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福 劉曼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思考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困惑,明確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如何做好媒體規劃,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可供參考。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 新聞記者 身份困惑 媒體規劃
前言
當前,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有一些新的變化,所以,一定要進一步明確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同時,做好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媒體規劃,提高記者工作的價值。
1、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
新聞記者是一項特殊的職業,它代表著事實的真相和社會的良知。因此,中華全國新聞出版工作者協會于1991年1月,在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并于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分別做了修訂。這一舉措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來對記者職業道德進行有效的約束。
這項準則對新聞記者的約束是具有普遍性的。在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面對自媒體對自身從業境遇的諸多改變,新聞記者是否還能繼續遵守相關準則,對其職業行為進行約束,是我們反思的起點。
就自媒體這個新的媒體境遇來講,充分地認識這個媒體環境是非常必要的。自媒體是隨著博客、微博、空間、微刊等傳播形式或載體的出現而出現的。對于自媒體的定義,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在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的“We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根據這樣的定義以及自媒體時代展現出來的諸多新聞因素,新聞記者在新的傳媒境遇中,也必然會為此而做出相應的改變。
2、新聞記者的身份困惑
自媒體的異軍突起,迅速改變了傳媒生態,為新聞記者的日常工作開啟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之門。自媒體的龐雜信息與社交功能,使記者足不出戶即可獲得大量的新聞線索,建立“異質性較強的弱關系社會網絡”,進一步擴大新聞來源。自媒體的草根性、交互性,便于記者聚合網民智慧,還原事件真相,判斷新聞價值。自媒體的移動性,可以使記者隨時隨地進行微直播,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激發受眾對傳統媒體最終報道文本的期待。然而,新聞記者使用自媒體卻使他們陷入前所未有的身份困境:新聞記者的自媒體言論,是職業行為還是純粹的私人行為?或者說是代表記者個體還是代表他們所供職的媒體組織?
在傳統傳播環境下,新聞記者所供職的媒體是其最主要的“信息出口”,他們的言論當然屬于職業行為,體現了所屬媒體的意見。但是在網絡傳播環境下,新聞記者同時也擁有了個人“信息出口”即自媒體,他們可以不經媒體組織同意,自主地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表言論,甚至發表已被媒體組織過濾掉的言論。由此看來,新聞記者開設、運營的自媒體似乎與普通用戶無異,他們在媒體上的自主言說屬于私人行為而非職業行為。
問題在于,多數記者尤其是知名記者在其自媒體比如微博中都是實名認證“加V”用戶,并且在個人資料里都明確地標示著職業和所屬媒體的名稱。盡管也有記者在他們微博的個人資料里特別聲明“言論與從業媒體無關”,試圖與所供職的媒體劃清界限,但是公眾有一個“角色位移”心理:記者是一定媒體的記者,記者的個人觀念與其一定的工作背景相關,記者在微博中公開了職業身份,其微博行為應是現實中的記者職業行為在虛擬世界的延伸。
3、媒體規制,記者自律
毫無疑問,媒體組織應該支持、鼓勵旗下記者使用自媒體,充分發揮記者自媒體在信息生產、傳播方面的“利器”功效。同時,媒體組織和新聞傳播行業也要及時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應對自媒體時代出現的新的職業倫理問題,指導、規制新聞從業者正確使用自媒體。實際上,中外新聞界都在進行從業者自媒體使用的建章立制工作。例如,美聯社在2009年就出臺了《美聯社員工社交媒體使用守則》,并于2011年、2013年進行了兩次修訂。該守則對美聯社員工如何在社交媒體即自媒體上發表觀點、跟帖關注、識別消息源、保護隱私等都予以詳細規定和具體指導。網絡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中外新聞體制又千差萬別,自媒體使用規范的制定尚處于探索階段,難以一步到位,更不可能一律。筆者認為,媒體組織、新聞傳播行業制定從業者自媒體使用規范,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3.1區別身份,公私分開
新聞從業者個人行為、職業行為的識別是自媒體倫理的核心問題。路透社、美聯社均建議員工在社交網絡上開設兩個賬號,一個公用一個私用,以便于公眾識別其言論身份。中宣部、中國記協等五部門2011年10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規范新聞采編工作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4月下發的《關于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網絡活動管理的通知》,都要求我國新聞采編人員設立職務微博須經所在單位批準,其初衷也在于身份的識別。
3.2加強自媒體內容管理,力求信息真實準確
《美聯社員工社交媒體使用守則》規定,美聯社員工在社交網絡上發現的信源,應該與那些通過其他方式發現的信源使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核實。我國《關于進一步規范新聞采編工作的意見》第五條也明確要求:新聞采編人員使用互聯網信息作為新聞線索,必須查證信息來源,核實內容真偽;嚴禁使用未經核實的微博信息,或以未經核實的微博信息為線索進行報道。
3.3規范網絡社交行為,維護媒體的客觀公正
記者通過自媒體添加“關注”、轉發及評論網民發布的信息,如果不慎,可能會影響所供職媒體的客觀公正立場。《美聯社員工社交媒體使用守則》就特別強調,美聯社員工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應與政治保持距離以確保觀點的中立,即使是轉發他人信息也不可隨意為之,因為一條沒有任何評論的轉發通常會被人認為是對該條信息觀點的默許。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也必須要適時作出一些調整,明確自身的職責和工作內容,本文總結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困惑,提出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媒體規劃方法,可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宋全成.論自媒體的特征、挑戰及其綜合管制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2015(03):112-120.
[2] 王晴川.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和反思[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6):1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