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紅
關鍵詞民法 人格權 立法 人格權體系
人格權追根溯源最早可以到古羅馬時期,當時在法律制度上已經有關于對人生命、身體及健康方面的法律條文,所以從本質上說羅馬法就是人格權理論的源頭。近年來在民主憲政的推動下,人格理論逐漸完善,人格理論逐漸上升到“權”的高度,專家學者也開始對于人格權賦予更多的內容以及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國由于近代化時間較晚,接觸現代法律體系及實踐經驗與西方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人格權作為基本民權也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加強對民法人格權的立法及保護迫在眉睫。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的概念提出并非法律概念,從詞源的角度分析人格源于希臘戲劇,主要指的演員在舞臺上的行為甚至是演員所佩戴的面具,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及演化過程中,人格的內涵逐漸被豐富起來,特別是到了近代,平等的法律人格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公民自由的基本訴求,在不斷的法理實踐和探索中它也自然成為了自然法的權利基礎,這也標志著平等的法律人格得到了各國接受,并通過立法的形式將其確認。
(二)人格權的概念
人格權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法,但當時限于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人與人格分離,只有當一個人同時劇透自由權、家族權以及市民權,成為一個自然人才在法律上被視為具有人格權。近代人格權理論不斷完善,特別是西方啟蒙運動時期人格權發展達到了頂峰,法學家雨果多諾在《市民法評注》提出了人格權是“人對自己的權利”,后來在《人格宣言》《法國民法典》等對人格權都有了更加全面的表述,并宣布每個人平等的擁有法律人格,從而打破傳統的將人和人格的分離。當然在學界對于人格權的質疑也隨著人格權理論探索甚囂塵上,有專家學者質疑人格權的概念,認為它不符合人們對于概念有明確內涵和外延的要求,甚至一些學者質疑人格權這一權利類型構造的合理性,這直接關系到人格權的存廢問題,認為對于人的保護,不能將其以權利的形式進行,要跳出權利的框架及結構,這些質疑和挑戰對于人格權來說是必要的,這對于完善人格權立法及保護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西方國家在近代法理探索和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文藝復興開始就開始了近代對法的探索,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對于我國民法人格權的立法及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幾個主要西方國家的人格權體系進行探析,以期對中國人格權立法實踐和完善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德國人格權體系
德國人格權理論主要采用以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概念共同構建的人格權體系。這二者相互聯系共同作用。其中一般人格權優先于具體人格權,是具體人格權的前提和基礎。這種設置模式,主要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帶來的沉重傷害,這警醒了德國人開始反思戰爭對于人格的無視和踐踏,在這個背景下《德國基本法》中對于一般人格權以及具體人格權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表述。并伴隨著人們的對于人格權的重要價值期待,德國民法典對于人格權個別方面采取了列舉式立法和保護,德國法對于人格權的保護作用不斷擴大,為人格權提供長效的制度支撐。
在具體人格權重,主要是針對一些具體人格權某些方面進行補充式保護,對于它所保護的對象中產生的具體人格權,主要裁決依據是判例先行,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化解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的混亂和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對于人格權的保護范圍和程度,并逐漸搭建和完善了整個人格權體系,對于我國人格權立法和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二)日本的人格權體系
日本與德國有相同的歷史遭遇,并且在早期日本民法深受德國民法的影響,所以和德國民法相同,并沒有獨立的人格權制度,在法律條文中也并無明確對人格權的規定,例如在《日本民法典》中的表述僅對侵害他人身體等一些具體的人格權類型進行了模糊的界定,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民眾對于人格權的呼聲不斷增加,為了更好的保護人格權,日本在立法方面也逐漸擴充了對人格權種類及內容的保護,日本在民法人格權的保護上的亮點是以解釋法為主,判例法為輔,重點關注具體人格的保護。
(三)英美法系的人格權體系
英美法系從法系體系上來說與大陸法系存在很大的差別,所以在人格權體系構建上差別加大,例如,在美國并無明確的人格權概念,對于肖像權、榮譽權等僅采取一個較大的“隱私權”概念,將人格權劃分到“隱私權”下進行保護,在上個世紀中葉,隨著公開權制度的完善,人格權的非精神價值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認,所以在維護自然人人格權時,重點對人格權的財產價值進行了保護,對姓名權、肖像權等商業利用上的保護尤為明顯。從英美法系中關于人格權的商業利用保護,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在立法及保護中要適當的融入和借鑒。
