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付銀,郭承建,趙勤輝
(意大利亞士可化工大藥廠,上海 200233)
母豬被認為是一個豬場的發動機,它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而后備母豬的培育不僅關系到其頭胎次繁殖性能的高低,對其一生的繁殖成績和使用年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減少二胎綜合征對于豬場生產和經濟效益的影響,后備母豬是一個豬場的未來,要重點培育。文章就作者從事養豬生產管理的經驗,對于豬的理解和掌握的有限資料,主要就后備母豬的飼養技術做一闡述,供大家參考。
后備母豬管理的目標是:培育出生產性能優于目前的繁殖母豬群,保證豬場的正常更新,完成配種計劃;更替生產性能較低或是胎齡偏高的母豬群,使豬場的母豬胎次結構處于一個合理的構成,提高整體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最大化繁殖母豬群的生產性能,提高豬場效益。
選擇種豬要以遺傳品質和健康狀況為基礎,種豬來源單一為原則。如若更換來源除了遺傳品質的評估外,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狀況的考察,否則將影響豬場生產的穩定性,增加疾病流行的風險。以下為選種的一些要點:
1)純種豬要符合品種特征,雜種豬要具有優良種用體型體況。要求后備豬后軀豐滿、肢蹄健壯寬厚結實、腹部微凸為佳,且優先選擇骨盆架較寬的母豬,這樣頭胎難產的幾率能夠大大降低;選擇寬廣的胸部,說明其心肺功能強大;
2)選擇有效乳頭數7對以上,左右排列整齊并無異常乳頭;外生殖器大小和形狀合適,不會防礙正常交配和隨后的分娩;有疝氣和其他缺陷則整窩仔豬均不能選留,應從個體出生重較大,母體奶水充足、母性良好,斷奶體重大、發育整齊的窩里挑選;
3)生長發育快,應選擇本身或同胞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的個體。
鑒于目前國內養豬現狀,后備母豬在其體重60 kg以前可按生長豬的飼養進行管理,日糧主要強化鈣、磷濃度,以利其骨骼系統的發育。體重達60 kg以后改用后備母豬專用料飼喂直到配種。日糧消化能為13.5 MJ/kg, 賴 氨 酸 0.8%,鈣 0.9%,總磷應為0.7%~0.8%(磷與鈣之比為1∶1.2~1∶1.3為佳 )。
后備母豬的培育以體重80 kg(不同企業不同品系種豬的設定略有不同)為節點,體重80 kg以前采取自由采食,使其生長速度和背膘的遺傳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此時可以對后備母豬群進行挑選一次,將體格不達標或有其他缺陷的豬淘汰作肥育處理。
后備母豬體重達到80 kg以后根據體況進行分群限飼。限飼的目的是限制其成熟體重、減少因過肥或體重過大而發生肢蹄疾病、防止母豬泌乳期發生“肥胖綜合癥”、控制肥胖對乳腺發育產生的負面影響、延長母豬使用年限。
配種前2周應采取補飼催情,使采食量增加40%~50%,達3.8~4.0 kg/d,補飼通過改變血漿胰島素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含量來間接增加其促黃體素的分泌,從而加速卵泡生長。研究表明,催情補飼可增加頭胎母豬產仔數1~2頭。
按2 m2/頭要求,且每欄以4~6頭為宜,母豬間的爬跨行為可促進同圈其他后備母豬的發情,另可以增強母豬腿部肌肉骨骼的強度。單欄飼養的后備母豬達到初情期的年齡比小群圈養的要晚些,且發情征狀不明顯。如采用大欄飼養,每欄飼養多于6頭,則較為擁擠且打斗頻繁,不利于其發情。
每天一定時間一定強度的光照,能促進后備母豬的發情。光照時間和強度不足,會影響后備母豬初情期的出現,甚至引起其發情周期沒有規律或不發情(排卵但無站立反應)。
舍內有害氣體,如氨氣、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尤其是氨氣能使后備母豬性成熟延遲,當氨氣濃度達到20~35 mg/kg,會導致30周齡之內發情的后備母豬數量下降30%。因此,后備豬舍要加強通風換氣,尤其是夏季防暑降溫和冬季保溫。
后備母豬不能飼喂霉菌毒素超標的飼料,否則會引起霉菌毒素中毒,進而影響母豬的繁殖機能及免疫系統,當日糧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為3~10 mg/kg時,臨床上后備母豬表現為黃體滯留、不發情等癥狀。夏季高濕季節易于霉菌繁殖,為防止霉菌毒素中毒可在飼料里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劑。后備母豬配種前40 d時進行驅蟲,用伊維菌素2.5 mg/kg+阿苯達唑60 mg/kg拌料連續喂7 d,停7 d,再喂7 d,脈沖式給藥,可覆蓋大多數寄生蟲的生活史。
后備母豬在配種前要做好導致繁殖障礙的主要傳染病的免疫接種工作。目前引起繁殖障礙的幾種主要傳染病有豬瘟、豬偽狂犬病、豬藍耳病、日本乙型腦炎以及豬細小病毒病等,防治這些疾病除做好基本的生物安全外,還要進行切實有效的免疫。后備母豬常用的疫苗有:細小病毒病、乙腦、豬瘟、豬偽狂犬病和豬藍耳病,還有腹瀉和口蹄疫等;如此多的疫苗接種,如何保證免疫的有效性和抗體水平提高,建議嚴格執行由2人以上疫苗注射小組共同完成,并且在疫苗接種期間做到對母豬持續使用氨基酸多維等產品,能有效提高其免疫后的抗體水平。實際操作中要注意兩種疫苗的接種間隔要在7 d以上,以免疫苗之間的相互干擾,如表1所示。
后備母豬和公豬接觸是最有效的初情誘導和管理方法,外激素和身體接觸是公豬刺激后備母豬發情的主要手段,公豬的唾液里含有大量的雄激素(信息素)。在后備母豬161 d后應接受成熟的、高性欲的公豬對其進行性查情刺激(如圖1),讓其每天接受公豬刺激2次,每次至少10~15 min。公豬接觸刺激后備母豬發情的效果受公豬性欲、接觸方法和接觸頻率的影響(如圖2)。
對后備母豬進行更換欄舍或僅僅是簡單地把后備母豬從圈中趕出來,活動(或轉欄)一下再放回到原來的圈舍或重新混圈可以幫助其誘情。正常情況下,大多數對“活動現象”有反應的后備母豬在移圈后4~6 d發情。
對有些遲遲不發情的乏情后備母豬可采取應激催情(如運輸、饑餓、混群等)或藥物催情等,田允波等(2006)對乏情青年母豬誘導發情的研究結果表明:肌注激素處理的誘導發情效果優于其他處理,明顯提高后備母豬的產仔數、產活仔數,縮短母豬斷奶發情間隔。經過催情處理后達270日齡(不同品系不同公司規定不同)仍不發情的母豬需要淘汰。

