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 丁雯雯
摘 要:基層人民法院是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主體,為促進法院有限司法資源與社會治理效果的統一,文章從基層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理的定位著手,對基層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理的瓶頸問題進行分析,并立足于法院職能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基層人民法院 社會治理 司法職能 瓶頸 對策
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基層人民法院作為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主體,如何立足于司法審判只能,創新社會治理參與方式,最大化地發揮自身功用,成為當下司法部門亟待思考的課題。
一、定位:回應人民法院在社會治理中的“缺位”與“越權”問題
基層人民法院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承擔著實踐者、保障者和引領者的多重身份,在整個社會治理中發揮著變壓器的作用。法院在這一過程中如過度側重坐堂問案,忽視參與內容的創新與參與方式的轉變,在經濟迅速發展而新矛盾層出不窮的今天,極易出現法院“缺席”治理的現象。[1]
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理要立足于法院定紛止爭的基本職能,在此基礎上,注重審判藝術,解“法結”也解“心結”;闡釋法律行為規范,使司法透明可觀,在共同的權利或共同的利益的之上聚集人心,潛移默化中增強公眾的認同感;整合整體價值,樹立規范引導,創制公共政策。鑒于法院在治理過程中的特殊功能,如過分強調社會治理創新“目標一致”、“共同參與”,就易發生司法“越權”行為。
二、瓶頸:司法在社會治理中存在負功能的癥結
(一)理念板結,媒體審判對峙法律
傳統司法理念在法律運用過程中強調法的中立性,加上成文法的天然滯后性,決定了在面對呈“井噴”態勢的社會矛盾時法院的尷尬境地。而過分堅持司法能動主義者,在無法可依時又會刻意追求司法能動性,讓法律強行迎合糾紛,恣意擴大“能動”含義。法官追求案件審理結果的法律效果而忽略案件本身帶來的社會效果,加上媒體失實的報道,極易出現社會審判、媒體審判的現象。
(二)環境固化,參與治理多方受限
法院審判環境固化,平臺狹小,人員與環境都是相對封閉的,法律的適用只針對相應案件及當事人,因此法律效果的直接當事人即訴訟參與人,教育意義或警示作用也很有限;憲法賦予司法權獨立性,這決定了司法權相對于立法權和行政權缺少外在的可拓展性,甚至不當監督干預司法,束縛法院參與社會治理。
(三)維度不明,職能發揮范圍不清
地方政府片面強調地區經濟建設和地區發展,要求法官從事超出法定職責之外的事務,將招商引資、交通疏導、衛生整治等事務性工作攤派給法官,混淆法官工作職責,徒增訴累,致使法官參與社會治理的效率低下。
(四)創新受阻,深度廣度難以為繼
現階段,很多治理機制和新興治理手段在社會治理的作用中已初露頭角,但效用并未最大化。例如司法建議制度缺少黨政機關及社會組織的反饋,流于形式主義;陪審員“陪而不審”或“審而不議”現象嚴重[2];社區與公檢法三方聯動對特殊人員管控,效果不明顯。
三、對策:立足法院職能,創新司法參與社會治理方式
(一)發揮司法調控職能,軟化矛盾爭端
首先,基層人民法院在參與社會治理時,不可違背司法的基本規則,也要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范圍內行使審判權,堅持適度和公平原則。其次,治理方式由“亡羊補牢”轉為“未雨綢繆”,以預防為主,補救為輔。妥善處理家庭糾紛、交通肇事、食藥品安全、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等切實關系百姓利益的案件,及時對涉穩風險案件進行評估,并對該類案件有應急舉措[3]。第三要完善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促進訴與非訴的銜接。[4]
(二)利用司法監督職能,形成司法、行政、群眾三方牽制格局
首先要加強行政與司法交互性。通過司法建議書指導行政機關解決矛盾糾紛。其次,貫徹司法審查制度。明確行政行為司法審查的標準,結合證據規則、法律適用、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職權或濫用職權以及是否顯失公平幾個角度綜合考量。第三,健全涉訴信訪機制,遏制涉訪涉訴泛濫現象。
(三)加強司法指引功能,及時填補社會治理缺口
首先要協調好法律與政策的關系。主動將法院的工作作為國家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司法手段保障國家政策的向下執行,保證行政政策不與法律沖突并得到妥善執行。其次,繼續推行巡回法庭制度、庭審直播制度、司法裁判文書公開制度等,積極拓展辦案公開、遠程立案、預約辦案等便民措施。[5]第三,繼續完善知識產權法院和未成年專業審判機制。調高知識產權法院法官的專業化水平,將社區矯正納入對未成年人的工作范圍。
(四)貫徹司法整合功能,調動各方因素參與治理
首先要加強信訪窗口建設,做好信訪接待工作,完善與民意溝通的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動陽光司法,第三,建立健全聽證制度和來訪來信制度,優化網上信息公布平臺,完善訴訟檔案查閱方式,拓寬公民的參與渠道。最后,定期聯系媒體,完善庭審報道規則,做好與媒體的溝通工作。
(五)重視司法教育功能,充分宣揚法治精神
首先要鼓勵新興社會組織實質參與社會治理,做好與法院的交互性溝通。其次繁榮法院文化,豐富法院學習的形式,加強學習型法院的建設。第三,推進法制宣傳教育。要大力推進“法律六進”,建立以典型案例釋法制度,通過自媒體方式增強普法活動活動實效。
參考文獻:
[1] 楊建軍.通過司法的社會治理[J].法學論壇,2014,(2).
[2] 齊偉.司法裁判的“兩張面孔”——以社會治理為分析背景[J].理論導刊,2016,(9).
[3] 朱景文.社會治理體系的法制化:趨勢、問題和反思[J].社會學評論.2014(3).
[4] 龍飛.發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強大社會治理功能[N].人民法院報.2015,(4).
[5] 馬立娜.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著力點[N].北京日報.2014,(6).
作者簡介:齊偉 (1983-),男,漢族,遼寧海城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實驗教學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