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劉 俊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1965年,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查德教授(L.A.Zadeh)在《信息和控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模糊集》(Fuzzy Sets)的論文,提出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論。模糊理論認為處于一個模糊集內的個體不是單純地屬于還是不屬于這個集合,而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屬于該集合。1972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拉考夫(Lakoff)發表論文“模糊限制語:語義標準及模糊概念的邏輯”(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在文中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語”這一術語。此后,模糊限制語也成為語言學家所關注的一個概念,對模糊限制語的探討與研究也成為語言學研究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點。
而學術論文,做為正式書面語體,一般具有語言準確,明晰,觀點客觀、嚴謹等特點。而論文中的摘要在本質上是一篇高度濃縮的論文,其作用是讓讀者盡可能準確地了解學術論文中所反映出來的主要信息。理論上來說,學術論文中的摘要應盡量用準確的語言,但是由于人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外界的壓力等主客觀因素,它不可具有理想的“精確度”和“清晰度”。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學術論文撰寫者往往會使用模糊限制語(hedges),使論文陳述的命題更加周全,語氣更緩和,從某種程度上說,也能保護作者,減輕作者所負的責任。
因此,很多學者就這一現象,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不乏有很多對運用在學術論文中摘要里出現的模糊限制語進行研究。如蔣婷在對比分析JDEST學術英語語料庫和兩個通用英語語料庫的基礎上,探析和歸納了情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傾向及特征。又如施扉桐對國內外語言,金融,物理學術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進行實證研究,通過數據對比,說明國內外模糊限制語在用語上的異同。他們的這些研究都是通過自建數據庫或已有數據庫對英語的學術論文摘要模糊限制語進行分析,這體現了語料庫在實際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本文作者將采用自建的語料庫,對文學,語言學,教育和英語教學這四個領域的學術論文摘要中所出現的模糊限制語,主要是變動性模糊限制語進行分析,探討該類模糊限制語在這四大領域中所出現的情況,并且試著對這一情況做出嘗試性的解釋。本文將回答兩大研究問題:一、變動性模糊限制語在文學,語言學,教育學和語言教學中分布的情況如何;二、到底是程度變動語使用的多還是范圍變動語使用的多。
模糊限制語(hedges)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G.Lakeoff,1972)。這也是模糊語言學中最常見的定義。
而就其分類而言,很多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Jordan(1990)把英語科技論文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語分為兩類:一類是表概數、程度和數量的模糊限制語或詞組,如many,will和probably等;另一類是常與結論連用的并不表明作者態度的動詞或詞組,如:“It appears to/that...”,“It seems to/that...”等,還包括一些用來引導從句的連詞如:“if”,“unless”和表讓步“although”,“while”等。Prince et al.(1982)及何自然(1987)根據Lakeoff的定義,按模糊限制語的功能把其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改變話語結構的原意,或者根據實際情況對原來話語意義作某種程度地修正,或者給原話定出一個變動范圍,它包括兩種: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
程度變動語指的是表示話語的真實程度變動的模糊限制語。這些程度變動語包括:sort of,kind of,somewhat,really,almost,quite,entirely,a little bit,some,to some extent,more or less,等等。它可以將一些接近正確,但又不敢肯定完全正確地話語,說得得體一些,與實際情況更接近一些,避免武斷。
范圍變動語指限制變動范圍的模糊詞語。這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測量事物時經常使用的詞語。范圍變動語包括: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roughly等等。說話人不必講究實際情況與所說話語的接近程度,因為在話語中往往談及了具體的數字。
本文的語料來自建的小型語料庫, 按照一定的要求,根據簡單抽樣的方法在http://www.sciencedirect.com/和http://pqdt.calis.edu.cn/搜集240篇英語碩士論文摘要,共分為四大學科,即文學、語言學、教育學、語言教學。每個學科搜集論文摘要60篇,跨度為2013年為2018年,并做成文檔,分析最常出現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采用的工具是Antconc3.2.4w來計算這四個學科中所常出現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的頻率是多少,每一類里面包含的常見表達的分布情況,以及所占的比例分別為多少。
