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波
作為一名非遺保護工作的從業者,我深知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是如何有效保護與傳承。其中,“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一種方式,但是一些行政人員、商業人員和從事旅游業的人員把“生產性保護”叫成“產業化”,我個人是不認同的。 我認為部分非遺項目是需要以商業模式取得發展,但商業化模式不等于產業化,如果將非遺項目產業化,其核心的技藝必定要發生裂變,否則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 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項目是以人為本的技藝,它不能純粹依靠機器。如果其進行大批量機械化生產,就不能稱之為“非遺”。 因此,非遺的“產業化”是不現實的。 下面我個人就圍繞非遺“產業化”談幾種觀點:
一、“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不能一概而論;“商業性經營”和“產業化開發”有本質的區別
全國非遺專家徐藝乙教授曾指出:“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完全是兩回事。 ”產業化要求的是大批量大規模,但傳統的文化產品是具有獨特性和地域性的。產業化即是產品低成本、大批量生產,然而這與非遺傳統手工項目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行業都希望不斷發展,增加其知名度,但“生產性保護”不等于簡單的“產業化”,開發、利用非遺項目一定要尊重其自身所攜帶的文化符號。下面再闡述一下“商業性經營”和“產業化開發”這兩個概念?!吧虡I性經營”是把非遺手工藝品作為文化產品來營銷,“產業化開發”是將非遺產品利用機械大批量的生產。純粹依靠人們的手工生產,可以充分展示出非遺項目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符號,從而增加傳統工藝的文化附加值。非遺項目一旦被產業化,其包含的文化信息就會被無限縮小,取而代之的則是利益與金錢,所以,非遺的產業化是不可取的。
二、“產業化”是一把雙刃劍
活態文化遺產與固態文化遺產是有本質區別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在保存完好的基礎上進行,而產業化將這些傳統文化引入當代社會后,又因為利益的驅使而破壞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使這些非遺項目失去了本真性。對于非遺的產業化,我們應該慎言慎行,以免讓非遺變味。產業化作為經濟學概念,它有如下特點:其運作模式多樣,規模比較大,最主要的是與利益直接掛鉤。然而,非遺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是人們世代口傳心授“以人為本”的技藝,是不能用利益來衡量的。 要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必須理清思路,對非遺進行整體管理,建立各種保障機制,在保證文化真實性和整體性的前提下為非遺保護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三、“生產性保護”要走商業化道路
其實,有些非遺項目是需要商業化來推動的。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單獨存在的某個個體,它需要依靠某個媒介才能展示和傳播。 其媒介大致包括符號和一些特殊物體和人。人們一般認為傳承人是非遺項目的重要承載著,但現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市場已在非遺發展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性、真實性保護的同時,需要適當發揮經濟的作用,樹立 “以合理利用、開發促保護”的思想,對那些既能展現地域特色又有潛力、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的非遺項目,開拓思路,打造以保護為前提的商業化模式。
我們必須在非遺項目的“商業化”上積極探索發展,但前提是遵循傳承規律,而不是一概而論。既要尊重傳統,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比如:版畫、剪紙、葫蘆、泥塑、手工布鞋等非遺項目就可以適當商業化。其商業化發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這些傳統手工藝品象征著人民內心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這些傳統手工藝品便于流通,容易進入人們的生活。例如:我市堯都區的土疙瘩手工布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當地成立了手工布鞋公司, 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引領布鞋走商業化發展,帶動了一方經濟,使許多閑散的勞動力擁有自己的小市場,同時也解決了當地的剩余勞動力。他們還把時尚的審美理念和新型布料融入傳統手工技藝中,開發了既有傳統特點又有現代風尚的休閑布鞋。與公司進行接洽的農戶達幾千人,分布在臨汾市轄各縣、鄉鎮及農村。公司在很多地方建立了銷售中心,通過代為銷售等商業化運作方式將手工布鞋傳遞到各地,利用互聯網+把手工布鞋里飽含著的民族文化傳遞給各方,展現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巨大創新推動力。事實證明,以“公司+農戶”的形式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讓許多非遺項目重新活了起來,還利用了當地富余勞動力,降低了公司經營成本,為當地經濟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非遺項目與市場的鏈接,是其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法寶。 我認為非遺項目可以通過市場實現其價值,但商業化不是簡單的產業化,要將傳統產銷進行合理規劃,傳承發展和創新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以現代技術盲目追求其數量和規模。 因為現代工業是機械替代人工,是將手工藝品的獨特性、本性代之以產品系列化、數量化。而這些機械化、大批量生產會導致我們的傳統手工藝性質改變,導致非遺技藝在這種一味追求利益的社會環境中被遺棄,最終可能會丟掉最真實的傳統文化。非遺保護工作是否合理,關鍵在于項目的完整性和其所包含的文化符號是否得到保護,而不是舍棄項目本身的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內涵。所以,我認為凡是以現代技術完全代替傳統手工技藝的產業化,是不可行的。所以,非遺的生產性保護 不同于“產業化”,應謹言慎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在習總書記提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今天,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建立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我們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是當前我們急需完成的使命。歸根結底,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最終是要回到保護和傳承非遺傳統文化的,而不是舍棄傳統和文化內涵去獲得利潤的最大化,更不是丟棄非遺項目的獨特性、真實性和其所包含的文化符號為代價來換取物質的滿足。在具體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多加分析、慎重選擇并進行科學的論證,再去做決策。這就是非遺項目與其他經濟項目產業化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