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與音樂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000)
最近人民日報公布的一組數據現實,從1987年到2017年,適婚人群的晚婚趨勢越來越明顯。“懶婚”一詞瞬間爬上了熱搜榜。2017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下降7%,已經是連續第4年下降了。很多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齡也在延后,江蘇更是推到了34.2歲。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急于結婚,懶得結婚,甚至不婚,這就是所謂的“懶婚”。懶婚的趨勢愈加嚴重,已經危機一個民族的人口、生存、倫理等許多方面了。那么到底發生了什么,讓他們遲疑乃至抗拒呢?
當代大學生越來越注重愛情,沒有合適的人不愿意委屈自己,對待婚姻不將就,也認識到婚姻意味著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要承擔責任,更是為了享受單身的自由狀態而懶得結婚。“現代人確實追求自由,但是,自由往往伴隨著孤獨和無所歸依感。[1]” 為了研究的準確,我們需要先定義懶婚。通過研讀文獻、自己設計的婚戀觀調查問卷和走訪學生座談的總結,我們初步認定,懶婚者更習慣于單身,難于和別人親密生活;對于戀愛、喜歡的概念不清,不會維持愛情,習慣于快餐模式;更認可親情,享受父母的寵愛照顧,希望別人寵愛照顧自己,但不愿照顧別人;推諉、抗拒婚姻家庭責任,不愿付出,不能吃苦,從而被動對待婚姻,逃避甚至抗拒,具體就體現為隨便戀愛、遲遲不婚、閃婚閃離,可以有孩子,但往往扔給父母照看,乃至獨身長宅的現象。
本研究擬通過文獻研讀、問卷調查和隨機走訪座談,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了解他們對于婚姻的態度和原因。自行編制了婚戀觀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是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各學院隨機抽取的學生,文理科學生共473名,其中男生99人,女生374人。問卷發放473份,有效回收問卷473份。
2.1 戀愛渴求度:

隨緣談 支持談 不確定支持男生15.2% 11% 64.6% 57.6% 25.3%女生3.2% 4.3% 87.2% 28.9% 44.4%必須談戀愛爭取談戀愛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戀愛持隨緣、等待觀念的比例,男生近2/3、女生有3/4,他們基本是被動等愛的心理,訪談中,許多大學生表示不愿意主動追求愛情,不愿費心思追求,不愿付出去維持加深感情,而是有人對他們展現出愛意了,還要看看是否合意,是否相處容易。而對戀愛持贊成態度男生剛剛過半,女生僅四分之一。由此可見,他們的戀愛欲望相當令人擔憂,婚姻就更是難以的達成和持續。
2.2 戀愛原因:

無聊 隨大流 找依靠 經濟需要生理需要 求真愛男生33.3%1% 8.1% 3% 13%41.4%女生25.9%9.4% 16.6%1.1%1.9%45.2%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近1/3的男生、1/4的女生,其戀愛的原動力竟然是無聊,換而言之,這些人只是因為實在沒事了才談戀愛的,稍有影響就會放棄戀愛,就像孩子閑時隨手拽個玩具,有事就丟一邊。這也讓我們研究者存疑他們是否真正明白愛與喜歡的區別。
2.3 挽救愛情的態度:

