在母豬生產繁殖和調整臟器功能方面如蔡偉強用淫羊藿、陽起石等中草藥和促性腺激素對產后乏情母豬分別進行催情治療,中草藥治療的發情率為93.75%,平均產仔數9.12頭;激素治療的發情率為95.00%,平均產仔數為8.01頭[11]。張巖峰研究表明,陽起石、益母草等中草藥可以使血漿卵泡刺激素(FSH)濃度和黃體生成素(LH)脈沖釋放增加,刺激卵泡發育并分泌雌激素,引起母豬發情[12]。劉玉玲治療母豬不孕的中草藥配方中,香附行氣疏肝;當歸、黃芪氣血雙補;益母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淫羊藿溫腎壯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菟絲子補腎益精,固胎止瀉;酒淬陽起石溫腎壯陽,與菟絲子同用,共奏溫陽育子之功;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該配方可促進母豬發情、排卵,恢復生殖機能,達到受孕產仔的目的[13]。
母豬亞健康因致病因素較多,導致臨床癥狀多而雜,但可以根據母豬發病的實際癥狀結合中獸醫辨證診斷來選擇合適的藥物對母豬的治療會起到更好的幫助。并非是頭痛醫頭、足痛醫足的淺薄治療方案。針對豬場亞健康問題,要從母豬清熱解毒、升陽補氣、強肝補腎的角度來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目前,中草藥添加劑用于母豬養殖,提高母豬繁殖性能、防治母豬胃腸道疾病和產后疾病等方面的產品很多,并且證明具有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近兩年中藥發酵產品在臨床及養殖生產得到良好的反饋,因此,其在養豬業上的應用具有廣闊前景,為母豬亞健康治療提供更高的治療平臺。同時,養殖企業也必須做好豬場生物安全、飼養、營養、疫苗、藥品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只有系統化地協調各個生產、服務部門的工作方能在養殖生產中降低成本、提高疾病防控力度,提升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