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涯教育是指個體終其一生所接受的,持續地幫助其認識自我與職業,不斷向前積累,以取得最優生涯發展機會的一切教育活動。中學生生涯教育應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以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高中生涯教育應側重于學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職業信息的獲取、職業決策的制定和執行,輔之以心理健康教育,從我是誰、我要做什么以及我怎樣做幾個問題入手,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認識世界,從而準確定位自己,形成規劃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規劃學習和根據自身情況,把握人生發展方向和努力目標,實現終身發展,創造幸福人生。
關鍵詞:生涯教育;問題;對策
一、高中生涯教育是什么
從某種意義來講,高中教育是指個人的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會不斷幫助高中生了解自己和職業,不斷積累,從而獲得個人職業發展的最佳機會。
從某種意義來講,高中職業教育只是個體在身心發展階段所進行的教育活動。
中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來進行,從而來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意識。一般來說,職業發展可以分成為五個階段:成長、探索、建立、維持以及發展。
高中生正處在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自我概念和職業概念、自我探索、角色嘗試、學校職業探索、休閑活動以及業余活動”。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開始在學校、家庭、休閑生活和各種工作經歷中認識和調整自己的觀念。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除了興趣、能力、理想等自身因素外,我們的職業發展規劃還必須考慮到周圍的外部環境因素。通過對社會環境的分析,明確環境對職業發展的要求和影響,并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做出一定的合理定位。
(一)如何讓高中生通過成長定位真實地認識“我是誰”
進入高中,學生要盡快地適應陌生的學校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高中生的生理成長指標會快速接近成人,獨立意識會增強,開始更加注重對自我的反省與評價,強調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隨著扮演的社會角色越來越多,高中生需要學會處理好各種角色間的關系。同時,隨著身份意識和身份歸屬感的不斷增強,高中生需要逐步了解并學會承擔身份背后的責任并履行相關的義務。
(二)如何讓高中生通過認知探索客觀地了解“世界是什么”
我們的生涯發展規劃除了考慮興趣、能力和理想等自身因素外,還必須兼顧我們周圍的外在環境因素。通過對社會環境的分析,厘清環境對生涯發展的要求及影響,對各種影響因素加以分析、評估,并做出合理定位。
第一,是對社會的認識。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現實狀況、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了解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才,從而結合自身優勢,客觀可行地規劃人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第二,是對家庭的認識。人的生涯規劃和對未來職業的選擇跟原生家庭是有不可分割的關聯的。這種關聯既有來自父母(或有影響的家庭成員)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職業體驗,也有來自社會對這些職業的相關評價;同時,對自己家庭的認知、理解,也是孩子從小樹立人生理想、構建生涯愿景的重要方面。
第三,是對學校的認識。學校課程實施的現在,就是學生發展的未來。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實施的主體是學校,如何創設學校生涯規劃課程文化讓學生深度融入,是高中生生涯規劃課程管理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走入社會、開創美好人生的重要準備。
三、開展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途徑
高中生涯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生涯教育的輔助力量。所以在高中生涯教育的實施開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四個方面有機結合才是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實施途徑。
(一)學校建立生涯教育的組織機構,開設生涯規劃課
目前來看,有不少的高中學校設立了“學生生涯發展中心”或者“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建立了由校級、中層和老師組成的生涯規劃指導隊伍,他們主要負責學生生涯發展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學生生涯課程的研發,學生生涯具體活動的策劃與開展。
生涯規劃課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課程,具有系統性、專業化的優勢。生涯規劃課一般從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準備、自我管理、生涯決策、職業世界認知與探索幾個方面入手。“生涯認知”是認識到生涯規劃的意義與目標,“生涯探索”指的是對個人的探索,包括自己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各個方面。
(二)將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
每個學科老師就是一個專業的成長案例,所以學科中融合生涯教育非常有效。各個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前沿信息融入教學中,以及本學科在哪些專業或者職業中使用會有更廣闊的發展,不僅能開闊學生眼界,還能加深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學科在未來生涯路上是否能夠與自己攜手同行,及早厘清選考科目和報考專業。
(三)發揮社會力量,增強職業體驗
發揮一切可以發揮的力量,利用家長資源、畢業校友資源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職業觀察和體驗的機會。比如,請優秀家長和畢業的優秀校友以講座形式介紹自己從事職業的學習過程、發展歷程。利用寒暑假進行“生涯跟班”“生涯人物訪談”的學生職業體驗活動。利用社團活動進行走進企業、走進社區等社會實踐活動。在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單靠學校的力量太單薄,有效利用家長資源、社會資源,是一條既可靠又直接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楊青,陳云.高中生生涯規劃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家校合作的生涯規劃輔導[J].教育導刊,2013(7):37-40.
[2]劉靜.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審視[J]. 教育發展研究,2015,35(10):32-38.
[3]趙清海,李麗芳.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施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1):5-8.
作者簡介:胡亞妮(1981—),女,漢族,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心理健康、生涯規劃。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