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劉晏是我國唐代杰出的理財家,他管理經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國古代史上可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理財20年,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拯救了安史之亂后已近崩潰的經濟,“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經他治理,政府賦稅充裕,百姓安居樂業,唐王朝統治也穩定下來。
九歲入仕
劉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其祖、父任過縣令、縣丞。他天分高、勤奮好學,從小做得一手好詩文,有“神童”之譽?!度纸洝?16節云:“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除年齡應為九歲外,其余都不錯?!白髡帧笔侵竸㈥叹艢q那年,已在唐中央政府秘書省作“正字”了。正字屬從九品下階,剛入流。所以,《三字經》117節稱贊說“彼雖幼,身已仕”。我們可不要小覷這正字,在唐代正字與校書郎都屬文士起家的良選,從這里可產生翰林與宰相。
劉晏從26歲時開始,先后擔任過數地縣令。在縣令任上,劉晏為百姓辦實事,史書記載說:“所至有惠利可紀,民皆刻石以傳?!敝?,他從地方調回到中央,任侍御史,“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安史之亂即將平定之際的乾元三年(760年),劉晏受命出任京兆尹(首都市長,管轄首都長安及附近州縣),進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鑄錢鹽鐵等使(中央特派的不歸戶部管而負責管理上述內容的專使),從此開始了他領導財經的工作,歷時20年。在財政經濟管理領導崗位上,他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為穩定崩潰的唐王朝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做過一年宰相,任過戶部尚書,還兩次擔任吏部尚書。他主持財經,既整屯了漕運,改革了鹽政;也通過減輕賦稅,促進商品流通,平抑了糧價。但他在經濟領域最出色的表現是整頓漕運、改革鹽政所取得的成就。這兩點對唐朝當時的政權鞏固至關重要。
整頓漕運
安史之亂(755—763年)后,唐政府財政狀況非常之糟,尤其是中央政府還都后,糧荒成為突出問題。唐初長安所缺糧食全是由東南地區運至,每年需運糧20萬石左右。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人口繁增,所需糧食大增,每年漕運(水運糧食稱漕,陸運稱轉,統稱轉漕;由于水運成本遠低于陸運,多以水運為主,故稱漕運)百萬余石。安史之亂后,漕運阻塞,弄得皇宮里的御膳房也無儲糧。長安糧食是斗米價高一千錢至一千四百錢,糧荒最嚴重時出現過斗米七千錢的天價。糧荒關系到王朝的安危,是政治問題了。
之前,往京師運糧的漕運線主要是兩條,一條是由淮河入汴水,汴水進入黃河,再從黃河入渭水到長安。這是最主要的一條漕運線。然而,這條漕運要經過險峻的三門峽。這里航道狹窄、水流湍急,經常船翻人亡,損失巨大,翻到河里的糧食多到“河中有山,號米堆”。為避免三門峽的巨大風險,就把從洛陽到陜州這段改為轉運,避開三門峽之險。但這條路在安史之亂中因洛陽失守,淮河受阻而廢棄。于是又開辟了第二條線,溯長江而上,入漢水至洋州,由洋州再陸運到長安??墒沁\糧有限。劉晏在實地考察后,決定由淮河經汴水入黃河,再轉渭水到長安。于是征集大批民工清淤疏浚河道,打通了汴水,使得汴水暢通流入黃河。詩人岑參為之歌吟:“劉公領舟楫,汴水揚波瀾。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p>
同時,劉晏在揚子縣(今江蘇儀征)沿江建了十家造船廠,派得力官員督造。所造船只要求運量大,每船能載千石。所造之船,船身堅固,經得起狂風惡浪的摧擊。由于淮河、汴水、黃河流量不同,水深河寬都不相同,他要求必須根據不同河流情況建造適宜不同水流航行的船只。如汴水,水面寬闊,水流平穩,建造平底淺倉的船,稱為“歇艎支江船”,造了兩千多艘。三門峽水流湍急,沖擊力大,又多暗礁險灘,則造較小卻更堅固的船,號稱“上門填闕船”。
針對三門峽的險要,劉晏派人從四川以及襄樊、漢中等地調來大批竹子麻皮,制成堅韌耐磨的專用纖繩用以挽舟。每船配35人,30人背纖,5人撐篙,十船為一綱,每綱另雇一名熟悉這段航道暗礁水情的當地人,負責“執標指麾”。凡每綱船能安全過三門峽的一律給予獎勵。這一措施調動了船夫們的積極性,之后再沒有發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與此同時,劉晏將過去的直運法改為接運法。所謂直運法,是在揚州集中漕船,經淮河、汴水、黃河、渭水到長安。這種直運法,受到水落的影響而阻滯在河道中,費時長,耗損大,費用高,米價貴,造成長安“居亦不易”。劉晏改直運法為分段運輸的接運法。他把漕運分成四段:長江船只運糧至揚州,汴水船只負責到河陰(河口),黃河船只負責到渭口,渭水船只負責到長安。在揚州、河陰、渭口銜接地,建一批倉庫,設倉儲糧,作為中轉,逢災荒年還可以用于救災賑濟。每段漕運根據不同季節水之深淺自行掌握運輸時間。還改過去的散裝為袋裝。
