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無心
近年來,普洱茶、黑茶和白茶都在炒作“越陳越香”,甚至有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同時,又有人問:放久了難道不會長霉產生毒素嗎?尤其是曾有“普洱茶檢出黃曲霉毒素”的報道,似乎更坐實了這種猜測。真相是什么呢?
先看茶葉在儲存中會發生什么變化。
茶中有各種各樣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多糖等等。在儲存中,它們也會緩慢地發生化學反應,降解或者轉化成其他物質。這些轉化出來的物質,又可能互相反應生成新的物質。這種轉化會導致茶的風味口感發生變化。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茶在儲存中會發生變化。
茶葉在儲存中會產生黃曲霉毒素嗎?
除了普洱茶和某些黑茶,其他的茶類含水量都很低,不足以支撐霉菌和細菌的生長。普洱茶和某些黑茶會保留更多的水分,以實現“繼續發酵”,所以會有霉菌等微生物在上面生長。
不少人的認知中有一個誤區,認為食物長了霉就會產生黃曲霉毒素。這顯然不正確——比如奶酪、腐乳、豆醬等,也都“長霉”,但其帶來的是美食。
黃曲霉毒素的產生需要必要的條件,比如至少需要感染黃曲霉菌并且能夠大量增殖。茶葉的營養成分并不適于黃曲霉生長,而在普洱茶以及其他黑茶的發酵中,優勢菌種對于黃曲霉菌還有抑制作用。在科學實驗中,即使在黑茶發酵時人為地加入黃曲霉菌,它們最后也“成不了氣候”。
“普洱茶普遍檢出黃曲霉毒素”,最早發布該報告的作者已經澄清“樣品來源于市場上購買的廉價普洱茶”——這樣的茶儲存條件差,甚至有不少是人為“做舊”而采用的“濕倉存儲”方式,所以可能被環境中的黃曲霉毒素污染。而此后云南農大的研究指出,茶葉中檢出的“黃曲霉毒素”其實是多酚干擾導致的“假陽性”,改進檢測方法,克服干擾之后,也就檢測不到了。
那么,茶葉會“越陳越香”嗎?答案是:有可能,但儲存條件很關鍵。
如前文所說,茶葉在存儲過程中會發生變化。綠茶、黃茶、氧化程度輕的烏龍茶(比如鐵觀音、水仙茶等),含有較多未經氧化的茶多酚,此外還有許多香氣物質。在存儲中,香氣物質會散失,氨基酸會降解,茶多酚會被自然氧化,從而使得它們的風味發生顯著變化。“香氣”“鮮爽”是這些茶的關鍵風味,它們的散失會使得這些茶的品質顯著下降。所以,這些茶不會越陳越香,而是需要盡量新鮮。
黑茶(包括普洱茶)及氧化程度高的烏龍茶(比如巖茶和單樅等),在生產過程中已經充分氧化,香氣物質散盡。它們的特質在于濃厚的滋味和稠滑的口感——這些特質來源于發酵,而且在儲存過程中會進一步增強。因為“香氣”所剩無幾,沒啥可損失的,而發酵產生的物質卻有可能改善口感和滋味,所以經過儲存的黑茶,有可能變得更好喝。
白茶雖然不會有微生物發酵,但它沒有經過殺青,也沒有經過揉捻,茶葉中的酶有一定活性,而茶多酚并沒有充分氧化。所以,在儲存中,白茶會緩慢地發生轉化。和黑茶一樣,白茶的香氣也在生產過程中消失,儲存后,其轉化產生的物質可能改善滋味和口感,有可能變得好喝。
紅茶已經過徹底的氧化。在存放過程中的轉化基本上是破壞滋味口感的。所以,紅茶不適合長久儲存——不過它們在儲存中的變化速度比綠茶黃茶要慢,所以能夠保持品質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可能變得好喝”來源于儲存中發生的物質轉化。存儲時間,只是影響這種轉化的一個因素而已。茶葉的初始狀態、儲存環境的溫度、濕度、密封性,對于存儲過程中的轉化也有顯著影響。所以,越陳越好喝是建立在合適的茶、適當的儲存條件上的,而不是隨便存點茶就能越久越好喝。
在炒作中,這被曲解成了“只要時間久,就會變得更好”,甚至從“好喝”演繹成了“有功效”。為了追求“時間長”,不良商家甚至進行了“濕倉存放”“做舊”等操作。這就是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