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輝
名家引路
一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朱自清《背影》
閱讀心得
作者開篇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交卸,需借錢辦喪事,這一切使父親疲憊不堪。開篇有了這樣的背景式鋪墊,我們在下文看到背負家庭重擔、賦閑失業的父親,在車站送別時事無巨細地照顧已成年的兒子,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處境艱難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真情,才使得后文作者看著父親肥胖的身軀蹣跚地走過鐵道、爬上月臺,為自己買橘子的背影時落淚的情節更具有合理性。
二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
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五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閱讀心得
后文全家躲于勒的情節發展與前文鋪墊盼于勒的情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式鋪墊,讓情節的發展跌宕起伏,意蘊深刻,很好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勢利、冷酷無情。
三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涌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茅盾《白楊禮贊》
閱讀心得
在白楊樹出現之前,先描寫黃土高原,黃綠錯綜,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給人以“雄壯”“偉大”的感覺,這是對白楊樹生長的地理環境的鋪墊。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讓“雄壯”“偉大”變成了“單調”, 這是通過作者心理的變化為白楊樹的出場做進一步鋪墊。這樣鋪陳式的鋪墊,就為不平凡的白楊樹的出場奠定了基礎。作者對白楊樹贊美的感情進入高潮,對白楊樹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寫作借鑒
鋪墊是為了突出后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從而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種表現手法。換句話說,先鋪陳描述的內容不是文章的重點,而是為主要內容的出現“熱身”,打基礎、作陪襯,為文章主要情節的發展蓄勢。運用鋪墊手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鋪墊是“顯性”的,一般出現在文章開頭,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但鋪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重點,把主要內容表現得更加鮮明,生動,有意蘊,所以,在運用鋪墊手法時,一定要先明確文章的中心,再根據中心判斷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起鋪墊作用,交代背景緣由、描寫環境、鋪陳渲染等,但作為鋪墊的文字不能過多,否則會沖淡文章主旨,喧賓奪主。
2.大多數情況下,起鋪墊作用的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寫的主要內容就是緊承前一段文字而來的。所以,運用鋪墊手法時,前面起鋪墊作用的內容要和后面的人物、事件銜接自然,過渡順暢,不能為了鋪墊而鋪墊,使文章不能渾然一體。
3.好的鋪墊可以加強故事情節之間的因果關系和事件的完整性。所以,運用鋪墊手法時,“前鋪”和“后墊”的寫作對象、表達重點要前后一致,貫通融合,這樣才能更有力地表達中心。
學子仿作
綻放幸福之花
李清華
云朵的幸福不一定源于舒卷的肆意,而是因為天空給予它一片湛藍;青草的幸福不一定源于枯榮的淡定,而是因為陽光給予它一縷溫暖。
——題記
上初中后,繁重的作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每日晚睡早起,我仿佛活在夢與現實的變幻中,學習效率極低,成績如過山車般起伏。父親見我整日這般,便把午睡給我作為鐵定的規矩。可父母中午都不回家,我自己在家時,卻在好不容易睡著后遲遲醒不來,導致上學遲到、挨批,使我好不郁悶。
一日,我正在昏昏大睡,突然電話響起,我被驚醒,抬頭看了一下表,該起床上學了。一接電話,是父親。
“起床了,上學別遲到。”
“嗯。”
“掛了。”
通話在父親的不善言談中戛然而止,而我卻在原地怔怔地站立。原來,有時愛也會換一種形式來表現。
從那以后,我不再因睡過頭而遲到,電話鈴響三聲成了每日午后我最安心的鬧鈴。我常常望著電話線那一圈圈的纏繞感嘆,那其中包裹的不是冰冷的金屬線,而是父親用沉默的愛編系成的幸福。當父親發起愛的呼喚時,一陣電流便沿著電話線涌至我床頭,響起幸福的三聲電話鈴。
原來,父親平日里只是習慣了沉默,他只得依靠電話鈴聲來表達對我的愛的心聲。過往的記憶被時間的風吹來,父親有太多太多的沉默,我只感受到幸福,卻忘記在接受愛的時候也應該用愛去回饋。
沉默的父親,沉默的愛。而幸福正在悄悄地蔓延,綻放出一朵最美的幸福之花。
(河北秦皇島市第八中學)
點評
開頭,“繁重的作業”“晚睡早起”等鋪陳出小作者的極度疲勞,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為后文“我”因為午睡遲到,父親中午打電話叫“我”起床鋪墊蓄勢。小作者在生活的小事件中理解了父親,理解了這種沉默的父愛,激動的心情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于是,感情達到高潮。這就是鋪墊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