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錕
這是一張特殊的榜單!11月20日,長三角三省一市企業百強榜出爐,入圍門檻高達509億元。說它特殊,一則因為這是長三角三省一市企業聯合會首次攜手發布這一榜單;更重要的是,榜單發布有一個大背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11月3日,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發表重要講話,又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足以看出,長三角之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片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區位優勢明顯,國際聯系緊密,協同開放水平較高。
長三角要實現更高水平的一體化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協同發展。發布長三角百強榜,就是要透過榜單全方位審視各方優勢,深化分工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努力“拉長板”,共同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優勢。
梳理榜單數據可以發現,長三角企業仍處于較高增長水平,百強企業2018年營收增速超過15%,而利潤率也實現超過15%的增幅。與這一增幅相對應的是,19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整體排名再度提升,中國500強則達到133家。而從進入長三角百強榜的企業數量看,雖然存在較大懸殊,但卻各具特色。比如,安徽雖然僅有11家入圍,但與江浙滬相比,安徽在科技、產業、生態、人員等方面具有特色和比較優勢,比如在科技領域,合肥是國家大科學裝置最密集的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量子信息和量子科學創新研究院等一大批科技創新平臺落戶安徽,形成了量子通信、平板顯示、裝備制造和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智能語音等優勢主導產業,這些都將成為安徽未來的獨特經濟優勢。江浙兩地上榜的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分別為22家和23家,平分秋色;上海上榜的百強企業中,國企高達22家,獨領風騷。而這,就是各自的“長板”。
同時,透過榜單我們還發現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整體比較看,上榜的49家國有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低于51家民營企業,即使扣除3家資產權重較高的銀行業企業,這3項指標為72.93%、2.20%和10.63%,比民營企業也有一定差距。51家民營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和凈資產收益率處于118%和13.35%的較高水平。這充分說明,國企改革的步伐、國企效率的提升仍需要進一步提速。
既然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那么,長三角的發展就要放到世界版圖上來作比較,目標要直指世界級城市群。這次榜單顯示,我們與世界五大城市群在產業結構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五大城市群主要以先進制造業、高端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而長三角產業結構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先進制造業比例較低;服務業傳統業務比重較高,高端業務的比重較低;新興產業中的大部分企業還處于成長期,體量較小,對提升地區產業能級的貢獻度偏低。
差距就是趕超的目標。我們要在學習五大世界級城市群產業發展的經驗中,瞄準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探索適合長三角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加快推進大規模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大飛機等先進制造業的規模化發展,使之成為長三角經濟發展的支柱。其次,繼續拓展互聯網服務業、新興物流等行業的發展空間,發掘其他新興服務業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