目前我國人格權體系還不完善,特別是在人格權立法上表現尤為明顯,雖然在多部法律上都體現了人權,在理論上我國人格權體系是由上位的人格權概念統領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概念構建的,但是由于盤根錯節的法律關系,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矛盾,因此,完善我國民法人格權的立法及保護,應該從人格權體系上摒棄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概念,用人格權的人格利益為依據,來為我國民法人格權立法和保護提供基礎依據。
(一)確立人格權概念核心地位
我國建立人格權體系應從對人格權概念的核心地位確立開始,從我國立法體系來看,大部分人格權理論研究都來源對德國民法,德國民法的人格權體系主要分為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而我國人格權概念和一般人格權概念共存的事實,導致二者在功能和內容上混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保留相對完善且確定的人格權概念,從而確定人格權體系的基礎和核心。
在立法上分析,對于人格權概念的核心地位確定,基于我國民法立法方式,無需對一般人格權來強化人格權保護效果,在我國可以用人格權概念作為一般條款或者兜底條款,在出現糾紛矛盾時,利用人格權的一般條款和兜底條款處理會使得人格權處理更加便捷,從而起到對人格權更好的保護作用。
從法理學角度分析,隨著我國公民權利意識覺醒,以及對于公民財產權規范日益完善,對于一般財產權益的焦點逐漸轉向對于自身權益上,由于人格權有其獨特性(人格權的主體和客體統一性),所以在通過民法視角審視人格權應該更加強調人文關懷,關注民法上對于“人”的尊重,對于自由的追求,基于我國的立法狀況和司法實踐,把人格權理論核心概念理清,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保護人格權民事權利。
(二)法人人格權體系的完善
法人從開始并不被承認具有法律人格,但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開始逐漸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民事主體,雖然許多專家學者并不贊同法人具備人格權,但是從現代法的角度來說,賦予法人在法律上的人格,是基于對法人承擔獨立責任的要求。所以在立法和保護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注重保護外在標識類權利。法人的名稱權是法人依法取得、使用的,所以從法律意義上它和人的姓名權一樣,同樣具有人格權。同時法人名稱是代表法人依法參與民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這對于法人來說必不可少,所以在立法上應將基本的外在標識類權利予以確認。
二是保護內在品質類的權利。這包含了法人的名譽權、法人信用權,是法人的自身屬性和價值中社會的評價,所以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應予以充分的保護。需要關注的是,法人的名譽權是法人整體的社會評價的權利,法人的信用權是法人獲得工會總和合作伙伴信賴的基礎。
三是保護人格意識自由的權利。這對于法人極為關鍵,這是法人主體的秘密權,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對于法人的商業行為的保護,是保護法人秘密權的關鍵所在,為了避免法人受到損失,需要著重加強立法以及加以保護。從本質上來說,筆者認為法人的人格權和個人人格權一樣,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應該和個人人格權擁有同樣的地位,特別是面對當今諸多的經濟社會行為,保護法人的人格權是民法完善人格權立法和保護的關鍵內容之一。
(三)自然人人格權體系的完善
自然人的人格權類型更加豐富,規定也更加的復雜,對于自然人的人格權立法和保護是民法人格權的最基礎體現。結合我國人格權體系,以及借鑒國外人格權體系實踐經驗,按照不同的客體進行分類。按照民法規范和調整自然人的人格要求兩種,可以分為“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兩個層次,其中“內在要素”分為安全、自由和尊嚴,“外在要素”分為自然人的人格標識和人格權的商品化。
一是內在要素——安全、自由和尊嚴。安全是自然人的第一需求,是保障自然人存在的基本要素,目前我國人格權體系中對于安全這一人格要素主要通過生命權、身體權以及健康權來體現,國家在民法立法中關于這幾項權利都有非常明確的保護,并在司法實踐中較好的保護人的基本人格權。自由權中最為關鍵核心的是身體行動上的自由,以及精神自由。尊嚴是尊重和接受。包括平等權、名譽權以及隱私權等。其中關于隱私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民法典總則草案》中對于自然人個人信息的保護作出了更加詳盡的規定,這標志著我國對于隱私權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
二是外在要素——人格標識、商品化。人格標識主要指的是自然人的商標總稱,在人格要素下,主要指的是被動保護的權利,例如,人的肖像權、姓名權等,人格標識權應在人格日系中予以規范和界定。人格權的商業化又稱為人格權的商品化,在市場經濟社會,人格權可以依法轉讓和授予他人使用,這個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需要在民法上進行完善和說明,明確這些權利應當得到合理的保護,從而保護自然人的人格標識的商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