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自1947年成立以來,在國際格局發展大潮的推動下,由后起之秀逐漸壯大成為標準化舞臺的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存在。可以看到,ISO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和自身發展,離不開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綜合作用。經濟方面得益于國際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并與之相互促進;政治方面得益于二戰后穩定緩和的世界政治格局,與歐洲一體化、冷戰后的和平發展主題與全球化時期飛速擴大的國際交往共同成長;制度方面,由于包含了影響力較大的共同政策、超國家機構等因素,成為推進全球治理的重要國際機制。
關鍵詞: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國際政治經濟
一、引言
近年來,“標準化”與“標準化國際合作”問題正在引起政府部門、產業界和學術界愈加廣泛的關注。2016年9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第39屆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指出“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強調“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愿同世界各國一道,深化標準合作,加強交流互鑒,共同完善國際標準體系”。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有最高國家領導人在國際舞臺上就標準化問題發聲。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再次表示“要促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制保障”。
與此同時,國內相關研究力度明顯增加,涌現出不少關于標準化學科建設的專著、關于標準化和國際貿易相互關系的研究和大量專業技術文獻。然而縱觀這些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國內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基礎信息梳理和技術經驗應用層面,對標準化背后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關注不足。實際上,隨著跨國行為體活動增加、一體化程度加深,標準化問題的影響范圍早已超出單一國家或地區而延伸到全球,在國際層面表現為部分強制力較大的共同政策與超國家機構,因而受到國際政治經濟因素作用的影響和協調。
二、后起之秀到領頭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70年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標準化活動的重要平臺、機制和行動主體,成立于1947年,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ISO是如今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標準化專門機構,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一同制定了85%的國際標準,其推出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以及ISO26000社會責任體系標準在全球范圍發揮廣泛的影響力和權威性。ISO自身定位為非政府組織,是聯合國的甲級咨詢機構,也與世界貿易組織及其他國際和區域組織保有密切的工作聯系。相較于全球范圍內層次繁多、數以萬計的各類標準化機構而言,ISO成立時間相對較晚,可以稱得上是后起之秀。它的迅速發展和豐富成果,不僅僅是科技進步或者單純國際貿易增長的影響;ISO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獲得“領頭羊”的聲望,是國際政治經濟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ISO是標準化機構中的后起之秀。全球范圍內,標準化機構層次繁多,主要包括行業標準化協會、國家級標準化機構、區域性標準化組織和國際性標準化組織,既有政府性的,也有民間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于1947年,在此之前,國際三大標準組織中的另外兩個和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標準化機構/協會已經成立。其中國際電信聯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成立于1865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成立于1906年;英國標準學會BSI成立于1901年,荷蘭標準化研究所NEN成立于1916年,德國標準化學會DIN成立于1917年,美國標準學會ANSI成立于1918年,法國標準化協會AFNOR成立于1926年。
ISO成立初期經歷過一段低潮。一方面是財政一度困難重重,另一方面,則是ISO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未能形成知名度和影響力。根據ISO制度,ISO的成員須為各國的國家標準化機構或該國最有代表性的標準化團體。ISO中央秘書處的財政經費主要來自這些成員繳納的會費(約占70%)和每年標準及其他出版物的發行收入(約占30%)。成員繳納的會費比例根據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和貿易額來確定。同時,盡管每國僅限一個成員名額,該國的其他標準化組織、行業協會、公司和個人無法成為ISO會員,但可以參與各個ISO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s)的標準制定活動,并通過承擔活動相關差旅費用、專家工資等形式,從而資助ISO的標準制定工作,為ISO標準化活動提供重要資金來源。根據ISO中央秘書處前秘書長Olle Sturen(1968年-1986年在任)回憶,上任初期他驚訝地發現ISO財政已極度緊張,甚至無法全額支付他本人的薪水。作為成立時有25個成員國的國際性組織,ISO的工作實質未能在這些國家全面展開,在國際上尤其聯合國內沒有名氣,ISO秘書長每每要主動介紹本機構的性質宗旨和工作成果。
隨著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經濟一體化、區域一體化不斷加深,ISO的標準化建設活動和自身發展得到極大的促進,并在全球化的當代興盛蓬勃,引領起全球性的標準化潮流。在標準制定的性質上,ISO將方向由協調整合會員國的國家標準轉變為制定通用的國際標準上,將過去的“推薦(Recommendations)”改名為現在的“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s)”,樹立ISO品牌。在標準制定的領域范圍上,由集中在工業技術(如螺釘螺栓)不斷向國際貿易(如貨運集裝箱)、人文社會(如國際標準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ISBN), 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全球治理(如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等方面擴展。在自身發展建設上,陸續建立了合格評定委員會(CASCO)、消費者政策委員會(COPOLCO)、發展中國家事務委員會(DEVCO)等分支機構。截至2017年,成員數量達到162個,制定了近22,000個國際標準,與700余家A和B類國際性標準化機構聯系合作,成為全球范圍標準化領域的領導者。
三、順勢而為:ISO發展背后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
