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源 洪志恒 張振宇 鄭邦帥 陳繼江 楊楊
摘 要:中國傳統工藝體系發達且完善,它融合了各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與寶貴經驗。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這些優秀工藝正逐步走向沒落。在非物質遺產保護這一發展戰略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理解和認識傳統工藝,在豐富文明社會結構、推動社會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由此,尊重并傳承傳統工藝、扶持當代工藝產業、重振中華工藝就顯得尤為必要。本課題以文化學原理為依托,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以及實證分析法,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的方法,通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數據,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傳統工藝的生存發展狀況進行研究。
關鍵詞:農村 傳統工藝 城鎮化
一、傳統工藝相關理論概述
(一)傳統工藝概念的界定
中國傳統工藝是指世代相傳,具有百年以上歷史以及完整工藝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藝品種和技藝。從事傳統工藝領域設計、制作工作的專業人員叫做傳統工藝師。
(二)傳統工藝的分類
傳統工藝共包含工具器械制作工藝,傳統飲食加工工藝,傳統建筑營造工藝,雕塑工藝,織染工藝等14類工藝。
二、傳統工藝繼承與發展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傳統工藝保護意識較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不少農村基層干部群眾把老民居、傳統技藝視為貧窮落后的象征。由于社會的進步,居民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原有的基礎設施、居室格局與居住環境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現代生活需要,一些珍貴的傳統工藝建筑因其破舊、不“實用”而被毀壞、拆除或買賣,一些農村傳統工藝、傳統技藝逐漸失傳。
(二)傳統工藝保護經費嚴重不足
近年來各地對工藝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也逐年增多,但對面廣量大的農村傳統工藝來說,卻是杯水車薪,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應該配套的保護經費難以落實。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傳統工藝保護利用的現實困境。
(三)傳統工藝長期來“萎縮性管理”和“多頭管理”的弊端
保護法規、制度、政策相對滯后,在舊村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中,個別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急于搞新村建設,按照城市模式大搞村莊建設城市化,搞“千一面”,不少傳統工藝從此消失。農村鄉土建筑產權不清等,這些都是給傳統工藝保護帶來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
三、傳統工藝在農村繼承發揚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應堅持工藝自覺,將傳統工藝保護作為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任務,將之納入科學發展考核指標,建立“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傳統工藝保護領導小組①。長期以來,傳統工藝的保護管理職能歸屬城鄉建設部門,文物部門配合開展工作。實際上,傳統工藝屬于工藝遺產的范疇,其保護管理工作應整體劃歸文物保護部門,真正納入工藝遺產保護范圍內,各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配合抓好傳統工藝的保護、利用、管理等。各級人大、政協應加強傳統工藝保護的巡回督查和指導,組織專家檢查團對加強保護利用提出法規性、政策性、可操作的意見和措施。
(二)全面深入開展普查工作,建傳統工藝數據庫
自2012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藝部、財政部三部門共命名兩批1561個傳統村落,并建立了國家保護名錄。2013年10月下旬,國家文物局也在全國范圍內選取河北雞鳴驛村、山西湘峪村等6處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村落,開展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工作。建議以區(市)為單位,對轄區內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工藝、古民居、祠堂宗廟、古樹、古墓、古橋、古塔及歷史名人、風俗習慣、民間傳說等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全面清理村落遺產,分門別類建立檔案,形成保護數據庫,實行分類保護,分級管理。
(三)科學編制規劃,促進傳統工藝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
規劃對傳統工藝的發展有著長遠戰略性的意義,有效保護傳統工藝需要規劃的支持。國務院《關于加強工藝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扎實保護好歷史工藝環境,把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筑等工藝遺產作為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把歷史名城(街區、鄉鎮)保護規劃納入城鄉規劃”。按照上述精神,要制定一套長遠的規劃體系,通過未來發展規劃做到傳統工藝保護、修復、開發相結合,保持古村落的原始性、真實性、完整性。
四、結束語
在江蘇省徐州市馬莊村,制作香包是馬莊村的傳統手工藝,村里許多經驗豐富的年長者帶領村里的青年人弘揚本村優秀傳統工藝,實現傳統手工藝與實體經濟的完美結合,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馬莊村考察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要發展特色產業,‘特在哪里,其實根植在村莊的歷史工藝和發展進程中。”②所以,要推動傳統工藝的繼承和弘揚,使其與農民、農村、農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申明銳,張京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J].城市規劃,2015,39(01):30-34+63.
[2] 劉麗君,劉小川.“一帶一路”視野下工藝保護與傳統工藝振興調查與策略研究[J].人文天下,2018(05):28-32.
[3] 胡計虎.“互聯網+”時代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路徑研究——以蕪湖鐵畫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8,28(03):117-120.
[4] 任心悅. 提升工藝自信 弘揚傳統工藝[N].中國黃金報,2018-03-20.
[5] 李先明,成積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理論、實踐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138-145.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央文獻研究室.北京,20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