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德宏 李海霞
關鍵詞大數據 網絡隱私權 法律規制 微信
(一)大數據對網絡隱私權的沖擊
對大數據的定義大多數學者認可的還是經典的“3V”定義:規模龐大的數據集合(volume),高速(velocity)地積累和變化,以及廣泛(variety)的來源種類。在2012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增加了第四個“V”:價值(value)。這個價值強調了大數據的資產屬性。大數據是具有屬性關系的資源數據集合,這些集合一起存在但方式和性質可能不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用戶個人信息的利用和發掘有利也有弊:從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來看,開發利用個人信息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是一種積極的營銷手段;對政府來講,能夠做出正確的政策決策,以達到更好的社會管理效果。但對于公民來說,個人信息常常被不正當的收集和利用將導致個人隱私泄露,權利受到侵害,公民會感到社會“不安全”。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的聯手使信息數據日益膨脹擴張,人類的信息存儲和處理要求更高,龐大的數據量對大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二)我國當前對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現狀
網絡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絡環境下,民事主體的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不被他人非法干擾、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的一種權利。受互聯網開放性和匿名性的影響,網絡隱私權呈現出主體模糊化、客體廣泛化、內容積極化、屬性價值化的特征。由此,微信用戶享有以下的權利:一是知情權,即微信用戶有權知道收集了自己的哪些信息,收集的目的和用途以及是否能承諾不被泄露;二是控制權,即用戶有決定是否提供信息的權利,他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時需要本人同意;三是支配權,即微信用戶有權通過微信官方認證的途徑如更改登錄密碼、支付密碼等方式補充修改自己的個人信息等;四是賠償請求權,即當用戶個人信息在微信平臺被侵權時,微信平臺需要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在由平臺本身的操作失誤造成侵權時需要對被侵權者承擔相應責任。我國隱私權首次以獨立的人格權得到保護是在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第三十六條中。通過這些款項對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責任劃分,給網絡侵權提供了參考依據但尚未規定網絡隱私權的定義、劃分、救濟方法等。2017年6月1日實施了《網絡安全法》,針對網絡安全支持、運行安全、信息安全、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等對網絡中的信息進行保護,微信所涉及的隱私權已經突破了私法進入公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沒有獨立隱私權立法的情況下,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亟待規范化。雖然互聯網行業規定也有一些涉及隱私權的聲明,例如百度、新浪等均公布了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聲明。盡管如此,關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保護體系。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得個人信息的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
根據騰訊發布的《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這一年里每個月都有10.82億用戶保持活躍,每天有450億次信息發送出去,有4.1億音視頻呼叫成功。每個月使用微信坐公交地鐵的乘客比2017年增加4.7倍,微信零售消費的買家比2017年增加1.5倍。微信已經達到了8.5億次的安裝,成為每一部手機都下載安裝的應用,它的功能也從社交、文字圖片分享發展到食、行、游戲娛樂、電子商務等領域,微信用戶的網絡隱私權也將受到巨大沖擊。
(一)微信隱私侵權的多樣化
CNNIC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中對于中國網民手機瀏覽新聞入口的統計,他們更傾向于在一個平臺上同時滿足社交、信息獲取、媒體等功能,微信恰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微信的興起給公民提供了發言的機會和渠道,人們自我表達、結識他人、窺探他人的欲望不斷被激發,公共和私人的界限變得模糊,但多元化的微信功能同時也為侵權者“提供”多種侵權路徑。
第一種存在于復雜多樣的微信功能中。“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這些功能可以添加陌生人為好友,而在未添加好友的情況下,陌生人也可以看到用戶的姓名、10張照片、居住地等,這些信息很容易被人利用。在觸屏手機時代,可能會一不小心進入“搖一搖”“附近的人”等程序并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信息被泄露。“朋友圈”里用戶發自拍是照片通過網絡轉化成網絡數據的過程,但用戶對于上傳的路徑和過程絲毫不在意甚至從未想過它是怎樣傳播的。更為嚴重的是不法分子換成與某人相同的頭像和名字來迷惑朋友圈里面的好友,借此對好友的個人信息進行獲取甚至是非法傳播,甚至于改成官方的頭像惡作劇,或是惡意冒充并發布一些活動,以此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用戶一個不注意就會陷入隱私權被侵犯的困境。
第二種是朋友圈里的微商。在經濟發展快速的時代,電商成為銷售的一個重要的渠道,微信朋友圈也成為了電商發展的平臺。在朋友圈里或多或少存在著微商,不法分子打著微商的名義來收集購買者的信息,使用戶隱私權被侵犯甚至遭受財產損失。
第三種存在于對話界面。聊天內容看似是私密的,但你是否會想過它是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傳播到對方的?經過的渠道是否合法?微信功能中文件的發送和接收也是一種隱藏的侵權行為,在傳播的過程中介入第三方平臺如“QQ瀏覽器”“WPS”等,那么就需要思考使用時是否有安全保障,在通過技術媒介轉化時是否會造成泄露?
