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

【摘要】探討主動靜脈治療在神經內科重癥腦卒中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腦卒中,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引起的腦組織損失的一組疾病,發病臨床表現嚴重的腦卒中患者應用靜脈輸液治療保證用藥的治療效果。靜脈輸作為臨床治療診斷重要和常用的方法,重癥腦卒中患者,病程時間長,輸液量相對比較大,應用的脫水降低顱內壓的藥物血液滲透壓大。主動靜脈輸液[1]是根據治療相關因素、病人因素選擇合適血管通路。
【關鍵詞】主動靜脈輸液;腦卒中患者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2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8年3月~219年3月,神經內科收治的下病重通知的腦卒中患者62例,其中腦梗塞患者36例,腦出血患者26例,男性患者41人,年齡42~91歲,女性患者21人,年齡53~88歲,平均年齡67歲。將上述的危重腦卒中患者按住院順序分為主動靜脈組(觀察組)30人和傳統被動靜脈輸液組(對照組)30人。年齡,性別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傳統靜脈輸液治療組采用常規靜脈程序輸液處理。主動靜脈輸液組在入院24~48小時完成患者的評估(患者病情、患者的心理、血管情況、藥物性質、輸液器材、風險評估等)。與傳統靜脈輸液治療對比,主動靜脈輸液的患者減少對血管損傷,減少靜脈炎[2]、血栓、局部感染、組織壞死,減少患者痛苦,保證輸液治療的進行,保證工作質量。
2 結 果(見表1)
(1)入院24~48小時主動評估患者患者病情、血管情況、藥物性質、輸液器材、風險評估等。根據評估的結果,為患者實施主動輸液治療。
(2)選擇合理的輸液工具,甘露醇在特殊情況會析出結晶,選擇精密過濾注射器可以減少微粒進入血管。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使用靜脈輸液的工具。了解輸液藥物的酸堿度(pH值)正常人血液pH值為7.35~7.45,pH9.0為強堿性,超過正常范圍的藥物均會損傷靜脈內膜,造成靜脈炎。如需要監測CVP情況的重癥患者可選擇使用CVC或鎖骨下靜脈留置管。中長期使用脫水藥的患者,有條件可以留置PICC導管、中長導管。
(3)減少外周血管穿刺次數,減少外周血管損失的次數,保護外周的血管。重癥腦卒中患者病情長,需要使用脫水藥物控制腦水腫,脫水藥物如甘露醇、吡拉西坦注射液,甘油果糖注射液均為高滲性藥物,對血管刺激性強,長期使用淺表靜脈留置針注射容易引起靜脈炎,損壞血管內壁,而且長期注射容易造成患者血管硬化,造成穿刺困難,增加護理的工作難度,延誤正常用藥的時間。通過主動靜脈注射模式,主動評估患者使用靜脈輸液的輸液方法,減少靜脈炎,保證輸液治療的正常進行,患者、醫生、護士三方滿意。
(4)對留置的導管進行相關管道知識健康宣教,合理放置及固定管道,防止管道意外滑脫。避免患肢和下肢進行穿刺。固定管道的敷料,保持清潔干燥,按要求更換敷料,敷料出現污染的情況下隨時更換敷料。PICC宣教人員需經過靜脈治療知識系統培訓,專業的為患者進行PICC管道知識宣教和管道維護。
(5)為留置管道的患者及家屬做好心理護理,告知留置管道的好處。還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意愿、經濟條件,選擇合適的穿刺工具。解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每天做好評估留置管道的必要性。
(6)管道的維護,患者留置的CVC、PICC管道嚴格遵守無菌原則,靜脈輸液過程避免液體滴空,按要求使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脈沖式沖管。嚴禁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藥液。每次輸液前后,輸血前后,輸營養液前后,連續輸液的每12小時沖洗導管一次。接觸導管維護的護理人員均要接受導管相關知識培訓。
(7)減輕護士穿刺的工作時間,提高護士工作效率,保證藥物治療的效果,保證及時用藥的治療時間不受穿刺失敗導致延誤藥物治療的風險。
(8)患者及時正確用藥,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
3 討 論
在臨床中,靜脈輸液作為住院患者最普遍的給藥途徑,正確的選擇輸液工作,等于是成功的開始。從接診患者到多因素評估,給予患者最適合的血管通路,完成住院過程的輸液治療,樹立主動工作模式,樹立一種決策主動評估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對于重癥的腦卒中患者,輸液治療時間相對比較長,將被動的靜脈輸液模式轉變為主動評估服務模式,執行穿刺者的評估護理人員應從一個熟練的操作者變成一個有判斷力、有決斷力的思考者,讓護理工作模式由被動服務模式轉變為主動思考模式。降低輸液治療過程可能遇到的風險,大大提高患者舒適度和滿意度,降低輸液的護理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馬 ? 艷,高 ? 麗.主動靜脈治療模式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2016,12.
[2] 韓秋紅.靜脈炎的發生原因與預防護理[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血液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屆中西醫結合血液高峰論壇論文集[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14:1.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