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品格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筆者介紹的是在信息化技術與學科高度融合的今天,如何借信息技術之風,使文化教學趣味化、深入化的一些嘗試。
關鍵詞:文化品格 趣味化 深入化 情景化
何謂“文化品格”,這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認知,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包括知識、觀念、態度和行為的品質.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那么,在信息化技術與學科高度融合的今天,如何借信息技術之風,來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品格呢?
1.運用信息技術,使文化教學趣味化.
新課標指出,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外國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然而,對于顯少能出國、能親歷這些語言國家的中國孩子來說,這樣的文化太遙遠,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他們遙不可及,久而久之,孩子們失去了解他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則成了紙上談兵。在湘教版5年級的教材中,學習完了一系列的places 以后,在文化板塊“Lets know more” 環節當中,當在課件當中給孩子們展示了世界各地許多有趣的地方,如位于挪威的需要潛水艇才能到達的水下郵局、如法國的高大上的汽車電影院、其中囊括了動物園、城堡、劇院,且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的中央公園......當一幕幕畫面展示出來,當孩子們如身臨其境般感受著這一切時,孩子們頓時興奮不已,他們興奮在于各個國家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的差異性,因為信息技術的助力,看到了世界的奇異性與廣闊性,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運用信息技術,使文化教學深入化。
“微課”是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的新呈現手法之一,他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文化,就詞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 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一定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故事、有內容、有歷史。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不僅應該帶著學生用英語了解西方文化,還應該帶著學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如何帶著學生挖掘文化內涵,讓文化教學深入化呢?微課的引入讓疑問頓時迎刃而解。記得在4年級的文化板塊“Lets know more”中,學生了解到不同國家的代表動物是不一樣的,例如咱們中國最受歡迎的動物是panda,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動物是kangaroo , 新西蘭代表性動物是kiwi, 美國的代表性動物是禿頭鷹,英國最受歡迎的動物是狗。這時,一個同學站了起來,說:“老師,在我們中國,有些地方還吃狗肉,可是,為什么在英國,狗會這么受歡迎呢?”對于這樣的問題,曾經在別的班也問過,我曾經被問得啞口無言,不知該怎么給學生解釋,那堂課后,我給學生做了一個小微課 。在那個小微課中,我給學生介紹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家庭觀念很重,四世同堂、幾輩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情況非常多見,相對來說比較溫馨熱鬧??墒牵谖鞣絿?,孩子相對來說比較獨立,18歲以后就不在依靠父母,而獨自一人生活,因此,他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孤單。在這種情況下,狗就成了他們最忠實的朋友。而后,我還給學生介紹了許多西方人與狗的故事,當學生聽到由真實故事《忠犬八公》改編的電影時,他們紛紛感動地熱淚盈眶。巧妙地將微課引入文化教學中,帶著孩子了解不同文化現象背后的故事,分析其中的原因, 而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用開放的視野、博大的胸懷樂于了解并理解不同文化,尊重、包容其差異性。
3.運用信息技術,使文化教學情景化。
新課標指出,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英語課程強調學習過程,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成長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田湘軍老師執教閱讀課《They touch noses》,對話以兩個小朋友明日任務——接待俄羅斯訪者為基礎,而后談論到不同國家的人見面打招呼的不同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這篇閱讀材料生詞很多、文本較長,在不禁為他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時候,更為其在細節處通過媒體手段體現的跨文化意識的滲透暗暗點贊:如學習“hug”一詞,課件給我們展示的是領導人間的禮節性擁抱、情人間深情地擁抱、以及動物之間的“熊抱”;在理解完文本以后,他設置了一個環節,讓學生以四人為一組的方式選擇文本中的一個國家,將其初次見面的場景通過語言與動作表達出來,表演的內容與閱讀材料息息相關,而且當學生選擇相應國家時,多媒體隨機呈現的就是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正是因為信息技術的相輔相成,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再現在我們眼前:如俄羅斯人的親吻、如新西蘭毛利斯人的碰鼻子、如印度人的雙十合一、如美國人的擁抱;最后烘托主題:When in Rome, do as in Romans do. ——入鄉隨俗,尊重他人,水到渠成,乃神來之筆?。∵@堂課是田老師眾多課例中最喜歡的一堂,大氣、多元文化色彩,耐人尋味。當孩子們紛紛上臺展示不同國家的見面方式時,我分明讀到了孩子們眼中的驚訝與欣喜:雖然全世界的人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下,可是風俗習慣卻那么大相徑庭;原來英語是那么神奇,讓他們感受到世界是那么不同、那般五彩斑斕;當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主題升華時,鏗鏘有力地表達了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如何交際?入鄉隨俗,尊重他人是首要基準。
文化世界豐富多彩,文化魅力無予擬比。讓我們以英語作為溝通的橋梁,化信息技術為飛翔的翅膀,帶著學生在文化的世界徜徉,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中塑造文化品格,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高超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懷著一顆開放、包容之心的“大寫”的中
國人!
作者簡介:朱婷(1981—),性別:女,籍貫湖南,研究生學歷,職稱:小教一級,湖南湘潭岳塘區湘鋼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