(二)維權過程困難化
網絡環境是一種具有開放、共享、即時性的空間,這客觀上降低網絡侵權的門檻,但卻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該類侵權案件中維權十分不易——首先對于侵權主體的確定取證很困難。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發展形成了海量的數據庫,電子數據的收集、提取、保全、審查等程序在維權過程中是一大難題,迄今為止沒有統一的電子證據收集規范,數據的收集和提取完全取決于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證據存在的條件和環境、提取的手段和工具,這些直接就影響到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在收集數據的時候必須采用專業的電子取證技術,而網站數據在尚未凍結時數據具有易變性,取證時得到的結論就相對不穩定,并且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和相關規范性文件對于網站數據的取證程序、舉證、質證方法、證據效力等方面缺乏操作性指引。因為取證的程序上、手段上都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維權過程中對侵權主體的確定就相對困難。
更為重要的是,現如今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體系。雖然《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中都有關于隱私權的保護,但對微信所帶來的新型隱私權保護卻顯得力不從心。《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雖然對隱私權侵權問題也作了規定,但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過于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具體的操作性。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的信息傳播手段使人類的習慣和意識隨之變化而變化,人們對于隱私權的認識和關注也越來越多,因此,人們不僅需要外部法律和輿論的力量來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還需要內部意識的轉變、自我約束、行業道德等來維護權益,更要通過內外部的力量構建一個和平的網絡世界,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充分保障人權,維護公民的隱私權。
(一)建立并完善我國對網絡隱私權保護的體系
1.在立法層面。我國在《憲法》中沒有直接在法條中體現隱私權,但憲法保護的是公民的人權,《憲法》第33條第3款是一個保護人權的總原則,第38條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保護人權的核心,而隱私權屬于人權。可以看出上述法條的規定是一個整體,這些規定就是隱私權的憲法基礎,同時也為我國法律保護隱私權奠定了基礎,從中體現了隱私權保護的立場。《民法通則》第101條、《民法總則》第109條都提到了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雖然沒有直接用“隱私權”一詞,但是隱私權的侵犯也會涉及到人格尊嚴,因此,保護人格尊嚴就間接的保護了公民的隱私權。總則第110條第1款列舉了公民合法享有的權利,提出了隱私權但是也沒有對隱私權做出具體的定義、劃分標準、救濟方法等的規定;第111條公民的個人信息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個人信息屬于隱私權的范疇,因此保護個人信息不被他人惡意獲取、使用、公開、傳播就是保護了公民的隱私權不被侵犯,這個條文也影射了網絡隱私權不被侵犯,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惡意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的途徑可以通過網絡來操作,因此網絡上的個人信息會存在泄露的風險,侵犯網絡個人信息也就侵犯了網絡隱私權。《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明示了民事權益包括了隱私權,因此隱私權受到侵害時可以依《侵權責任法》第二章責任構成和責任方式的規定來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第36條提出利用網絡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而隱私權屬于民事權益范疇,因此當隱私權在網絡上遭受侵犯時,依法適用該法條來保護網絡隱私權,即便如此,該法條也仍然沒有直接規定網絡隱私權的定義、劃分標準、救濟方法等。《刑法》第245條第1款所提到的他人身體、他人住宅都是屬于他人的隱私,用非法手段對他人的身體、住宅進行窺探或者侵犯,這是一種侵權行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但是該條文限制了隱私權的客體。《刑法》第252條中所提到的“信件”與第253條中所指的“郵件、電報”都是屬于個人的隱私,通信自由是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惡意窺探或者毀損,若出現上述禁止性行為,那么將侵犯個人的隱私權,只是《刑法》第253條限制了侵權主體是郵政工作人員。第253條第一款所規定的“個人信息”屬于公民的隱私,侵犯個人信息就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