為了確保漕運暢通,劉晏又改革漕運組織。之前,漕運由地方政府找當地富戶承辦,承辦者稱“船頭”(承包商)?!按^”再找“船工”?!按^”往往利用運糧散裝的漏洞,侵吞漕糧。改為官運后,費用降下來了,減少了腐敗,政府雇用船工,付給合理的報酬。這實際上終止了強制性的勞役制,《舊唐書·食貨志》說這項改革的好處是“不勞丁男,不煩郡縣”。
劉晏改革漕運,過去運費是“斗錢運斗米”?,F在運費大幅度下降,如揚州段斗米運費僅19錢。由此長安米價大幅下降。過去民運時,漕運皆由百姓以勞役形式承擔,這些承擔漕運的勞役百姓稱為“租庸腳士”,苦不堪言。改為官運后,不再征調“租庸腳士”,從此再沒有發生因征調“租庸腳士”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漕運經劉晏整頓后,從江淮運往長安的糧食常年達100萬石左右。唐代宗興奮地說,劉晏簡直就是其蕭何。
改革鹽政
安史之亂后,唐政府開始實行食鹽專賣,然而所用鹽官多豪吏,在售鹽上對百姓敲詐勒索。所以,食鹽專賣是大鹽商發財,鹽官漁利,小商販辛苦,百姓受害。劉晏兼任鹽鐵使后,改原來的官產官銷的專賣制為就場專賣制。首先是“亭戶”(鹽工)可以自由生產,生產的鹽必須賣給國家,由政府統一批發給商人轉運各地銷售。改革榷鹽法的收稅體制,將政府應收的流通稅攤入鹽的零售價中,不再另征稅。于是“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貴”。商人在繳納鹽款后,就可以自由銷售。這種辦法的好處是政府控制了貨源,有了穩定稅收;又沒有限制“亭戶”的生產和鹽商運銷鹽的積極性。這是一個對國家、鹽商、“亭戶”都得利的改進,比漢代桑弘羊的鹽鐵官營中的手段高明多了。劉晏同時精簡管理機構鹽院,只設十個鹽監管理食鹽生產,四個鹽場負責存儲食鹽。劉晏還制定了對鹽官在任用、監察、考核諸方面具有很強操作性的制度;設十三巡院負責緝捕私鹽運銷,同時兼管官鹽的推銷,強化對鹽官的監控。這樣一改,堵住了生產一頭的漏洞,又堵住了銷售一頭的漏洞。為了使鹽的產銷兩旺,劉晏報請中央政府下令制止對“亭戶”和鹽商的各種苛捐雜稅,不僅減輕鹽商負擔,也使得鹽官失去尋租空間。為了防止鹽商抬高鹽價,他在交通不便地區設立“常平鹽”兩萬多石,一旦鹽價上漲,就拋出常平鹽調節市場平抑鹽價。司馬光評劉晏改革鹽政說:“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實行食鹽專賣后,劉晏發現有的商人手中資金周轉不開,缺錢購鹽;而軍隊又需要大批量的絹生產軍服。于是劉晏鼓勵鹽商用絹代替錢,并有意將絹的價格定得略高一點,使得鹽商有利可圖,樂于以絹換鹽。這樣一來,既擴大了食鹽的銷售,又解決了軍服原料,還省去了先收錢再轉購絹帛的麻煩,少了一道中間環節,也減少了絹在銷售過程的溢價,絹戶生產者也有了固定銷售渠道。一舉五得,實施后大受歡迎。安史之亂后,均田制遭破壞,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流民,這往往是社會動亂的隱患,劉晏于是將失地農民組織為“亭戶”,派人向他們傳授制鹽技術。失地農民不再為生存所困,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在劉晏改革鹽政前,江淮地區的鹽稅收入每年40萬緡(一緡一千錢)。戶部管理的池鹽,雖然鹽價貴于海鹽,每年收入也才80萬緡。劉晏改革鹽政后,鹽的稅收每年達600多萬緡,占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短茣贩Q:“通天下之財而計其收入,總一千二百萬貫,而鹽利過半?!庇终f:“宮闈服御、軍馕、百官俸祿皆仰給焉?!?/p>
劉晏理財的理論、經驗
劉晏取得經濟領域中的不菲成績,既保障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更穩定了一度風雨飄搖的唐朝政權,而且還總結出一套理財理論。
其一,是他的指導思想很明確——養民為先。一般情況下要解決財政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加稅增加政府收入。劉晏不是這樣的。他常常掛在嘴邊用以教導下屬官員們的就是:“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蓖ㄋc講就是“廣養薄取”,即鼓勵人口增殖,戶口增多,稅源則廣。而要做到這一條就必須安定社會,而社會安定的前提是百姓安居樂業。要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則必須保障百姓有田種、有活干,即發展生產,給人民一個安定的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條件。他說:“王者愛人。”又說:“當使之耕耘織纴?!彼?,劉晏主張養雞下蛋,而不是竭澤而漁。由此“薄于取利而可以大得利”。他整頓漕運、改革鹽政的舉措無不是如此思想指導下的成功杰作。安史之亂,全國戶口僅余200萬戶,除一部分為了逃稅隱匿外,大量人口死于戰亂,劉晏理財20年,到建中元年(780年),新增戶口已超過100萬戶。人戶增加了,政府的稅收自然增多。所以,劉晏理財是在養民思想指導下“養雞下蛋”,而且是“廣養薄取”。
