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景觀建筑”一詞被描述為設計室外環境的藝術和實踐,是一種協調綠地與建筑和道路關系的設計(Newton,1971)。景觀建筑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古埃及、巴比倫和中國,包含人與大地之間藝術平衡的哲學思想。雖然設計形式不斷變化,但現在它的重點仍然是專注于設計有吸引力和舒適的戶外環境,使得建筑、橋梁、道路、設施等人造物與自然融合。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城市土地被開發利用,而綠地空間和公共空間是景觀設計中的主要空間,在擁擠的城市里彌足珍貴又較難維護。因此,建議將可持續發展用于景觀建筑領域。由于景觀建筑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對景觀建筑影響最大的可持續發展領域是生態學。而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是景觀設計師在每個項目中都會考慮的生態系統結構,本文主要研究為可持續發展概念在這兩種環境中對景觀建筑的影響因素和方法。
2.無機環境影響的因素和方法
本研究中的無機環境主要包括沒有生命的電或化學元素。水、光、沙、空氣、建筑和設施都包含在該范圍內。無機環境是戶外空間的重要基礎,因此,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為可持續景觀奠定基礎。影響景觀建筑無機環境的可持續因素分為三個方面:自凈化系統,可再生能源系統和資源循環系統。
2.1無機自凈化
眾所周知,可持續景觀項目具有自我凈化的功能(Zalewski,2000)。用于自我凈化的可持續因素旨在減少由生活和生產引起的污染,其總是具有諸如生物的臭味和死亡的負面影響。Vymazal(2002)指出,無機凈化主要依靠卵石、礫石、砂礫、沙子和其他微孔石的過濾和吸附來實現這一目標。水或空氣經過只有分子可以通過石頭之間或之中的孔隙達到被凈化的效果。除了這種物理方法,水可以通過流動使污染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以減少污染物濃度。景觀設計師根據項目情況進行空間和路線的設計形成這些特殊結構。然而,這些方法具有相當大的限制,因為許多污染物是分子水平的或不能具有自發的化學反應。更有效的方法將在后文“有機凈化”中對其進行說明。
2.2可再生能源
幾乎任何事情都需要能源來支持其工作,即使是與自然相似的綠地也有照明和灌溉能源的要求。由于對能源的巨大需求,景觀設計師選擇可再生能源資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太陽能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因為能量的數量是穩定的。除此之外,根據Devine Wright(2005)的研究,水能和風能在設計師群體中非常受歡迎,盡管它們有許多限制并且產生的電力更少,但是水力能源的瀑布和渦輪機和風能的風車對游客來說很具特色和吸引力。另一個原因是景觀項目總是有為水電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河流或淺灘,這種充分利用環境中的每一種資源是另一種可持續形式。
2.3無機資源循環
景觀建筑領域中的建筑環境領域占全球材料消耗量的近40%(Pulselli等,2007)。如果可以用可回收材料代替巨大的消費,景觀項目的生態和可持續性將是非常顯著的。除了建筑本身,與之相關的資源也具有可持續性。例如,綠色屋頂雨水保留設備可以收集雨水并為日常生活提供水(VanWoert等,2005)。屋頂是建筑的一部分,利用技術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建筑和設施本身也可以作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部分來設計。
3.有機環境影響的因素和方法
本研究將包含景觀項目中有機環境分為三組:植被,微生物和動物。有機環境是戶外空間的活躍因素,參與資源的生產和消費。這意味著,如果人類可以利用生物資源并參與人工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有可能設計出與自然生態系統接近的人造環境,因此,研究有機環境與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對于反映可持續發展概念如何影響景觀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影響景觀建筑有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素分為三個方面:自凈化系統,能量循環系統和社會文化系統。
3.1有機自凈化
正如我們剛剛在“無機凈化”中得出的結論,自我凈化表達了景觀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機凈化效率極高,是凈化污染的關鍵方法,在自凈化領域不容忽視。與無機凈化不同,幾乎所有的有機凈化原理都是化學反應。因此,更容易解決分子水平的污染物問題,例如二氧化硫和重金屬。
考慮到微生物的分解,景觀設計師設計了一種有機的凈化形式——“人工濕地”來模擬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Gersberg等,1986)。以成都的活水公園為例,人工濕地不僅可以通過植物和微生物改善水質,還可以作為觀賞資源。這種形式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景觀建筑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3.2能量循環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是通過包括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在內的可持續系統。桑基魚塘是很好的關注此循環的設計案例。這個特定的農業和水產養殖系統位于中國東南河流流域(Astudillo等,2015)。農民在魚塘旁邊的堤防上種植桑蠶桑樹,桑樹和蠶糞的葉子和根可以用作魚飼料。魚糞被微生物分解,用作桑樹的肥料和池塘周圍的蔬菜(Karim等,2011)。在這個系統中,生物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利用,這不僅提高了能量轉換率,還減少了廢物產出。
