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廷壽
摘 要:酒泉第四中學作為一所普通的農村寄宿制學校,欺凌現象的發生與其他普通中學有所不同。課題組對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數據分析認為,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園;青少年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初中生作為校園欺凌現象發生的主體,自身因素是直接原因之一。從欺凌者角度看,許多欺凌現象的發生,是由欺凌者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決定的。歸納起來,學生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好奇心強,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行為方式具有模仿性,極易接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二是情緒不穩,自控力差,極易為外界誘因的驅使而激發沖動的行為;三是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爭強好勝,崇尚武力;四是叛逆心強,反抗權威意識強烈。
二、家庭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或教育理念不當。校園欺凌頻發,與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關系。研究還表明,家庭教育方式也與校園欺凌現象有關。首先,過分溺愛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識,認為所有的人應該圍著自己轉,自己想要的一切可以得到,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性格驕縱,不懂得為他人考慮,容易成為欺凌者。其次,家庭教育過分放縱、散養方式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養成自由散漫的性格,易使行為缺乏限制,導致對他人的欺凌現象。最后,過分管制、約束孩子往往會限制思維和創新,容易使孩子養成不自信的性格,并缺乏主動性。二是家庭環境不和諧容易誘發欺凌現象。良好的家庭環境能促使子女健康成長,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個性和行為方式;而不良的家庭環境對子女產生消極的影響,產生反社會的越軌行為。首先,欺凌/被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溫暖的,父母對孩子冷漠缺少關愛,不參與孩子的生活,忽視孩子的感受,或者采取敵意、拒絕的態度,過度控制和約束孩子,會導致孩子缺少同情心,具有攻擊性,形成反社會傾向。其次,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絕大部分來自慣用暴力的家庭、冷暴力家庭。暴力家庭極易讓孩子學習、模仿父母的行為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很有可能在日后出現暴力行為。或者家長說臟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不良嗜好等,不僅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也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習得用暴力解決事情的行為習慣。第三,家庭中父母雙方關系緊張,父母不和經常爭吵等,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例如造成孩子性格軟弱,或者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等。第四,婚姻破裂的家庭也容易讓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和親情,容易形成自私、冷漠、孤僻、敏感的性格,這種孩子往往缺乏合作意識,對他人漠不關心,一有合適的時機和土壤就會出現問題。據統計,父母離異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三、學校因素
第一,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欠缺。校園欺凌的發生與學生德育素質較低是分不開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好多學校仍然以分數為上,學校以分評價教師,教師以分評價學生,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依然存在,考試成績成了家長和社會評價學校的主要指標,學校也因此在教育教學中一切為成績讓路,忽略了對于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會導致校園欺凌。第二,封閉式管理與學生個性發展存在矛盾。學校基于學生安全等多方面的考慮,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管理模式,學生在一個學段(7~10天)在學校內學習和生活,中途非特殊情況不能離校。學生面臨在校時間長、活動空間小、生活封閉等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為了升學率不惜減少學生們的休息時間,減少了課外各類活動,學校文化生活單一。第三,學校缺乏法治教育。不少學生以為同學之間的一些傷害行為頂多就是教育教育,不會承擔法律責任。目前,我國學校的法治教育尚未全面開展,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加上學校和社會缺乏懲戒手段,難以對校園欺凌現象形成警示和震懾作用。第四,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校園暴力事件跟校園對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和心理咨詢缺位有著密切關系。很多學校根本沒有校園心理咨詢室,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虛設,很多只是掛個牌子應付檢查,學校對上級部門要求開的心理健康課程幾乎沒有實施。第五,學校缺乏預防和監管措施,對于暴力事件的預測能力還不夠,對于突發事件的控制不能及時有效,從而導致暴力事件更加惡化。校園欺凌現象多發生在時間和地點上的管理盲區,管理上的缺失提供了欺凌現象發生的土壤。從管理的角度看,學校的管理工作不深入不細致,沒有及時發現和制止欺凌現象。學校老師對問題的處理素質不高,意識不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會導致出現了校園欺凌的苗頭不能及時發現,或者發現了也處理不深入不細致。
參考文獻
[1] 王柳.農村初中校園欺凌現狀及成因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9.
[2] 王川.初中生校園欺凌管理研究[D].河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