為愛妥協盡力挽回試試挽回看看對方態度決定 直接分手男生15.2%53.5%10% 5% 11.1%女生3.7% 32.6%28.3%23.3% 11.2%
當愛情出現重大危機時,表中數據顯示1/6的男生、1/3的女生選擇直接放棄和等待對方努力,訪談中,感覺他們對于愛情毫無珍視感,對愛戀的對象也無牽腸掛肚、一日三秋的牽掛感,日常關注度、親密度也屬一般,有人甚至等同于一般朋友,有事才問候一下,對方需要時還要看自己高興與否。感覺更像孩子對待玩具的態度,興致來了,撿起來,不順心了扔掉,典型的懶婚。
2.4 對于婚姻的理解:10.1%的男生、9.4%的女生認為僅僅是倆人的事,也就是說若兩人有啥問題,將直接影響婚姻質量,乃至存續,他們根本不考慮婚變對自己未來生活的影響,對家庭、老人和孩子的影響,不考慮倆人愛情的珍貴,也無失去愛人的傷痛。
2.5 對婚姻對象的選擇:
男生28.3%選擇顧家的、31.3%選擇愛我的,女生比例則為34%、46.8%。這數據可以看出婚姻對象的選擇上,高比例的選擇了對方付出,雖然理性了,但都是要求對方如何如何,希望對方付出,希望對方承擔責任,可以預見,一旦對方不付出、不承擔了,愛情必將出現危機,婚姻就將再難存續。
2.6 愿意承擔的戀愛付出:
男生8.1%選擇不付出、18.2%選擇在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有限付出,女生的比例分別為2.9%、38.5%;而愿意承擔的婚姻付出上:男生8.1%選擇不付出、8.1%選擇在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有限付出,女生的比例則分別為1.1%、13.1%。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1/4的男生、4成的女生不愿為婚姻為感情付出,所有的都不能影響自己的生活和發展,那么他們結婚后,家務如何承擔,孩子歸屬照顧,房子、醫療、教育養老等問題該如何分擔,一旦有分歧無法達成一致,最終婚姻就無法維持。
2.7 而失戀痛苦指數統計則表明:
22.2%男生、22.7%的女生失戀后無所謂,44.4%男生、48.9%的女生,失戀后僅是郁悶,沒面子,訪談中許多學生甚至表示很快就能調整過來。這說明,這部分比例的大學生,對于愛情的珍視度較低,對維持、挽救感情的可能和努力也不會大,未來對待婚姻閃離的可能性就非常高,當婚姻出現危機時,不可能積極想辦法去修補,而是聽之任之,就像扔掉一個玩過了的玩具,隨意而自然。
為進一步了解懶婚的成因,本研究通過走訪座談,從側面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親友關系、生活習慣和未來的生活期待。總結后發現,有懶婚趨勢或表現的,基本有以下幾點特征:
3.1 獨:懶婚的多是獨生子女,和親友交往少,習慣于自我為中心,習慣單身,習慣自由自主,不愿付出,不愿協商,沒考慮過別人,難以接受別人長期在自己的私密生活里。
3.2 迷:迷糊,喜歡和愛分不清,訪談的感覺,他們對于婚姻就像孩子找玩具,隨便在玩具堆里拿,喜歡勁過去了就扔就換。加上生活節奏快,習慣快餐式生活,隨便戀愛、閃婚閃離就成為正常。隨便易得的必然不會珍視,不會去費心盡力的維持保護,更不會去努力挽救自己婚姻。
3.3 寵:習慣于享受父母的寵愛照顧,比較自我,不愿和別人分享,希望戀愛婚姻中對方也能像父母那樣無理由的寵愛照顧自己,卻不愿照顧寵愛別人。
3.4 避:推諉、抗拒婚姻家庭責任,不愿付出,不能吃苦,不愿家務勞動和照顧孩子,指望父母承擔,指望對象承擔,一旦難以達成,就會被動對待婚姻,逃避甚至抗拒。
3.5 資:有一定的收入或家產,能保證自己獨立生活,不需要依賴別人,但承擔家庭的生活、房產、教育、醫療壓力又難以承受,本身上進努力的欲望不足。
4.1 端正大學生婚戀動機,引導其樹立積極的婚戀價值觀
男女雙方對戀愛、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這一婚戀觀,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行為,通過問卷發現,目前一定比例的大學生抱著無聊的心態展開戀情,甚至婚姻也是因為隨大流,因為父母催促、社會壓力,搞不清個人的真愛,與戀愛、婚姻分離,從而導致了婚戀和分開的隨意。因此,大學婚戀教育應該讓大學生明白真愛,明白愛情的實質,愛情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如性的需求,還需要照顧對方,給對方安全感,愛對方尊重對方,對方也愛你尊重你,彼此相互歸屬,甚至是幫助彼此實現自我,這才能是一份圓滿的愛情。
4.2 樹立家庭中的榜樣示范,培養大學生懂愛、有愛的能力
問卷分析和訪談揭示,懶婚成因于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孩子平時的獨享,成因于對愛情的隨便和迷糊,成因于躲避抗拒責任,拒絕付出,成因于對未來生活壓力的恐懼。因此,懶婚的解決,在于家庭教育的變化,在于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庭責任、家務勞動,讓孩子學會照顧別人,學會分享,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勤奮上進的精神。當然父母之間彼此是相愛的,相處過程中能很好解決彼此發生的矛盾、沖突,這是最好的榜樣示范,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什么是愛,如何表達愛,以及如何處理愛的沖突。從而培養愛的能力。
4.3 學會積極適應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當然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變化、社會經濟現狀、人文素養的改變也是導致懶婚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2]。大學生的情感都是基于現實而生的,因為遠離了父母、同學,來到了陌生的環境,孤獨和不適應帶來空虛、寂寞、無聊,因此學校應該利用各種資源,創造健康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幫助他們盡快適應,處理好人際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明白愛與喜歡的區別,幫助他們珍視愛情、嚴肅婚姻,學會理解和關懷,勇于承擔,不恤付出,攜手一生,風雨同舟、甘苦與共。
4.4 理智調控情感,解決婚戀中遇到的沖突和矛盾
愛情中有甜蜜就會有疏離,有戀愛就有可能失戀,失戀引起的主要情緒反應是痛苦與煩惱;行為反應中會有糾纏、傷心、自傷等行為。人是理智的,人生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盡如人意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這樣給大學生對生活的理想化、高期望帶來沖突,產生失落、抑郁,自卑、焦慮情緒,面對種種困難,即使是情感方面,很多人選擇逃避、消極應對,或者沒有能力應對。因此需要在教育讓大學生接納這種社會現實,加強婚戀心理課程的輔導,理解男女彼此的不同需要,準確把握其婚戀存在問題的癥結,調整不良情緒,明白戀愛是為了尋覓生活伴侶,是婚姻的前奏。不能只強調愛的權利,更要關注愛的責任。智慧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婚戀問題,讓自己變得愈加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