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營
摘 要:文學修辭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并不是以孤立的狀態而進行的。可以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文學修辭的形成與發展與特定時期的文化有著至為緊密的聯系,有著社會文化的根由。相對應來講,當文學修辭得以形成和發展,其反過來又必然會對社會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對此,本文結合聲律、對偶等幾種較為常見的文學修辭,探討了社會文化對文學修辭的影響。
關鍵詞:文學修辭 聲律 對偶 用典 社會文化
引言
文學修辭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式,其形成和發展既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時期下,受文化傳統及氛圍的綜合影響而逐步形成的。與此同時,文學修辭本身也代表或者說是反映著特定民族在特定時期的不同的精神與文化品質。總體來講,文學修辭是在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與互相交匯的過程中逐步生成與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然而,對于文學修辭的分析與理解,單純的修辭論是應該杜絕的,相對應來講要結合社會文化來進行。故而,探討社會文化與文學修養二者間的關系及影響,發掘和揭示其中所存在著的互動和互構關系,是文學詩學的基本要求,當然也成為本文所探討的重要內容。
一、聲律與社會文化
從聲律方面來看修辭現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詩文當中關于“韻律”的運用。本文在這里主要就漢語聲律的平仄雙疊、抑揚變化來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由。
(一)基于漢字文化的特點
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的漢字,不僅承載了中華文化,本身具備較為突出的特點。其中,就比如古漢語當中的,一字一詞和兩字一詞。以“溫故而知新”這句為例,“溫”、“故”、“而”、“知”、“新”,都是一字一詞。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為例,其中,“雎鳩”就是兩個字一個詞,只是兩字一詞相對較為少見。一個字有一個音節,不論該字有多少音素,在一字一詞的情況下,這些所包含的音素都融合成為了一個音節。
(二)基于佛教文化的影響
佛教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時期,當時佛教文化傳入且逐漸盛行。而其中,以梵音的輸入為例來看,使得當時的中國人最早接觸到了梵文,與拼音文字見面,由此也認識到了字由聲母與韻母拼合而成。由此,也正是由于從此認識到了子母復合的原則,有關聲音上的各種問題才得以大規模研究。
(三)基于對四聲的發現和運用
四聲被發現之后,使得文學修辭被廣泛應用并快速推廣。當然,這也與六朝時期的文士們所追求和推崇的文學形式美化有著直觀緊密的聯系。“文以氣為主”,“文筆”論的出現,直到后來將四聲作為一種語言聲律的修辭,正是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文化風氣。而這種風氣直接延續到唐朝,直接促進了近體詩律的興起與成熟。
總結:基于上述三點的論述,可以看出平仄相配的聲律作為一種文學修辭,有著一定的社會文化的根據。甚至可以這樣說,漢字文化是漢語聲律的基礎,佛教文化輸入是漢語聲律規則被發現的條件,南齊時期所流行華麗文風則是漢語平仄相配的文學修辭廣被采用的文化氣候。同時,也正是由于上述三個條件的具備,才會形成漢語的四聲和平仄搭配的修辭,同時才得以在文學創作當中廣泛使用和逐步流行。
二、對偶與社會文化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修辭,對偶可以說是極具特征,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種。就是在當下,對偶這種文學修辭仍然被流傳和使用。作為一種強調和追求對稱美的修辭方法,它將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形成整齊的具有藝術性的句式。例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 黃鸝 鳴 翠柳,
一行 白鷺 上 青天。
窗含 西嶺 千秋 雪,
門泊 東吳 萬里 船。
詩句中前后兩句均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屬于較為典型的對偶。當然,對偶與社會文化之間,也同時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
(一)基于漢字的特性
一方面來講,漢字的形體為方形,不僅每個字所占的空間大體一樣,而且漢字本身結構就比較注重對稱,比如繁體字的“門”、“開”、“東”等等,這樣排列起來較為整齊和對稱;另一方面來講,漢字一字一音,同時又具備平仄的區別,可以交錯出現。由此,正是由于漢字本身所具備的這種形體和聲音的特性,啟發了人們的秩序感和對稱感的同時,也由此產生了對偶這種修辭。
(二)基于中國人的表達習慣
對偶修辭被廣泛使用并受到諸多推崇,其中也與中國人的表達習慣有著緊密的關系。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生活使然,自然之道的哲學文化在我國較為被推崇,而這也成為士人乃至于百姓喜歡對偶的重要根據所在。自然之道闡釋了大自然所賦予的萬事萬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故而事物并不會以孤立狀態而存在。舉例來講,“山水”相對、“花鳥”相對、“陰晴”相對以及“悲喜”相對等等,這些事物的“自然”成對就發生在農耕生活當中,人們對其更有體會的同時,也逐漸地會利用其為生活服務。
總結:基于漢字的多方面特性而形成的對偶修辭,也反映出人們崇尚哲學的文化和秉持哲學的思維方法。而這,也正是對偶修辭方法的思想根基之所在。所以,我們不能不說,漢語對偶修辭的發達深受中國民族文化的影響。
三、用典與社會文化
所謂用典,即為用事。指的是在行文當中引用前人的有關言論或事跡來表達自己所表達或進一步印證自己所表達的意思。那么,用典與社會文化有何聯系呢?下文從兩個方面做出分析:
(一)與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密切相關
正是由于社會精神文化的不斷生成,才為用典這種修辭手法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或者換句話說,“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過程的重要一環,也可以說,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使“用典”成為一種文學修辭,“用典”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成的產物。
(二)社會精神文化傳承與發展之使然
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一方面在進行著文化創造,另一方面又在總結和繼承前人所創造的部分的文化。然而,在這個繼承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引用前人所創造的具體材料來做進行全新文化意義的闡釋過程,本身就是典型的“用典”。與此同時,文學的創造需要才與學兩點,正如劉勰說:“文章由學,能在天資”。“學貧者迍邅于事義,氣餒者劬勞于辭情”。才情不夠的人,一般就常借用前人的比較精辟的話,這就是用典。
總結:基于上文的論述,說明了文學修辭中的聲律、對偶和用典的種種情況,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會文化中。我們不能離開社會文化的狀況孤立地來理解文學修辭中的種種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瑞卿.中國古代文論修辭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88-93
[2] 王巖.談漢民族文化心理對古代詩歌修辭的影響[J].藝術教育.2006(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