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關鍵詞公證債券文書 強制執行 制度 實踐 策略
我國《公證法》明確規定:債權人在債務人經公證載明強制執行債權文書的情況下,有權利在其不履行正當義務時向人民法院提交訴訟請求。同時我國在民事法律支持領域給予債權文書一定的強制執行權利,成就債權文書在法律公證業務的重要地位。債權文書具體可以定義為:當時雙方人在利益關系、權力義務和債權債務都清晰明確的基礎上,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方法,基于當事人雙方達成一致的基礎上產生的無異議權利文書。由此可見,公證債權文書具體包含了公證債權和公證過程兩大方向,債權文書需要通過公證程序才能實行強制執行效力,我國在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公證機關強制執行債權文書的相關問題下發條例中指出:債權文書有權利強制不履行義務的債務人依法履行自己的承諾;債權文書能夠保證債權人和債務人具有明確和無異議的利益關系。
這樣看來,公證債權文書在執行強制權利時可以體現為以下幾點特征:一是以國家賦予的強制權利為基礎,相關執行機關可以在債務人不履行責任義務時依據國家法規保障自己的法定權利,國家權力是公證債權文書的有利后盾和法律效益基礎,有效推進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的發展。二是國家強制力的執行不利于債務人在產生強制執行后的聲明工作開展,但其正特殊于可以讓債務人在清楚利益關系的情況下選擇明示承諾,尤其是現時代公民訴訟意識越來越高,非訴訟行為更能體現當事人在糾紛過程中的自治意識。三是公證債券文書被我國《公證法》給予了特定權利,其中特意規定了以給付貨幣、物品和證券為內容的債權文書。
(一)我國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制度的發展歷程
我國公證債權文書于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顯現出強制執行力的趨勢。最初強制執行力為實現國家資產保護、降低訴訟請求率和不斷穩定社會關系,同時也推進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今后于1982年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行條例》,在該法律中第一次正式規定了公證債權文書的強制執行力。在同一年,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對此提出了詳細補充說明,這兩部法律的推行從此奠定了我國公證債權文書在未來社會法律發展中的地位,也推進來今后我國《公證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建立和頒布。
(二)法律規范層次不齊且分布零散
目前我國《公證法》是最權威也最詳細的關于公證債權文書相關條例規范,針對司法解釋規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就條例內容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事人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和相關民事訴訟法解釋條例;而針對各部門規章規范具體有:《公證程序規則》等司法規范條例,《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做好依法賦予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公證工作的通知》等工作部門規范條例;針對與法律解釋相關的規范規章有:《司法部辦公廳關于被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可訴性問題的函》等等;針對各行各業實際工作的規章規定有:《辦理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債權文書公證及出具執行證書的指導意見》等,由我國相關公證機構提出,也包含一些由省高院和地方高院提出的指導性建議,這一系列規范規章制度具有層次不齊的特征,而且分布較為零散,難以實現統一執行。
(三)法院與公證機構間缺乏高效率的聯動配合和協調機制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規定民事訴訟需要經歷法院審查和實質審查,實質審查可以幫助法院法官對公證材料進行調取,但同時也會涉及到法院與公證機關的協調配合問題,很多案例表明近年來民眾對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多個城市已經在協調發展法院與公證機關,但據目前的發展現狀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國民事訴訟法在多次修訂后規定:法院需要在15天內判斷公證債權文書是否真實,但實際過程中進行實質審查、調取公證案卷會存在時間拖延的情況,這樣大大降低了法院工作效率。未來法院只有與公證機關建立一個協調配合的銜接聯動機制,才能更好的保障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的發揮,畢竟這一執行力是“非訴”程序,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出發,公證機構與法院進行良好協調才能更好的展開工作執行,也便于法院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態,促使公證工作得到民眾的認可。
(四)公證機構核實和文書制作的缺陷阻礙法院執行工作進程
