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
雙十一是二級價格歧視。
首先明確一點,時間和金錢的換算比例對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平常沒活動的時候,大家去淘寶購物,按照正常的流程花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但是這同樣的時間,對每個人來說又是不一樣的,因為有的人的時間貴一些(他省下來這些時間可以做一些創造收益的事情),有的人的時間便宜一些(省下來也產生不了太多的收益),并且時間比較便宜的用戶購買力相對低一些。
平常,商家沒法區分一個個ID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消費者,只知道他們“買了”,但其實還有一大批人在買和不買邊緣糾結著,“再便宜一點兒就好了”,如果商家明確地知道這些人,他們愿意提供稍微低一點兒的價格賣出去,但是苦于兩點:商家不知道具體哪些人“想買沒有買”,商家也無法單獨提供更低的價格,否則所有人都會聲稱自己是屬于“便宜一點兒就買了”的類型,所以商家必須統一降價,那么商家將在購買欲望旺盛的客戶那里損失一大筆收入。

那么雙十一來了,給商家提供了一個契機區分這兩種消費者。商家可以通過設定一個足夠長的等待時間(或者足夠復雜的機制,不論如何,就是要讓消費者購物變得麻煩)讓消費者選擇是否愿意用這種麻煩、耗時的方法購物。如果消費者選擇了這種耗時的方法,那么這個消費者就是屬于時間不太金貴的消費者,那么我可以降低一些價格,而消費者如果不等待,不湊雙十一的熱鬧,那么這個人顯然就是時間金貴的消費者,商家可以原價賣給他們,避免了統一降價的損失。
這樣商家在擴大自己用戶群的同時,盡可能避免了對高級消費者也降價的損失。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是不對稱信息下的庇護,也就是通過一個機制,讓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如實顯示出自己的類型。
二級價格歧視,一般來說是對社會福利有促進作用的,所以雙十一的出現基本上是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福利。
回到你的問題,是不是不買就虧了?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無論你買不買,你都不會虧的,如果你不買,說明你是第一類消費者,第一類消費者本來就不會買;如果你買了,說明你是第二類消費者,那么第二類消費者在雙十一確實傾向于擴大消費。
當然,如果你的偏好折現不是理性的,那么虧或不虧都有可能,那就是行為經濟學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