表1 氨基多維對豬瘟抗體的影響(CSF抗體監測比對)

圖1 公豬性欲對后備母豬平均性成熟日齡的影響(Zimmerman等,1997)

圖2 和公豬接觸的方式和頻率對后備母豬10 d內發情反應的影響(Zimmerman等,1998)
Foxcroft (2002)認為,一般說來,后備母豬應該在第二或第三個情期、體重達到約140 kg時配種。后備母豬分娩時的體重和背膘厚應該分別為200 kg和18 mm~20 mm(如圖3)。許多研究表明,如果頭胎母豬分娩時過肥(背膘厚度>22 mm),母豬在泌乳期的采食量會減少,泌乳期的體重損失會更多,下一胎的繁殖性能會降低,從而導致較為嚴重的二胎綜合征,造成頭胎母豬淘汰率升高,養豬成本增加。
而相比于那些體重200 kg的后備母豬來說,分娩時體重較輕的后備母豬在下一胎繁殖表現更差。Quesnel 等 (2005)的 研 究 表 明, 與180 kg后備母豬相比,分娩時體重達到240 kg的后備母豬在應激的情況下表現出更好的繁殖性能,但是額外的飼養成本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為妊娠期間的維持需要占整個妊娠期能量需要的70%。
豬欄適應:所有種豬公司都建議為了確保良好的排卵數,應避免在配種前10~15 d對母豬進行限飼,但這與在配種前幾天第一次將后備母豬安置在豬欄中是矛盾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配種前的第二次發情,即刻將后備母豬趕入限位欄,并標明短期優飼開始的時間。如圖4中,紅色表示影響,橫軸表示時間點,配種前1 d~9 d把后備母豬引進限位欄,后備母豬因到了一個新環境可能會發生應激,導致采食量變化。如果提前一個情期就把后備母豬趕到限位欄里,讓母豬有一個熟悉的過程,減少應激造成的采食量變化和影響激素分泌。
筆者認為目前國內母豬繁殖性能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這與品種、營養、管理以及后備期的培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為了獲得高繁殖性能的母豬群,我們應通過改良品種、提高營養水平、精細管理以及合理的培育后備豬群,使其遺傳潛能充分發揮,提高母豬群的繁殖水平,增加養豬的效益。

圖3 后備母豬背膘厚度和體重對母豬5胎的繁殖力的影響(Challinor等,1996)

圖4 配種前后備母豬在定位欄飼喂天數對總產仔豬數的影響
參考文獻略。(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