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訴的利益在訴訟法學的研究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基礎概念,可以簡單將其定義為“訴訟當事人在其利益受到威脅和損害時,通過司法途徑予以維護的必要性”。一般而言,訴的利益是推動訴訟發起的前提和基礎,為有效抵制濫用訴權的行為,必須準確地識別當事人對其所發動之訴是否存在訴的利益。明確訴的利益的含義和判斷基準是有效辨別訴訟是否存在惡意的基礎,本文以一則最高法公布的典型案例為切入點,討論如何從“訴的利益”之視角去準確識別當事人正當的訴的利益,進而維護合理有序的訴訟秩序。
關鍵詞: 濫用訴權 訴的利益 識別
一、問題的提出
基本案情:甲某不服青島市市南區法律援助中心作出的不予法律援助決定,向該區司法局提出異議。該局作出答復意見,認為該不予法律援助決定內容適當。甲某對該答復意見不服,向青島市司法局申請行政復議。該局告知其所提復議申請已超過法定申請期限。甲某不服,又向青島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該府告知其所提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行政復議受案條件。甲某不服,繼而向山東省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山東省人民政府于同年11月對其作出不予受理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甲某不服,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該復議決定。甲某一審、二審接連敗訴,繼而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公民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之后再行提起行政訴訟。但甲某在提起行政訴訟之前,就同一事由接連申請了三級行政復議,明顯且一再違反一級行政復議制度。對此種情形,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后,申請人對此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予立案,或者在立案之后裁定駁回起訴。鑒于本案已經實際走完訴訟程序,原審法院經實體審理后亦未支持甲某的訴訟請求,故無必要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后再行裁定駁回起訴。”[1]
有學者將濫用訴權界定為一種特殊的侵權,即濫用訴權是訴權的一種非常態的表現方式,是對訴權的一種破壞。[2]本案是一則典型的濫用訴權的行政訴訟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如何規制濫用訴權的行為雖有相關法律規定,但對于如何識別濫用訴權行為確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困境。如何準確識別何為當事人的正當訴權?何為當事人在濫用訴權?這些問題即要涉及到訴的利益理論,對于訴的利益相關理論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對于準確識別在司法實踐中濫用訴權的情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從“訴的利益”的功能分析對濫用訴權的識別規則
根據民事訴訟理論通說,“訴的利益”是指訴中所應具有的法院對訴作出實體判決的必要性和實效性。[3]行政訴訟中“訴的利益”應當不僅保護處于權力弱勢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應當維護行政機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這點與民事訴訟不同。可以簡單將行政訴訟中的訴的利益表述為“法人、公民或其他組織認為其合法利益受到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威脅和損害時,將其與行政機關之間發生的爭議通過訴訟予以救濟的必要性。
從訴的利益的功能來看,其一,行政訴訟中訴的利益表現為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利益權衡,其內容為是否有必要動用司法資源為當事人提供救濟。法官判斷原告是否具有訴的利益時,就必然要考量將該爭議放入訴訟程序是否必要,是否會造成司法資源的不當使用等,進而保證進入訴訟程序的爭議具有正當性。其二,訴的利益體現為私人利益與行政機關利益之間的利益權衡,其衡量內容為原告提起訴訟所欲追求的利益與被告行政機關為應訴付出的代價之間是否均衡。對原告而言,其提起訴訟就是通過司法裁判的途徑來實現所追求的某種利益。無論最終的裁判結果如何,對原告而言都是一種“訴求的實現”。因為只要法院受理其起訴并啟動審查程序,就意味著法院必然會為該案件付出必要的訴訟成本,而這種成本的背后是公共資源的損減。簡而言之,原告參與訴訟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享受公共資源的形式,敗訴并不代表他沒有實現自己的利益。對被告行政機關而言,其正常的工作秩序會因為被迫的應訴行為而發生變化,行政機關為此付出的相應的代價。因此,法官在判斷原告是否具有訴的利益時,必然要在原告期望通過獲得司法裁判實現的利益與保障行政機關正常的工作秩序這兩種利益之間進行權衡。以上兩點可以作為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濫用訴權”情形的認定理論基礎,結合相關法律規定準確識別。
三、識別“濫用訴權”所應有的規范立場
具體到前文案例中,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應當具有利用復議制度和訴訟制度解決行政爭議的正當性。人民法院有義務識別、判斷當事人的請求是否具有足以利用行政復議制度和行政訴訟制度加以解決的必要性,避免因缺乏訴的利益而不當行使訴權的情形發生,堅決抵制濫用訴權的行為。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必須基于權利的正當行使。因此,人民法院既需要充分保障當事人的正當訴權,同時也需要引導和規范當事人正確行使訴權,防止濫用訴權,盡量避免行政機關為當事人濫用訴權的行為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對于濫用訴權的準確識別,應當準確把握“訴的利益”所具有的功能,具體如前文所述就是對兩個標準的衡量和認知。其一是衡量公共利益與原告利益(私人利益),其衡量內容為是否有必要動用國家的司法資源為當事人提供權利救濟。其二是衡量原告利益(私人利益)與被告利益(行政機關利益),其衡量內容為原告提起訴訟所享受和欲追求的利益與被告行政機關為應訴付出的代價之間是否均衡。對于兩種標準的準確把握,輔以法官自身業務素養的不斷提高,正確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權合理預防和規制濫用訴權行為。
注釋:
[1] 參見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網典型案例發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指導案例十大典型案例(第一批)。”
[2] 參見張曉薇:《濫用訴權行為的性質和法律規制》,載《云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3] 參見譚兵,李浩:《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頁。
參考文獻:
[1] 劉廣林:“惡意行政訴訟中‘訴訟利益辨識”載《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2] 邵明:“濫用民事訴權及其規制”載《中國檢察官》,2012年第1期。
[3] 王珂瑾:“行政訴訟中‘訴的利益”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3期。
作者簡介:劉明(1995—),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 南昌大學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