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

不久前,35歲的臺灣演員高以翔在寧波錄制綜藝節目時突發心源性猝死,事后被認為與現場急救措施不到位特別是AED(自動體外除顫儀)普及程度太低有關。
這起不幸的事件,給中國人提了個醒:公共場所急救設備和急救培訓絲毫馬虎不得。
需要說明一下,AED可以自動分析心跳驟停傷患的心電圖,并在需要時給予電擊,是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以用來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機”。
心跳驟停,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的致命癥狀。《中國心臟猝死調查》顯示,心臟驟停每年奪走超過54萬人的生命,平均每分鐘就會有一個人不幸倒下,而且大多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地方,比如公共場所和家中。
遺憾的是,中國心跳驟停患者搶救成功率不足1%。而心跳驟停一旦發生,如果不在4分鐘內進行心臟除顫,就會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
日本也曾經是一個不會用AED的國家,但這個情況在2004年之后發生了改變。
這一年,日本皇室成員、明仁天皇的堂弟高圓宮憲仁親王在練習壁球時突發心臟衰竭,因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去世,年僅47歲。
這件事震動了日本。在醫學界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日本政府松綁法律,允許在公共場所安裝AED設備,并培訓公眾學習使用。
從2005年開始,日本將學習使用AED列入中小學日常培訓項目和駕校必修課,政府和公益機構的宣傳力度也很大,小孩、老人和上班族對AED的認知程度都很高。
高圓宮的妻子擔任名譽主席的日本AED基金會,更把“學校零心臟猝死”和“運動期間零心臟猝死”作為努力目標。
目前,日本是全世界AED設置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截至2015年共有60多萬臺AED,按1.2億人口計算,每十萬人擁有AED的數量已經超過500臺。
需要補充的是,AED在公共場所的投放和配置數量是一個國家公共衛生現代化的標志性指標,一般以每10萬人擁有量計算。根據《健康報》的數據,美國AED配置為每十萬人有317臺。日本是每十萬人有555臺。新加坡和臺灣地區發展較晚,但也超過每十萬人有100臺。但在中國大陸,AED數量最多的深圳也才只有8.5臺。
此外,日本法律還規定,個人施救行為受到保護。如果被救助者死亡或受傷,只要救援者沒有惡意或重大過失,就免除一切責任。
人口遠遠多于日本的中國,目前公共場所僅有2000多臺AED,且分布極不均衡,大多數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中國亟需大力提升公眾場所的急救設施配置量,并普及全民急救培訓,讓高以翔式的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