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沐均 謝雪菁
摘 要:分析了我國可再生資源的發展現狀,闡述了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可再生資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案。
關鍵詞:資源回收 路徑 研究
一、當代資源回收路徑現狀
我國各省市都制定了自己的發展規劃,并大力實施,對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行業的有序使得社區的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分揀中心的效率大大提高,主要體現在回收能力和回收質量上。分銷產業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充分發揮其集聚效應,通過產業鏈的延伸,使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二、當代資源回收路徑問題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法律規制體系不完備
我國頒布了《循環經濟法》法律法規,但因再生資源開發利用不足而導致循環利用較少的專門法律、法規,法律效力低,實施困難,行業統計、標準工作相對滯后,可再生資源缺乏類別,缺少統一行業標準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不可忽視的是,不同的法律法規在循環利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規范發展,使有關行政部門難以形成長效機制。制約機制和有效監管,對遏制再生資源再生產業無序競爭和不正當競爭作用有限。由于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涉及環境保護部門、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個部門。缺乏專職管理機構,權力和責任的建立尚不明確。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搪塞,相應的聯席會議制度的約束力不足。調查還發現,省政府對各地區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總體規劃指導不足,對相關區域條件和信息了解不足,動力不足,缺乏科學依據。在生產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中,也缺乏鼓勵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制度性規定。一些關鍵品種缺乏相關立法,缺乏保護和支持,使得低成本、薄利多銷的低值品種的回收利用滯后。除現有擴大生產者對廢棄電氣電子產品的責任外,其他品種的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制度尚未建立,政府和企業的監督與管理,責任不明確。
政策支持不充分
目前,回收行業的發展潛力得到了公眾的認可,也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然而,近年來整個行業的發展,無論行業的規模還是發展的速度,仍然落后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回收行業缺乏統一的規劃政策支持機制,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金的補貼分配周期較長。以廢舊電子產品為例,按照規定的基金補貼分配過程管理措施,相關的檢查和報告企業申報后的環境保護部由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并報財政部由環境保護部核實后,最后由財政部支付。從基金補貼政策在可再生資源領域的實際實施來看,基金補貼仍存在較長時間的不同程度,這導致部分企業產能不足,經營風險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循環行業規模的發展。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費優惠力度不足以減免企業所得稅。運營商大多是分散的家庭。個體工商戶和企業在地方政府給予部分增值稅退稅或激勵后,整體稅負較其他行業偏高。從的角度來看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關注的是深加工鏈接和產業鏈的延伸,但不支持經濟復蘇和加工領域,如收購廢家用電器、廢塑料和其他企業尚未推出相關優惠政策。
三、回收路徑的完善
(一) 構建涵蓋再生資源回收
由于目錄中規定的可再生資源種類少,覆蓋范圍窄,回報比例低。一些類別,如廢舊玻璃,對資源的綜合利用貢獻很大,但不享受退稅政策。優惠政策未能使回收業受益。符合條件的優惠類別比例偏低,獲得地方政府財政補貼的門檻普遍較高,普通企業很難申請,但是對當地的法律規制體系的全產業鏈的使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特別重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對管理的法律規制的實施再生資源回收,然后作為一個整體的提升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效率的法律規范,保護當地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持續、穩定的發展,通過法律手段促進廢物回收工作結果和當地人的經驗電子資源回收企業發展有很大的啟示,盡快制定和針對性和對再生資源回收管理制定地方措施的可操作性研究,減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標準的真空條件下發展中的地方,減少沖突的規則。
(二)政府和企業的聯合
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在建設回收體系方面,龍頭企業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對行業生產要素進行了合理優化。大部分企業輕松實現了100億元的收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應。與傳統的再生資源處理相比,其回收、分類和后處理技術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在中國,一些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產業都在中國。加工工藝和相應的設備配置都非常先進。隨著我國能源資源日益短缺,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人們的環保觀念不斷強化,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這導致了回收行業在各行各業的地位不斷上升,回收行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廣泛關注。,通過實踐和經驗的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規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從源頭到最終排序的范圍內,對下游的回收和再利用產業鏈,以適應現代管理的要求,“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形成”的循環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航.中國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礦業,2018,27(09):1-6+15.
[2] 資源再利用≠回收垃圾[J].福建紙業信息,2018(09):20-21.
[3]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8)[J].中國廢鋼鐵,2018(04):10-14.
[4] 檀英喬.河北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現狀、趨勢及舉措研究[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8,11(08):16-18.
作者簡介:謝沐均,女,戶籍江蘇南通,河海大學,工商管理;謝雪菁,女,湖南冷水江,學校:河海大學,專業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