強制執行力是一個非訴訟過程,它雖然相比訴訟具有時間和效率上的優勢,但是訴訟卻更為公平公證,更為嚴格謹慎。公證機構在負責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根據當事人相關合同內容進行嚴格審查和考量,細致的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有侵犯對方利益的違法行為。雖然這些工作結果日后都會由法院機構進行重新審核,但是一般只有債權人會向法院提出審核要求,再加上案卷調取和重新審核的時間消耗,會將公證文書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只有在公證時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但實際我國很多公證人員都存在一定的審核紕漏現象,這不僅降低了后續法院工作的效率,還引發了社會的不良反響。
(五)綜合授信合同能否被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存在爭議
目前公證債權文書在強制執行范圍上有逐步擴增的趨勢,很多立法者也持有一種擴增范圍的觀念,但是在當下新經濟模式下,一些新合同是否能列入強制執行范圍仍然面臨一定的困難和爭議。例如綜合授信合同是近年來很多銀行希望被列入公證強制執行范圍的條例,這樣一來便可以有效降低財務風險,但很多公證人員卻認為其并不符合相關強制執行條例規范,目前也未能針對其找到明確的指引方向,諸如此類的情形共同點在于在進行公證時無法在貸款額度、相關利率和借款額度上依據特定的合同類型來進行確定,這也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一)在強制執行立法中設立專章
首先,需要針對各個執行單位和司法解釋文件中關于強制執行法的專章進行梳理,形成一套系統文件,將公證債權文書視為強制執行制度的一部分;其次,在經濟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過程,各種新領域和新合同的出現,要求公證債權文書強制范圍不斷進行擴大和更新,以往的執行標準已與范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要求,我們應當將各種類型的新合同納入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范圍內,方便其更好的發揮執行效力,維護市場經濟體系的穩定發展,也便于債權人和債務人執行相關義務與責任。自2017年后,我國綜合授信合同和最高抵押額合同都需要進行強制執行,更新合同形式已經是順應當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公證機關在辦理公證債權文書審查程序中應當明確各項規章制度和條例事項,針對法院和公證機關做好職權劃分,便于未來進行更好的實踐操作,如果出現權責不清晰的現象,不僅難以向人民法院遞交強制執行申請,也降低了該制度的執行價值,因此需要對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作出更加規范和嚴格的審核制度和規定。
(二)建立法院與公訌機構間的聯動協調與審查機制
上文提到法院與公證機構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能夠促使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的良好開展,而想要真正實現聯動協調需要兩個部門之間加強工作人員的聯系,提高材料共享率,將法院執行后文書制作達到統一也有助于提高后續執行審查效率。此外,針對公證機關審查機制,相關工程人員應當為司法人員做好輔助。將可能存在的隱患問題制止于文書環節,盡可能推動后期向后續強制工作的執行,同時對于擔保物權類的公證債權文書,當事人并沒有關于主債務的強制權利,只能對強制全面文書進行公證,公證人員在確保合同效力之前為有效減少后續強制申請手續,可以要求當事人進行主合同提供。
(三)推行公證機構在所在地域執行管轄
非訴訟糾紛執行管轄的關鍵在于幫助當事人更高效、更快速的解決糾紛,當事人雙方選擇的工作機構也應當與,雙方具有密切聯系,對雙方都有便利條件,應當是經過雙方商量和協調后選擇的最佳地點。因此未來針對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可以針對執行管轄提出:將公證機構所在的當地法院申請為強制執行地點,這里將民事訴訟除外。但在此過程中不排除債權人會受到被執行人當地法院管轄時的不利影響。此外,公證機構和法院進行良好配合和協調工作是執行管轄的重要基礎,也是后續審核執行程序的重要組成環節,如果能夠選擇相較于雙方都較為便利的地理位置,也能便于實現雙方機構人員熟悉彼此工作的目的,這樣一來便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工作,有效提高了工作運行效率和制度執行效率。
綜上所述,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是一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執行方案,但在這幾十年的實際應用中卻沒能實現最初設計想達到的效果,我們認為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具有公平性、效益化和資源優化的特征,但這些特征在實際應用卻未能體現出來,當然各個省份一直在公證債權文書難以強制執行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分析,在此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涉及到了多個相關部門,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工作成果,但也要著眼于未來,展開新的思路和方向,充分利用目前較為緊缺的司法資源,不斷提高我國非訴訟業務功能。