綜上,雖然有部分條文中使用了“隱私權”的概念,但都沒有以立法的形式對“隱私權”進行定義,關于隱私權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分散,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可以看出,當隱私權遭受侵犯時,人們需要依據人格尊嚴、身體、住所、個人信息被侵犯時所適用的相關法律來對應以此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更是缺乏具體規定,在立法條文中需要明確指出網絡隱私權的含義,必要時制定專門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法律,將公民在網絡上的合法權利、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方法途徑、個人數據的公開及侵權救濟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隱私權與網絡隱私權內容之間既有交叉也有不同,要明確他們的共同之處,同時也要界定網絡隱私權的具體表現。因此,目前期望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網絡隱私權的含義、救濟的方法和途徑,將傳統的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區分開來,并將網絡隱私權侵權責任與侵權種類細化,對該類侵權的損害賠償與傳統隱私權賠償進行區別看待。
2.行政方面。行政部門應當著眼于大數據戰略發展的現實需要,出臺相關的行政法規,在立法條件還不成熟時,將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的行業規范或是指導性文件逐步上升為行政法規。各層級政府也要明確政府責任,完善數據信息收集的相關立法,加強法律監管,把控數據信息的公布。政府應當做好正面宣傳推進依法行政,對商業機構或非政府機構對數據信息收集的行為進行監督,體現了法治政府的職責。網絡運營商和用戶之間地位存在著差別,類似百度、微信等的網絡平臺運營商相當于中介,而現行的法律對中介的責任認定模棱兩可,因此,應當把運營商歸入侵權的主體范圍,更大程度的保護處于弱勢地位公民個體的合法權益,并且通過監督政府對網絡的監管來維護自己的隱私權是公眾所期待的。
(二)完善我國隱私權行業自律標準
行業自律對于用戶信息安全的保護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首先,明確網絡主體在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時的保密程度和告知義務以及行為后果,行業內建立起完整的救濟服務體系:設立專業化的網絡隱私權保護機構,讓管理與技術同時領先,并將公安和計算機領域的優質資源、技術人員組建成專業團隊來對互聯網進行專門化的管理,保障侵權行為的取證得到技術支持。其次,提高網絡運營商市場主體的專業技能,制定具體的用戶信息定期維護方案,對該方案的維護人員、材料審核、系統安全、傳送途徑等做出具體規定和監督,必要時向社會公布該方案。
(三)提高網絡用戶自身的維權意識
在大數據時代,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公民處于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面對復雜的信息技術和強勢的網絡運營商,用戶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上所能做的實在有限。因此,用戶在網絡環境中授權或提供私人信息之前,應當仔細閱讀相關的隱私保護政策。在微信中,用戶應仔細閱讀《微信軟件許可服務許可協議》和《微信隱私保護指引》并充分研究“設置”中“隱私”這一功能;對公眾號、游戲程序、微信支付的使用要了解其開發商和運營者是否合法,了解網絡隱私權的維權途徑,提高風險意識和防范技能。
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引發的網絡隱私權問題越來越嚴重,建立健全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刻不容緩。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機制和行業標準和加強網民防范意識必將為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打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