通過對240篇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調查統計,我們文學,語言學,教育學和語言教學這四大學科中,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出現的次數分別為15次,19次,15次和15次。其中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在這幾個學科中出現的次數分別為8次和7次,10次和9次,8次和7次,12次和3次。如表一:

表一:各學科中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的分布情況
以上的表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語言學中出現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最多,而在其他三個學科中,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出現的次數均等,這可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語言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質。語言學家在進行某一概念或者理論闡述時,更加重要語言的客觀性,因此他們在學術論文中,盡量避免將話說的太過絕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而文學,教育學和語言教學中,可能對某一概念的要求不那么準確,所以出現的頻率沒有語言學出現的高。在四大學科中,程度變動語在文學,語言學,教育學和語言教學的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1%,26%,21%和32%。而范圍變動語所占比例分別為26%,36%,26%和12%。
語言教學和語言學在程度變動語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文學和教育學在程度變動語上百分比分布情況一樣。而在范圍變動語中,我們也發現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比例分別為最高,36%和最低12%,而文學和教育學在分布上依然比例均勻。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從事語言領域的學者在用詞上更為謹慎,以免冒犯他人。比如在語言教學領域,我們發現,使用次數最多的some(在語言教學領域共出現10次),后面接的最多的是名詞teacher,這從一方面來說,可能是因為沒有必要指出具體哪個老師提出的什么觀點,也可能從另一方面來看,文章的作者不想特地指出是哪一位老師,以免會無意間冒犯他人。而語言學領域同樣也是如此,some出現的次數也為10次,后面接的大多數是名詞,或者some of的結構,表示觀點不太肯定,這在一方面也是一種保全自己的做法。文學和教育學領域也同樣如此。而在程度變動語中,語言學的比例最高,主要是over使用的次數多,總共為6次,語言教學領域也是over出現次數最多,共4次,后面主要是接時間的用法,用較為模糊的時間點來代替具體準確地時間點也是一種保全自己的做法。而over在文學和教育學上用法次數較少,各為兩次,除了文學中的一個后面接10million people,其余的用法都是接時間,這可能是和具體的語域相關,所接的對象也不同。
如上所述,在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中,使用次數最多的分別為some和over。Some出現次數為20次,占31%,over出現次數為14%,占22%。
出現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是因為some和over這兩個詞本身所決定,some這個詞在表達泛指,或者不確定的事物或人時,出現的頻數最多,而over這個詞在表示次數,時間,或者人數等的時候也是一個高頻詞。而about這個常常被用作表達模糊概念,如about3meters long,about3years old等,在這四個學科里面出現的頻數卻盡在文學中出現了1次,而在使用中,about最常見的意思是關于,它也經常更在動詞或者一些名詞的后面,對具體情況進一步說明。
除此之外,筆者還發現一點,在整個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中,程度變動語出現的次數遠遠的多于范圍變動語,程度變動語出現38次,占59%,而范圍變動語出現26次,占41%。
這可能既跟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本身的特點有關,即程度變動語用來對話語的真實程度做出變動,從而避免原封不動地描述事態的實際情況,而范圍變動語限制范圍,經常在測量事物時使用。另一方面,可能是所選的學科性質有關。所選的四門學科中,都是文科類學科,對話語描述情況的真實與否,或者真實程度有關,多采用程度變動語是對自己所說的話的態度進行保護。如果換成別的學科如物理或者數學等學科,更加偏重數據的準確,范圍變動語使用情況可能要更多。
本文借助自建語料庫,對文學,語言學,教育學和語言教學這四個學科中模糊限制語中的變動性模糊限制語進行分析和探討,發現在這四門學科中,語言教學和語言學對程度變動語使用頻數高于文學和教育學;而從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使用情況來看,程度變動語比范圍變動語的用的要更頻繁;而從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內部來看,some和over又分別是使用次數最多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作者避免將自己的觀點說的太過絕對,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在寫作中采用這種做法也可以讓我們的觀點更加客觀。
由于本文只是對四個學科進行對比,并且也只采用模糊限制語的一種分類的一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多有不足之處。以后的研究可以對從其他模糊限制語的分類進行分析,興許會有其他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