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寧
本文嘗試以“A、B面”的形式初步分析2017年以來多屏競爭中出現的創新風向及亮點,A面是創新特質和出發點,B面則是前提條件和約束力,希望能從更加辯證的角度為大家提供參考,也以此區別于其它行業文中的各類趨勢盤點。
風向一:對大眾認知度高的行業進行謳歌和賦魅
A面——從歌手行業到演員、配音行業,以真誠而高超的表演突出職業榮耀感和藝術家式的匠人精神;
B面——須是參與評判度高的行業門類,觀眾既能參與評價收獲驚喜又能無意識地“感覺自己格調高品味好”
從更早的《歌手》到今年的《演員的誕生》和《聲臨其境》,都在傳遞同一類風向:用全情投入的真誠表演釋放藝術魅力、展現高超功底,在謳歌職業的偉大與不易的同時,表達從業者對自我職業的尊敬。
不過,不是所有的職業都適合做節目開發,歌手、演員、配音表演,相對來說都是觀眾參與評判程度高的大眾藝術、雅俗共賞,同時成名演員競技和成名歌手競唱一樣,具備天然的吸睛話題和對抗看點。另一方面,觀眾通過高度浸入地共情式收看,既獲得了一種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原來唱歌也可以這樣”、“原來配音也可以這樣”的驚喜意外感,又能獲得一種類似“我看懂了/我有自己的評判/我果然很有品位”的歸屬感甚至升華感。
今年這種風向讓人想到了2017年韓國JTBC另辟蹊徑并收獲不俗收視的新節目《幻影歌手》,節目呈現了高顏值美聲男伶的實力比拼,美聲演唱這一“高逼格”行業也許對于大眾來說有一定距離,但節目用“有顏又有才”扭轉了觀眾對于美聲男歌手“肚大腰圓”的刻板印象,被“聲顏雙殺”的偶像男伶“引入門”,配以殿堂級舞美和創新賽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這一全新行業領域節目的欣賞門檻,讓不少觀眾第一次認識到“原來美聲演唱也可以這樣”。
風向二:對有圈層基礎的全新領域進行高配、大眾向開發
A面——頂配開發+劇情真人秀呈現全新領域,以降低專業性增強大眾性
B面——選擇的領域必須有圈層基礎,具備“分眾高能”潛質,只差時機恰當的“臨門一腳”
在本文看來,只有選擇已具備一定圈層基礎、并有輻射廣眾潛質的新領域,節目的成功概率才更大。以爆款《中國有嘻哈》為例:嘻哈文化自9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通過多年的積累實則已處在爆發前的“當口”。嘻哈潮流從圈層內向圈層外的無形滲透體現在年輕人張揚個性、率真表達、街頭文化等方方面面。在此前提下,《中國有嘻哈》切割的實際上已是一個大文化圈層,而非小眾領域,愛奇藝是選對了領域,更是踩準了時機。
看準領域下手后,如何在圈住目標用戶的同時卷入更多的外圍用戶?愛奇藝認為“最大的資源砸在一個最精準的切口上才能產生一次爆破”,因此對《有嘻哈》投入超兩億,并集合了《跑男》、《蒙面歌王》、《跨界歌王》主力編導等站內站外頭部資源傾力打造。同時,愛奇藝以典型的劇情真人秀手法對hip-hop題材進行包裝以降低專業性增強大眾性,最直接的表現是《中國有嘻哈》的核心是構成嘻哈群像的“人”而非音樂文本本身,其劇情真人秀感強于專業領域選秀感,傳播意義遠勝過專業意義。
同樣的例子還如脫胎換骨的《最強大腦第五季》。選角上,本季節目選取的不再是擅長某項專才的高冷腦力怪咖,而是具備綜合能力、離大眾更近的學霸少年。編劇上,第五季節目徹底推翻了一至四季重復的平行抽屜架構(前幾季多為單個選手依次上場挑戰腦力難題),改為選秀式從群像到個體的抓取和塑造,并通過更加緊張刺激的賽制設計放大懸念沖突、強化情節張力。歷經重建,《最強大腦5》完全不再是高深枯燥、重復消耗的“專業奇才秀”,而是人物鮮活、張力十足的“大眾劇情秀”。
