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義
【摘要】目的 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早期CT診斷的結果進行分析。方法 以大面積腦梗死患者50例(時間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為此次研究對象,其均接受早期CT檢查,對其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22.00%的患者為顳葉梗死,18.00%的患者為額葉梗死,16.00%的患者為枕葉梗死,12.00%的患者為頂葉梗死,20.00%的患者為基底節區梗死,8.00%的患者為小腦半球梗死,4.00%的患者為腦側室梗死;所有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均顯示存在血腫的情況,其梗死病灶存在繼發高密度影,邊界并不清晰,且密度不均勻,主要為團塊狀、片狀的陰影;在患者原發病灶內,可見高密度影(腦回狀)、條索狀陰影、血點、斑塊等。結論 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接受早期CT檢查,可較好對病灶情況觀察分析,為其疾病的確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面積腦梗死;早期CT;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2
腦梗死,其是患者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使得其腦組織因局部供血中斷,而出現缺氧、缺血、壞死的疾病。腦梗死患者,其多數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即若患者的大腦動脈出現阻塞,則患者其他部位會因為缺氧、缺血,而出現組織進一步壞死的情況[1-2]。因此,加強腦梗死患者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十分必要。目前,臨床主要是采用影像學檢查的方式來對腦梗死診斷,本研究主要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早期CT診斷的結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大面積腦梗死患者50例(時間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為此次研究對象,其均接受早期CT檢查,對其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50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其年齡范圍51歲~85歲,年齡均值為(66.23±3.10)歲,男性33例,女性18例。患者均存在腦梗死的疾病癥狀,即存在一定程度舌強語塞、意識不清、肢體偏癱、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存在昏迷的情況。本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其均接受CT檢查,電流設置為150 mA,電壓設置為130 kV,實施斷層掃描,首先進行常規平掃,之后進行增強掃描,螺距設置為1.0-1.5,CT薄層重建為1.25 mm,設置重建間隔為0.7 mm,將相關的數據傳送至工作站中,進行相關的處理。大面積腦梗死患者CT檢查的結果由2名專業影像學專家進行閱片,以此對患者的病情判斷。
1.3 ?觀察指標
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CT診斷的結果作觀察,并分析其影像學特征情況。
2 結 果
2.1 ?CT診斷結果
50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顳葉梗死患者11例(22.00%),額葉梗死患者9例(18.00%),枕葉梗死患者8例(16.00%),頂葉梗死患者6例(12.00%),基底節區梗死患者10例(20.00%),小腦半球梗死患者4例(8.00%),腦側室梗死患者2例(4.00%)。
2.2 ?影像學特征分析
所有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其經CT檢查,均顯示存在血腫的情況,其梗死病灶存在繼發高密度影,邊界并不清晰,且密度不均勻,主要為團塊狀、片狀的陰影。在患者原發病灶內,可見高密度影(腦回狀)、條索狀陰影、血點、斑塊等。患者不同梗死位置和性質,其CT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枕葉、頂葉、額葉表層邊界梗死灶,其周圍存在環狀、點片狀、弧狀低密度影,實施增強掃描,顯示低密度梗死出現存在團塊狀、斑塊狀強化影,其局部腦組織腫脹處,可見局部腦溝窄淺、腦組織密度降低。
3 討 論
腦梗死是腦血管意外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口角歪斜、嘔吐、意識障礙、失語、缺氧等疾病癥狀,其殘疾率、死亡率較高[3]。大面積腦梗死,其主要是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出現,在腦梗死中的占比為10%左右,主要是其腦動脈主干出現了阻塞所引起,多為跨腦葉分布或腦葉分布,梗死直徑在4 cm以上,其損害范圍較大,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常見的腦梗死癥狀,且常會伴有顱內壓升高和意識障礙的情況,疾病發生后的短時間內患者即可出現占位效應[4],因此,加強其早期疾病診斷和治療,十分必要。
CT是臨床疾病診斷的常用方法,其在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疾病診斷中應用,有著較高的價值,相較于常規CT掃描,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其具有后處理性能優、掃描速度快等特點,可實施增強掃描,充分對最大密度投影、軸位圖像利用,更加清晰顯示患者的大腦前后動脈、基底動脈、頸動脈顱內外段等顱內血管系統的情況,更好對患者梗死情況評估[5]。多層螺旋CT,其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為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實施檢查,可初步對其病情判斷,根據其不同的窗位、窗寬,可對患者左右半球觀察,更好對腦梗死相關征象尋找,及時發現腦溝回狹窄、變平、腦組織密度降低、模糊邊界等情況,與去骨技術、軸位圖像進行結合,能夠清晰觀察頸內動脈、大腦動脈、基底動脈[6]。對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其優質預后的前提是早期疾病診斷,患者疾病確診、治療的時間越早,其預后越佳。
綜上所述,CT應用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疾病診斷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可較好對患者的梗死部位觀察和評估,為其疾病的確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以此改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謝啟約,耿俊山,謝佳固,等.增強CT掃描對大面積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預測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4):8-10,23.
[2] 朱占勇.CT掃描對大面積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預測價值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4):1114-1115.
[3] 王立強,孫 ? 勇,王大維,等.CT血管造影在大面積腦梗死并發 惡性腦水腫的應用價值[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7,34(11):988-991.
[4] 王軼駿.中青年大面積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及 CT 征象分析[J].山東醫藥,2015,59(8):56-57.
[5] 段新平,張俊英,郭文博,等.頸部血管彩超和MRI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6):47-49.
[6] 蔡青云.多層螺旋CT(MSCT)對超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斷及鑒別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12):14-16.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