3.3人類的可持續性
人類具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成就,這些屬性也反映在可持續的景觀建筑中。從經濟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完工景觀項目有穩定營業額,那么它可以保證設施和環境有足夠的維護資金持續運轉。社會角度講,人類是景觀項目的服務使用者。在設計之前,景觀設計師經常對用戶行為和活動進行分析,有助于設計人員更好地實現項目運作。文化由于其傳承特征與可持續概念吻合。例如臺灣的松山創意園曾經是早期的工廠,景觀改造后整個園區都延續了工業特征。
4.結論
隨著全球環境的逐漸破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對景觀結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本文述,可持續發展對景觀建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中,內容主要涵蓋自凈化,能量的吸收和流動,材料的循環,技術的可持續性和人文因素。雖然使用上述方法提供了景觀建筑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但由于成本更高,想實現所有項目都成為可持續景觀項目的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部門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開發大面積的可持續景觀項目,或者開發商不愿意承擔這種額外的投入。因此,政府機關不僅需要出臺一些政策或獎勵來鼓勵開發商建設可持續項目的舉措,也應該聯合高校開發技術來降低綠色材料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Astudillo, M., Thalwitz, G. and Vollrath, F. (2015). Modern analysis of an ancient integrated farming arrange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 mulberry dyke and pond system. Int J Life Cycle Assess, 20(10), pp.1387-1398.
[2] Devine-Wright, P. (2005). Beyond NIMBYism: t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wind energy. Wind Energ., 8(2), pp.125-139.
[3] Gersberg, R., Elkins, B., Lyon, S. and Goldman, C. (1986). Role of aquatic pla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rtificial wetlands. Water Research, 20(3), pp.363-368.
[4] Karim, M., Little, D., Kabir, M., Verdegem, M., Telfer, T. and Wahab, M. (2011). Enhancing benefits from polycultures including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within integrated pond-dike systems: A participatory trial with households of varying socio-economic level in rural and peri-urban areas of Bangladesh. Aquaculture, 314(1-4), pp.225-235.
[5] Newton, N. (1971). Design on the land.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Pulselli, R., Simoncini, E., Pulselli, F. and Bastianoni, S. (2007). Emergy analysis of building manufacturing, maintenance and use: Em-building indices to evaluate housing sustainability. Energy and Buildings, 39(5), pp.620-628.
[7] VanWoert, N., Rowe, D., Andresen, J., Rugh, C., Fernandez, R. and Xiao, L. (2005). Green Roof Stormwater Reten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34(3), p.1036.
[8] Vymazal, J. (2002). The use of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Czech Republic: 10 years experienc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8(5), pp.633-646.
[9] Zalewski, M. (2000). Ecohydrology —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to use ecosystem properties as management tools toward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6(1), pp.1-8.
作者簡介:孫華慧(1992.01—),女,山東省平度人,學歷:研究生,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單位:廈門市萬科企業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景觀研究/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