其二,他認為僅發展生產還不足以讓百姓生活安定,關系民生的另一重要事情就是物價穩定,特制定“常平法”。他在漕運、鹽政改革的基礎上,廣設常平糧、常平鹽調節糧價、鹽價。常平倉建在一些交通干道或較大且運輸方便的城鎮。具體做法是:農業豐收年,米價下跌,政府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大量收購儲于常平倉,稱之為“糴”;農業歉收年,米價高漲,則從常平倉中調出,以未上漲前的價格售于百姓,稱之為“糶”,對食鹽也是如此。如有年關中鹽價暴漲,原因是市場食鹽脫銷。劉晏接報后即刻令調常平鹽三萬斛(一斛十斗)運至,穩定鹽價。效率之高,“人以為神”。常平法有效防止了商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侵害百姓,保障了物價的穩定。常平糧、常平鹽除用于平抑物價穩定市場外,還承擔災荒年的賑濟。
劉晏死后11年任宰相的陸贄總結治國理政的經驗時,列舉了六條,其中第六條就是總結劉晏的經驗,他說劉晏理財是“家給然后斂余財”。百姓安居樂業富足了,自然就有了稅源。
其三,劉晏理財成功的另一重要經驗是“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用足”。簡單說就是政府將稅賦寓于百姓日常不可或缺的商品價格之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前面所介紹的改革鹽政的具體措施。這種政策,使得買鹽吃的城鄉人民不知不覺向政府繳納了稅賦,但鹽價并沒有漲。“因民所急而稅之”并非乘人之危,任意加價加稅,而是通過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的買賣,不分貧富,使人人普遍承擔這部分稅負。這樣富豪們也無法逃稅,也減少了官員尋租空間。這是予之有形取之無形的理財手段,可以輕松實現“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予,人不乏”。百姓承擔了稅,卻沒有怨聲載道,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劉晏理財,政府稅收大幅度增加后說,社會的反應是“人不厭苦”。劉晏的理財方法,正如春秋時期管仲所說“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實在是高明之極!
其四,劉晏在理財中重視經濟情報、信息的作用。他以制度形式規定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定期上報所轄區域內關系百姓日常生活的糧食、鹽等的價格,以便政府及時按常平法的規定采取措施。對農業生產情況也是如此,一旦發現旱澇歉收的苗頭,必須立即申報,至某月有多少租稅需要蠲免,某月需要多少賑濟。這樣,不等州縣主官申請,劉晏就上奏皇帝,辦好蠲免事宜。由是,百姓安居樂業,人口蕃息。
理財當然要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否則不能算成功的理財。在這方面前文介紹了鹽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一半,除鹽稅外,劉晏不放過任何既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也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使百姓獲利的機會。伴隨常平法的是均輸法的推行。如均輸法規定之一,就是各地從事經濟管理的部門準許用當地部分租賦和鹽稅,購買當地的土特產品,調節他地所需。如東南各地手工業比較發達,這些產品當地又消耗不了,依據均輸法,可以當地產的綾、錦、銅器、漆器、紙、筆、竹等,代替應繳的賦稅,然后借漕運空閑之際,將這些產品運至所需地區批發給商鋪。此舉既滿足、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之需,又促進了土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種靈活的稅收政策,既增加財政收入又便民,一舉兩得??吹劫x稅收入的增加,劉晏高興地說:“如見錢在地上流。”
我們從劉晏整頓漕運、改革鹽政等,還可以看到他所有決策都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做出的,沒有盲目性。他理財重視經濟杠桿的作用,以此提高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益。為了保障理財的成功,他重視對從事經濟工作的這部分官員的培養和監督考核,有了一批理財有方且為官清廉的經濟人才。安史之亂后,唐朝又持續了近一個半世紀,劉晏是有貢獻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沒有唐代宗的支持,劉晏什么也干不成。
(作者系江蘇省工運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