將ISO推動標準化建設和自身發展的歷程結合世界形勢的變化一同觀察,可以發現其背后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推動和影響:
國際經濟因素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為工業恢復創造了條件,此后,區域和國際貿易范圍和規模日益擴大,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不斷帶來一波波對于跨部門、跨行業、跨國家、跨區域標準建設、發展、協調和統一的需求。經濟發展要素跨國流動,影響著經濟財富的收益、效率和分配,ISO在制定和調整其標準發展戰略時,順應經濟發展趨勢,標準涉及的專業領域由經濟因素的單一方面不斷擴展,由商品要素擴展到勞動力、信息、技術等要素,由工業領域擴展到農業、服務業領域,由生產者需求擴展到消費者、監管者的需求,覆蓋國際經濟的方方面面。
國際政治因素方面,相對穩定的全球政治局勢、歐洲從經濟一體化走向政治一體化的大環境、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的抬升是ISO在標準國際化合作中不斷獲得發展動力的政治基礎。ISO的發展歷程也可以隨之劃分為三個階段:成立初期、冷戰后期和全球化時期。成立初期,ISO具有明顯的“歐洲基因”特征,發展動力主要源自歐洲內部。雖然創始成員包括了美國、俄國和中國等歐洲之外的國家,但后者未在發展初期積極融入ISO的標準制定活動。即便如此,二戰后歐洲內部政治局勢相對穩定,1951年建立起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歐洲共同體”正式誕生,1993年“歐盟”正式誕生,歐洲經歷了一系列經濟政治一體化發展歷程。這此期間,ISO主席、中央秘書處秘書長等要職多由歐洲各國標準化組織領導人擔任,在歐盟區域標準化協調發展發揮了較大作用,也為后來的國際標準化發展打下基礎。冷戰后期開始,世界政治安全矛盾得到極大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際貿易極大繁榮。安全問題讓位于經濟和社會其他問題,ISO的工作獲得成員國、行業協會的更多關注和支持。ISO將標準工作方向由協調國家標準調整為倡導制定通用的國際標準,提出并制定了先進于時代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等多項標準,在世界牢牢樹立了標準化領導者的影響力和權威性。進入全球化時期后,新興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得到提高,跨國行為體和國際議題范疇更加多元化,隨著通信技術的飛躍,標準的網絡效應和影響力更加明顯。ISO設立的技術委員會和分會數量迅速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度不斷提高,標準涉及的領域范圍和數量進一步擴大。
此外,在國際制度因素等其他方面,相互依賴與復合相互依賴、全球治理和國際機制的提出和研究、建構主義的提出和發展,跨文化思維和多元化理念的等,也與ISO推進標準化建設和自身發展相互呼應,相互促進。
四、總結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自1947年成立以來,在國際格局發展大潮的推動下,由后起之秀逐漸壯大成為標準化舞臺的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存在。可以看到,ISO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和自身發展,離不開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綜合作用。經濟方面得益于國際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并與之相互促進;政治方面得益于二戰后穩定緩和的世界政治格局,與歐洲一體化、冷戰后的和平發展主題與全球化時期飛速擴大的國際交往共同成長;制度方面,由于包含了影響力較大的共同政策、超國家機構等因素,成為推進全球治理的重要國際機制。
我國在1947年ISO成立時便是創始會員,1978年恢復會員身份后,一直到2008年才正式成為常任理事國,2015年首次擔任其中最高領導職務,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標準化國際合作議題中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影響力。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在為世界經濟提供最有力的發展動力,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應當深入理解標準化組織和活動背后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為加強自身經濟力量、打造國際影響力發揮更加積極的建設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淑梅:《歐洲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技術標準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2] 鄧銘庭編著:《標準化工作實用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年。
[3] 李春田主編:《標準化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4] 鄺兵:《標準化戰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5] 陶嵐主編:《“標準化+”發展論》,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年。
[6] 王平:“國內外標準化理論研究及對比分析報告”,《中國標準化》,2012年第5期。
[7]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館編譯:《國際標準化資料概覽——ISO成員國國家標準化組織篇》,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年。
[8]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館編譯:《國際標準化資料概覽——ISO成員國國家標準化組織篇》,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年。
[9] Kenneth W. Abbott and Duncan Snid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Special Issue, August 2001.
[10] ISO website, Annual Reports of 1998 to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iso.org/annual-reports.html, last accessed in October, 2018.
[11] ISO website, “Friendship Among Equals”, available at https://www.iso.org/files/live/sites/isoorg/files/about%20ISO/docs/en/Friendship_among_equals.pdf, last accessed in October, 2018.
[12] ISO website, ISO in Figures for 1996 to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iso.org/iso-in-figures.html, last accessed in October, 2018.
作者簡介:崔晶晶(1986.06—),女,河北省景縣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在讀,現有職稱:中級翻譯,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