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章莉
整個20世紀人類社會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尤其是二次大戰后科技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這一切對藝術與美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繪畫藝術的美,人們的欣賞水平角度也發生了變化,我們今天從繪畫藝術的欣賞者角度來談一談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
首先繪畫作品它自身存在著一定的價值,但它的價值卻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特征。對于它的美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
翻開一部西方美學史,可以看到自古希臘美學家伊始,歷代哲學家、美學家、藝術家在談論藝術的審美特征時都離不開強調作品內容和形式上的和諧、完善,并能給人一種視覺上和精神上的審美享受。它作為一種精神產品,主要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形式美中的平衡、對稱、比例和諧,是藝術門類共同語言以及共同遵守的原則。正如我們在畫靜物構圖時,簡單地遵守這些寫生靜物之間的大小比例,呈三角形還是什么型,或左緊右松,或上緊下松,總而言之,力求達到視覺上的平衡,并且大家都接受這種寫實畫法,超寫實畫法。
人類生活的富足,使人越來越失去原有的浪漫與沖動并陷入物欲的泥潭中。哲學家尼采驚呼“上帝死了”的同時,不少尊重傳統的保守派的藝術家的傳統原則也被破除,出現一些抽象藝術作品,否定了藝術形象的整體性、情感性和理想確定性,因為傳統藝術觀念是通過塑造完美和諧的形象表現人類的情感和理想。比如一些抽象派大師:畢加索、高更等的作品,我們根本不能用好或壞,甚至是丑是美來評價。那么我們就重點討論一下在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的特點。有許多人在欣賞這種抽象的作品時都感到不能理解,其實抽象作品它具有它的價值和特征。他是兩個相反的極端立場及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達到對藝術形象的否定和取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現代抽象藝術的核心問題是現代性的不確定性問題。有的人認為畢加索的自畫像根本不像,認為畢加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根本就不像個女人,倒像一只張牙咧嘴的怪物。一點都不美,深奧弄不懂。其實這是藝術的功能之一“化丑為美”。丑是相對于生活常態的一種變形甚至破壞。藝術中的“化丑為美”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從形態的丑中去挖掘,去展現內在的美和精神的美,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相貌奇丑但卻充滿愛心。其實丑的形態經過藝術的再創造后帶給人滑稽、幽默、風趣的感覺。這是藝術的另一種功能——游戲功能的體現,是藝術在面對現實中的苦難、貧困、辛酸時,展現人類的一種自由感、一種超越性。
這種非現實主義作品,其實是藝術革命所導致的,古典藝術的創作手法、傳統創作手法的條條框框不再適合現代人表現情緒。直到60年代一種全新的分析和總結當代藝術的美學思潮才開始基本形成,一大批藝術家、美學家基于此而從不同角度,重新對藝術的本體地位,藝術的審美價值、審美標準等重要問題進行界定和分析,從審美交流的角度來講,藝術品不過是藝術家與欣賞者之間進行情感、思想交流的媒介。舉例來說:80年代以來的西方繪畫,從畫布上仍然很少看到現實中那種協調的東西,無論色彩、造型、比例都
讓人感到來自另一個世界,來自芝術家心靈的世界。這就是前面我們所提到的人們不能理解他們的作品,看不懂的原因。現實世界經過藝術家之手、之眼完全變形了,變成了不合常理的東西,正如凡高的畫,不被觀眾所理解,他在那時賣出去的畫實在很少,他的瘋狂作畫,那種對繪畫的熱愛實在讓人不解。當欣賞者和美學界、藝術界重新定位后,他的作品競成了藝術館的珍藏品。他的思想和情感全部傾注到畫畫上,而得到的回報幾乎為零,因為能理解他的思想感情的人實在太少,他無法與當時的欣賞者進行繪畫上的交流,他的作品不能成為交流的媒介。因此幾乎所有他的作品喪失了全部觀眾,不僅是他的作品,這種孤獨是他的克服技術困難的努力顯得難以理解,甚至顯得崇高。確實在不同時期,人們對美的理解認識不一樣。就像唐朝女人以胖為美而現在卻認為要由骨感、苗條為美。我們不理解當時人們為什麼認為肥腴為美。但總之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不同的標準。不能錯誤的認為你說美就
是美。
因此這美學思考就永遠只具有相對性的價值。藝術和美學不同于實驗室中某一很容易概括其特征的物質,而是一個具有悠久而復雜的歷史的學科。我們在把握繪畫作品的美的特征時,就必須從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入手,同時注意到藝術的共性和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繪畫作品能給欣賞者的強烈的感性沖擊,從“案例”中生成美的感覺、美的情趣、美的意識。我們作為繪畫藝術的欣賞者,應該注意藝術欣賞同一般審美欣賞活動一樣,是主體于客體之間的一種雙向運動。藝木欣賞中,藝術品作為審美客體,是讀者、觀眾進行欣賞活動的對象,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成為鑒賞主體進行審美再創造活動的客觀依據。對于繪畫的欣賞特別注重第一印象,對于建筑的欣賞需要伴以運動感覺,對于工藝美術欣賞還需觸覺。各個門類、體裁樣式的藝術,具有各自的審美特征和表現技法。提高審美欣賞時離不開歷史、文化知識,離不開相應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欣賞者需要有較高的修養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加強美育教育,提高審美敏銳力、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審美理解力。
l、在進行審美活動時的一般方法。 注意從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中把握藝術的美的特征。“美在似與不似之間”
2、重視對藝術形象的整體把握,美在整體的和諧統一,在于整體的和諧,對意蘊的領悟,而這種意蘊往往來源于多種角度、多種表現、多種形式的協調統一。
3、不斷深化和擴展已有的審美感性,藝術欣賞者需要一個深化過程和再創造。
4、在美的領域中把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時代特色,加深對作品美的特質的感受和理解。對杰出的作品要“知人觀世”,了解創作個性和時代特征。
5、注意加強廣泛的藝術修養,在欣賞中實現各類藝術相互闡發,觸類旁通。欣賞者眼光要開闊點,多涉及一些藝術門類、藝術語言。
因此在欣賞繪畫作品時,我們不能象局外人認為畫的像不像、美不美、對不對來論其作品的美及其作品的價值。要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只有真誠和自信貼近藝術作品,大膽地聯想與放縱自己的審美知覺、結合自己的、社會的、歷史的東西,多學多問多實踐,調動自己的感覺器官善于尋找美、發現美,盡情體驗美的空間,讓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加美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