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軍
(陽煤集團五礦, 山西 陽泉 045008)
在井下高壓開關柜相當重要,不僅關系著地下各類機電設備的運行,而且直接影響井下各項工作的進行。然而,由于礦山一直在發展,井下不斷新增需要用電的設備,整個井下供電系統很有可能處在臨界值甚至超過臨界值運行。高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行狀態下,不僅對井下高壓電纜有損失,對高壓柜隔離開關更是有很大的影響,其觸頭處持續發熱,嚴重情況下會連續升溫,達到表皮燃點,造成火災事故[1]。因此,需要設計出一個觸頭溫度的監測系統,對觸頭處的溫度進行監測,一旦到達預警值,立刻采取對應措施,避免井下電氣火災事故的各類損傷。
以煤礦為例,根據其井下高壓柜常處的環境以及需要達到的功能,將井下觸頭溫度系統所需要達到的程度總結為以下幾點:
1)傳感器探測觸頭溫度,轉換為電信號直接反應到上位機,要保證測量的即時性;
2)信號傳輸要穩定,不受其他自動化設備的電磁干擾,要保證在覆蓋區域內的信號傳送不失真;
3)檢測系統要能持續工作較長時間,因此需要有獨立的供電方式。如果采取接入供電網路中,一旦溫度超過閾值之前瞬間短路,則無法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設計方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溫度檢測的方式、電力供給的方式和信號傳輸的方式[2]。
根據檢測儀器是否與檢測點有接觸,將溫度檢測的方式分為接觸式檢測和非接觸式檢測。接觸式檢測通過溫感元件將溫度的變化轉換為電信號,對觸頭處的溫度實行檢測。此方法的優點在于檢測精準,很小的溫度變化都能夠有反應,同時設備的價格也相對較低,而且由于其本身就接入電網循環中,無需額外電力供應。非接觸式檢測則指的是紅外檢測和光纖檢測這兩種溫度檢測方式,兩者的對溫度的檢測十分精準,測量的誤差較小,但是光纖檢測器的售價較高,不利于在礦井中多處、大量配備此設備。相比于光纖檢測器,紅外檢測價格相對便宜一些,但是最大的缺點在于無法測量微小的器材,而井下高壓開關的觸頭就恰巧屬于這類微小的部件,因此也不予考慮。結合以上分析,對高壓開關觸頭的溫度檢測選取接觸式檢測,即選用溫感元件檢測觸頭處的溫度變化。
參考國內外井下電氣管理的經驗,溫度檢測系統的電力供給可以借鑒這些方法,根據電力是否需要外部傳輸可以分為自給式和傳輸式。
自給式供電,指電力的供給依靠安裝在設備上的電池。自給式供電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安裝大容量電池,此方法的優點在于不需要鋪設線路,方便快捷,缺點在于電池需要定期更換,檢修相對麻煩。另一種自給式供電指的是安裝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機,再配以一定容量的蓄電池,靠高壓開關所處環境發電,以供系統所用,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對環境的依賴度高,一旦無風無光,就會陷入無電可用的境地。傳輸式供電,指的是將檢測系統的供電接入原有電網中,優點是方便、省事,缺點就是故障發生后無法達到檢測的效果。綜合分析井下的條件和經濟因素,選擇電池供電,保證故障發生時的檢測可靠度。
參考井下通訊的信號傳輸方式,溫度檢測系統的信號傳輸分以下四種:光纖傳輸、電力線載波、公用無線通訊網網和無線射頻技術。
1)光纖傳輸的優點在于高帶寬,傳輸質量和速度有保證;缺點就是光纖的鋪設耗錢耗力,成本難以接受,因此不考慮此方式。
2)電力線載波就是人們常說的PLC通信,全稱Power Line Carrier。是將信息傳輸依附在電網之上,通過電流攜帶信息進行數據傳輸。此方式方便快捷,但是電網自身的電流變換對信號的傳輸影響很大,無法保證信號傳輸的質量。溫度系統中傳輸的信號本身強度就不大,極易被干擾,因此此方式也不予考慮。
3)公共無線通訊網的成本較高,每年都需要支付服務費,這對于礦山企業來說很不實惠,因此此方式也排除掉。
4)無線射頻技術,ZigBee是一種功率和經濟消耗都在可接受范圍內的無線傳感網絡通信協議,適合于井下信號的傳輸,因此溫度系統的信號傳輸采用此方式。
以煤礦為例,針對煤礦井下35 kV高壓柜隔離開關觸頭的溫度進行檢測,在觸頭處接入溫感傳感器,將溫度的變化轉變成電流強度的變化,通過無線射頻技術把攜帶的信息傳輸到電腦上,電腦判斷是否達到溫度預警值,如果達到或者超過,反饋到報警器,避免觸頭處溫度過高造成危險[3]。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礦用高壓柜隔離開關觸頭溫度系統結構示意圖
將信息傳輸到電腦后需要電腦對信息進行實時顯示,工作人員才可以準確得知觸頭溫度,同時,軟件部分還應對接受信息進行分類和管理,比如設定時間段的數據對比、周期性的數據對比,為檢修和維護提供參考,軟件功能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 礦用高壓柜顆粒開關觸頭溫度系統軟件功能結構圖
對于電腦端收集到的數據,需要對其進行分檔和歸類,以便后期查詢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部分功能。
3.2.1 預警功能
數據處理最主要的功能便是預警功能,當監控到的溫度到達危險值時,立刻觸發報警裝置,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夠再配備一套聯鎖裝置,將溫度較高的線路切換到備用線路,待一段時間后再繼續使用。
3.2.2 信息儲存功能
除了危險預警之外,信息的儲存也相當關鍵。在獲得溫度信息后,將其進行儲存,可以設定儲存的時間間隔為10 s一次,可以得到一段時間內,溫度與時間的關系,以便分析出高壓開關多久會升溫到危險值,同時,在報警之后,報警信息也要被儲存,這也是安全生產標準化的一種踐行措施。
針對硬件部分,主要試驗驗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傳感器的可靠度;第二部分,信號傳輸的可靠度;第三部分,電腦信息儲存功能可靠度。
在同樣的溫度下,考慮到井下的環境,以零下10℃到零上70℃為溫度區間,每10℃為一個測量步長,檢測傳感器和溫度計測得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測試數據
試驗結果表明,傳感器檢測和溫度計溫度誤差較小,具有極高的可信度,完全符合現場需求,可以使用。
在空曠房間中,以10 m為步長,移動發射源,試驗結果表明,在完全無阻礙的情況下,信號傳輸距離可以達到100 m。模擬井下環境,將其表面用石板覆蓋,試驗結果表明,在完全覆蓋的情況下,信號傳輸距離為5 m。由此證明,信號傳輸完全滿足井下需求。
將電腦中接收的數據導出并打印出來,以30 min為時間間隔,預測下個30 min的溫度,其結果表明,在危險溫度的區間內,根據其溫度上升的趨勢,可以較為精確的預測到到達預警值的時間。同時,以20 d為周期,在5個周期內,數據都得到了較好的保存,證明其數據存儲可靠性滿足井下需求。
結合井下環境,得到礦用高壓柜隔離開關觸頭溫度系統理論上應該達到的程度,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分別選取溫感元件為溫度檢測的方式、電池供電為系統電力供給方式以及無線射頻技術為信息傳輸方式。以此為依據,設計出一套礦用高壓柜隔離開關觸頭溫度系統,經過試驗驗證,其溫度檢測、信息傳輸以及數據儲存的可靠性都很高,滿足井下需求,說明此系統設計合理,對保障礦山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