風向三:綜藝“快轉慢”但敘事不能散漫
A面——唯美畫面、文藝格調、寫意人生,回歸生活本真
B面——生活邏輯與節目邏輯的兼顧,經營線與觀察線的融通
前兩年滿屏的游戲團綜在2017年明顯創新收縮,而以湖南衛視《中餐廳》、《親愛的客棧》、《向往的生活》為代表的一系列所謂“慢綜藝”成為了年度創新風向。然而,慢綜藝風潮中收視平平的節目不占少數,如東方《青春旅社》、浙江《漂亮的房子》、江蘇《三個院子》。同類創新的成效為何相差巨大?除開選材與選角、敘事與呈現、競爭環境與平臺收視慣性等方面的原因外,這類觀察/體驗類慢綜藝節目中,自然生活線與經營任務線的平衡問題,以及明星是否真正充當經營/改造類任務的主力、角色分工是否明晰,是造成節目效果分化的深層原因。
江浙滬衛視的幾檔“慢綜藝”的共通問題在于,群像混亂、節奏散漫,經營任務線與生活線割裂,明星更多是放風式體驗而非實打實被逼出全力。具體舉例來看:《漂亮的房子》號稱要用240天改造好四處老宅,一來時間跨度過大敘事跳躍不清,二來工作量過大、任務專業性過高,導致明星實際只能充當設計和施工的輔助,而《客棧》或《中餐廳》中,經營任務的高壓加之有限而明晰的人物分工,所有參與明星都“被逼到”全力以赴只為更好的營業成績,真實情境催生極致魅力;
又如,《漂亮的房子》的主任務內容和生活內容幾近割裂,一期中前半段在想盡辦法改造房子,后半段似乎又在鄉間采風體驗農村合宿生活。而反觀《親愛的客棧》和《中餐廳》中,生活線和經營線的呈現是自然融通的,共同作用于人物塑造和情節推進;還如,東方衛視《青春旅社》明星扎堆、還要共同經營兩家旅社,導致每期主角主線、重點不清,眾多無效角色更像是來“花式秀人設”而非真正挑起經營重任……
風向四:懸浮劇遠去而現實劇高熱,套路和反套路的情節齊頭并進
A面——更貼近現實的設定與更高品質的呈現
B面——有“情理之中”但依然要有“意料之外”
在五六年前,類似湖南衛視《幸福媽媽》、《因為愛情有晴天》、《璀璨人生》這類“懸浮劇”曾是國內電視劇市場的霸屏代表,收視超高。這類電視劇經常集失憶、綁架、車禍等諸多意外于一集,身世之謎、豪門恩怨、心機女二和瑪麗蘇女一是慣用路數。但近兩年來,隨著多部品質劇對觀眾的培育,大眾審美層次進一步提高、收視選擇也更為豐富,懸浮劇漸漸失寵,《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歡樂頌2》甚至包括近期的《戀愛先生》等有現實根基又不失適度戲劇夸張的現實題材劇開始大熱,正應了那句“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以《我的前半生》為例,一方面,該劇影射了焦慮型全職太太、恐婚型女強人、分裂型中年壓力男等現實原型,又不乏小三原配爭斗、閨蜜為愛撕逼、家庭突遭變故后的主角逆襲等類型化家庭劇套路。但另一方面,表面柔弱但手腕過人的新型小三、讓人恨不起來的出軌男、貪財母親的敢愛敢恨等反套路設計,隨著劇情展開層層卷入并抓牢觀眾,從而實現了劇集收視與熱度的低開高走。
本專題初步小結的這四個創新方向,只是近年創新趨勢的冰山一小角。明年無疑是一個更勝以往的網絡自制大年、跨屏創新大年、UGC互動營銷大年……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思考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